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金玲
(婁底職業(yè)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工程系,湖南 婁底 417000)
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應用研究—以《計算機應用基礎》為例
羅金玲
(婁底職業(yè)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工程系,湖南 婁底 417000)
針對當前網絡環(huán)境下傳統(tǒng)教學模式無法適應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問題,本文采用微課與翻轉課堂結合應用來解決此問題。首先對翻轉課堂的理論基礎、特征及微課進行描述;其次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建,對教學進行分析;最后結合《計算機應用基礎》對該模式進行驗證,實驗表明,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微課;翻轉課堂;計算機應用基礎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進一步深化,特別是“互聯網+”大背景下,使得人們的工作、學習與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zhàn),個人電腦、智能手機的廣泛使用,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改進了教學方法,促進了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這使得教學模式發(fā)生了重大變化,課堂上傳統(tǒng)的老師講授模式變成了師生互動交流、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的方向發(fā)展,這符合當前信息化時代發(fā)展的教學模式。
2.1 翻轉課堂理論基礎
翻轉課堂也叫反轉課堂,一直以來授課方式都是老師課堂講授,學生聽講,然后老師根據講授的內容對學生布置作業(yè)或習題,老師根據這些作業(yè)或習題的完成情況來確定學生對所講授的內容的掌握情況。而在翻轉課堂上,學生在聽老師講授之前,就利用網絡和多媒體系統(tǒng)對老師所傳授的內容以不同的形式(視頻、音頻、PPT、電子教案、動畫等)進行學習,在課堂上通過與教師互動或小組討論的方式對知識進行深度的分析和研究。
翻轉課堂的理論基礎主要有: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該理論認為學習人員在學習知識的時候,不僅僅需要自身主動對知識的獲取,還要有效地借助相關的資料,通過與外界客體的不斷交互進而獲取知識。
(2)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
該理論認為老師要以一種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不僅僅對學生的現狀了解,而且要不斷推進和幫助學生不斷進步,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給學生提供必要幫助。
(3)掌握學習理論
該理論認為只要有充分的時間和正確的教學方法,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掌握最近需要學習的課堂內容,不因為學生智商的差異性而否定學生,而是觀察在不同方法下學生對所學知識花費的時間。
2.2 翻轉課堂特征
翻轉課堂與傳統(tǒng)的課堂不同,不僅僅學習順序的變化,它有自身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
與傳統(tǒng)的被動學習不同的是,翻轉課堂是課前對所學的內容進行自主學習,課堂主要是解決問題,將知識內化,這樣可以讓學生以一種輕松的心態(tài)去完成師生之間的交流,提升教學效果。
(2)教學資源更加豐富
傳統(tǒng)的講授課堂由于時間有限,老師不可能給學生放映大量的相關視頻和學習資源,翻轉課堂是學生在課前完成自主學習,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這樣,老師可以準備盡可能豐富的教學資源以供學生學習,可以包含PPT、視頻、動畫和知識小游戲等。
(3)師生角色發(fā)生變化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以老師為主,課堂圍繞老師進行,而翻轉課堂師生之間是以平等的地位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共同解決某一問題。
(4)師生交流更加頻繁
網絡通信的發(fā)展,使得師生之間可以通過虛擬的網絡世界隨時隨地聯系,這使得知識的傳播更加快捷,第一時間解決所授知識中的難點。
2.3 微課
微課是將一個大的知識點轉化為一個個小的知識點,其特點主要有授課時間短、資源容量小、教學內容少、針對性強、主題突出、反饋及時等,即便一次微課傳遞的內容不多,但傳遞的內容也具有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
微課具有應用廣泛、開發(fā)便利、易上手的優(yōu)點,作為支撐翻轉課堂的數字化資源,得到當前教育工作者和學習人員越來越多的應用。
3.1 教學分析
(1)教學環(huán)境分析
在教學環(huán)境中,由于學生是提前進行知識的學習,需要在教學環(huán)境上給學生提供相應的軟硬件環(huán)境。在硬件環(huán)境方面,需要給每個學生提供一臺計算機或智能設備;在軟件方面,安裝相應的可以支持相關資源播放或查看的軟件。
(2)學習者分析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當前大學一年級新生的一門公共基礎課,每個學習者入學前對計算機應用的基礎不同,因此在學習時,也需要有區(qū)別地對待,因材施教。
(3)學習內容分析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主要是針對剛入學的學生提供基礎的計算機知識,使之能夠對計算機進行基本應用操作。其主要包含的內容有:計算機基礎知識,操作系統(tǒng)應用、計算機網絡、OFFICE辦公軟件(WORD、EXCEL、PPT)、數據庫基礎知識等。
(4)教學目標分析
教學目標主要體現在技能方面、認知方面、情感方面三個方面,老師應該根據教育部的規(guī)定,結合自身學校的實際情況和所教學生的特點,自行設置《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
3.2 教學模式設計
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改變,使得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yōu)橹鲃樱鳂I(yè)和習題由學生自主完成變成課堂協作完成,學生在課程開課以前,就已經比較清晰地了解該課堂的教學目標,學生已經成為課堂的主體。
對于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將其分為課前和課中兩部分,其中課前主要是學生觀看微課視頻和有針對性地進行作業(yè)練習;課中的主要內容是快速少量檢測、同化導向問題、總結和反饋。其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4.1 研究前期準備
實驗對象是學校中隨機抽取兩個專業(yè)相近、入學時成績相近的大一新生班級作為實驗比對的對象,一個作為實驗班,一個作為傳統(tǒng)班,兩個班級分別以翻轉課堂模式和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知識的講授。
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學生的基礎情況進行分析,兩個班級共68人,每班各34人,實驗班男生18人,女生16人,傳統(tǒng)班男生和女生都是17人。發(fā)出問卷調查68份,回收68份。通過調查,兩個班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感興趣的比例分別是38%和40%;兩個班利用網絡和教材進行課前預習的人數比例均不到5%;兩個班選出最適應的學習方法是老師講授所占比例超過70%,基本上所有的學生都在學習中沒有運用過協作學習方法,問卷中所有的學生都會使用計算機進行基本操作。問卷結果表明,可以通過利用微課,使用翻轉教學模式對學生講授《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
4.2 《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舉例
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堂中,EXCEL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章節(jié),EXCEL主要講授工作薄、工作表的基本操作、工作表的格式化操作、掌握公式和函數的使用。采用微課對其進行講授,由于每次視頻的時間都相對比較短,因此,微課講課的內容每次都相對較小,不會通篇講幾十分鐘,一般都是以十分鐘為限。
EXCEL的公式和函數的使用,通過十分鐘的講授基本使用,然后布置相關的思考題,具體如下:
用公式和函數計算sheet1中期末成績表中的總成績、平均分、平均成績、最高/低分、及格人數、及格率、優(yōu)秀率名次和備注信息等。說明如下:
(1)總成績=外語+計算機+數學,平均分=總成績/3(計算結果保留一位小數)。
(2)平均成績、最高分、最低分分別為外語、計算機、數學三科所有學生成績的平均值(計算結果保留一位小數)、最大值和最小值。
(3)及格人數為科目成績>=60的學生數,及格率=及格人數/總人數,優(yōu)秀率=優(yōu)秀人數/總人數。
(4)用RANK函數計算個人總成績的名次。
(5)用IF函數將平均分>=85的人員備注為優(yōu)秀。
對于題目完成,需要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小組成員之間通過內部分工,共同完成題目,其過程如圖2所示。
圖2 翻轉課堂課中過程
4.3 教學效果分析
通過一學期的學習,為了真實地檢測教學的效果,采用第三方出試卷的方式對兩個班的學生進行測試。實驗班的學生平均成績是86分,傳統(tǒng)班的平均成績是74分。實驗班的學生最低分是68分,最高分為100分。傳統(tǒng)班低于60分的人數有4人,最低是46分,最高分為91分。
結果表明,實驗班的學習成績遠高于傳統(tǒng)班的學生。更重要的是:實驗班的學生在學習其它課堂的時候,也注重課前的預習和學習過程中的互相交流。其它課程的學習成績也略高于傳統(tǒng)班級。
本文提出“以學生為主體,微課為基礎,課前自學與課上強化為主要形式”的翻轉課堂模式,并結合《計算機應用基礎》進行詳細的分析,通過在一個學校中隨機抽取的兩個班級進行實驗對比,發(fā)現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遠好于傳統(tǒng)教學。由于本文的篇幅所限,無法對《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進行詳細分析。
[1]張金磊,王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 46-51.
[2]金陵,莎爾曼.可汗怎樣走出翻轉課堂[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 (10):29.
[3]秦桂英,朱葛?。呗氃盒M菩小胺D課堂”教學模式的條件研究[J].職教通訊,2014,(18).
[4]凌魏.移動學習環(huán)境下的微視頻資源研發(fā)及編創(chuàng)策略探微[J].中小學電教,2012(11):70-72.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Application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Based on Micro Class-Taking Foundation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as an Example
Luo Jinling
(Loud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Loudi 417000,Hunan)
In view of the problem tha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can't adapt to students'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under the current network environment,this paper combines the micro class with flipped classroom to solve this problem.Firstly,it describ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lipped classroom as well as micro class;Secondly,it creates and analyzes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Finally,it validates the model combining with Foundation of Computer Application.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based on micro clas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earning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strengthen the team cooperation spirit.
micro class;flipped classroom;Foundation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G434
A
1008-6609(2015)11-0020-03
羅金玲,女,湖南婁底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計算機教學。
湖南省情與決策咨詢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15ZZ045;婁底職業(yè)技術學院國家骨干校專項教研課題,項目編號:LZJY15BZC04;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專項試點項目,項目編號:湘教通【2015】25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