陳積剛
一、突出的專業(yè)特長
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實踐性很強的過程,不可能像知識一樣直接傳授,需要反復訓練,需要模仿,需要教師示范。能力是多種多樣的,從語文能力來說,就由許多要素構成。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是一專多能的,必須有突出的專業(yè)基本功。在聽說讀寫方面都應是非常突出的,在朗讀、閱讀、書法、寫作、辯論、演講等各方面更應獨占鰲頭。只有這樣,才能用自己的才華去影響人,去感染人。一個語文教師如果聽說讀寫,什么都平平常常,樣樣都馬馬虎虎,又怎么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呢?實施素質教育中的語文教師,光會一般的講講課文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有讓人驚嘆不已的語文方面的卓越的專業(yè)特長。
二、好的語感
語感是語文素質中的核心,一個人語文素質如何,不是看他認識了多少字,熟記了多少成語典故,決定語文素質的最重要因素是語感,就是對語言材料的敏感強度,對語言材料非常敏感,就是語感強。“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巖石上,上下都是空的,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翅浮在天宇一般?!本渲袨槭裁从谩熬帷倍挥谩白洹?,如果能感受到用“踞”的妙處,那就說明語感強,有對語言形象性的敏感。由于語感是一種語言直覺,帶有濃厚的非理性色彩。因此,許多語文試題都沒有涉及它,以免答案的五花八門而無法量化,失去客觀性,給評分帶來麻煩。也正因為如此,不少語文教師既不注意學生的語感訓練,也不注意自身的語感修養(yǎng)。他們講來講去,總愛講那些含義明晰的、答案唯一的語言材料,學生缺乏語感訓練,考試成績也許是高的,但語文素質絕不會也是高的。語文學科實施素質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而培養(yǎng)語感的關鍵,是教師自身對語言材料有獨特的敏感性。
三、深厚的文學底蘊
文學素質是語文素質中處于較高層次的一個因子,也是人的綜合素質中的重要成分。一個高素質的人,不管是學文科的人,還是學理科的人,必定有較好的文學素養(yǎng)。在應試教育的課堂里,學生的文學常識普遍較好,對某個作家有什么作品,是什么樣的體裁,作品的主人公是誰,往往也能說得一清二楚,有的甚至還能說出出生卒年、月、字、號等,但文學素養(yǎng)卻普遍較差,不要說形象地再現(xiàn)與重新創(chuàng)造,就是文學語言的品味和情感的共鳴,也往往難以實現(xiàn)。原因何在?就是為了考試。應試所考的普遍是一些死記硬背的知識,是可以用客觀題來檢測的文學常識,而對于文學素養(yǎng)中的其他一些內容,往往因量化困難而不予考慮。這樣不管教師還是學生,都只重視常識性的東西,以為文學常識就是文學素養(yǎng)。講小說,就是講人物性格一兩點,講結構一兩點;講詩歌,
就是講難字難詞、修辭方式,背一背名言警句。如此教學,學生自然不會有較高的文學素養(yǎng),久而久之,教師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也會漸漸地老化。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yǎng)文學人才,應該說,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
四、靈活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讓學生處于主動發(fā)展的狀態(tài)。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思想和認識,根據(jù)自身的生活與體驗,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讓思維的觸角伸向廣闊的自由王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與教師自身思維的靈活性和豐富性密切相關,同時,也離不開教師的引導與啟發(fā)。語文是一門創(chuàng)造性思維頗為豐富的學科,教學中,學生一旦真正處于主動狀態(tài),必定會爆發(fā)出無限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此時,倘若教師自身的思維也頗具創(chuàng)造性,并能體現(xiàn)在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那么,這思維的火花必定能成為理想的智慧光芒。反之,教師缺乏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老是用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去灌輸,就不可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總之,實施素質教育,對語文教師的素質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因為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比,本身就是一種更高、更深意義上的教育實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