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靜林
摘要:現今,具有少數民族音樂元素創(chuàng)作歌曲相繼走上舞臺,取得了較大發(fā)展。而彝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民族音樂的由來歷史淵源復雜,支系頗多。彝族歌舞演唱風格多樣,各具特色,楚雄彝族"左腳調"中的高腔演唱就屬于其中一種。在新時期,民族聲樂演唱中特有的時代性與科學性應怎樣實現與彝族高腔演唱二者的有機結合呢?這是本文重點探究內容。
關鍵詞:民族聲樂演唱 科學性 時代性 楚雄彝族 高腔演唱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民族聲樂演唱作為歌唱藝術的一部分,其演唱風格多樣,體現了該民族的風俗、歷史、文化,具有較強的時代性與科學性。剖析我國民族音樂發(fā)展態(tài)勢可知,只有將楚雄彝族高腔演唱風格與現代民族聲樂演唱的科學性、時代性有機結合起來,才可讓彝族民族音樂更具有特色,唱法更科學,更吸引聽眾,更符合新時代發(fā)展需求。
一、民族聲樂演唱
(一)民族聲樂演唱的科學性
眾所周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民族音樂,結構較簡單,難度不大,很多歌曲演唱者均以自然發(fā)聲為主。到了70年代后,民族音樂受到世界音樂的影響,歌曲創(chuàng)作力度、難度均有所增加,對演唱風格與演唱者的演唱能力提出了極高要求,科學系統(tǒng)的發(fā)聲越來越重要。我國的著名聲樂教育家金鐵霖老師曾對聲樂演唱的科學性做出細致解釋,他指出應用腹式呼吸法、吸氣動作快、吸氣量充足、外部動作要小、并保證氣息與狀態(tài)的相互和諧,并達到全身唱的目的。民族聲樂演唱的科學性還表現在聲音的亮、剛、穿透力強、低音、腔圓字正等方面,能夠自然反映出哼鳴、打哈欠、微笑等神情。此外,民族聲樂演唱時會在人的喉頭、氣息處形成共鳴,保證聲音與氣息平衡,聲音優(yōu)美、動聽。金鐵霖老師還指出民族聲樂的延長關鍵在于“聲、情、字、味、表、養(yǎng)、象”七大點中,這些在民族聲樂演唱中均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其中包含的民族聲樂演唱科學性可讓作品綻放出新魅力、新光彩。
(二)民族聲樂演唱的時代性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世界文化交流范圍越來越廣,音樂元素更是展現出其多元化特征,我國民族音樂在融入自身音樂風格的同時,并堅持自身民族氣派、民族韻味、民族感情、民族語言的情況下,還應吸收外國音樂,讓民族音樂走向世界。不斷引入新元素,吸收他民族音樂之所長,不斷提升與改進自己,與時俱進,使得民族聲樂更具有時代性,具有時代氣息和時代精神。
二、彝族高腔民歌表現形式
彝族高腔民歌藝術主要為外在與內在表現形式兩種,外在表現形式主要包括文化背景、民族風情,民歌演唱形式、場合等,內在表現形式主要為高腔藝術內涵,內外表現形式相結合可為聽眾帶來極強的心靈感應與聽覺效應。
(一)彝族高腔外在表現形式
彝族高腔演唱內容主要描述生活,是對生活中各種事物、場景的真實寫照,尤其是彝族人民在野外勞作、生活、節(jié)日及婚喪嫁娶中的男女會即興演唱表達內心活動和情緒的一些小調,音域無限制,有敘述式的念白型演唱,有高亢明亮的超高音(也就是我們聲樂術語中的high C以上音域)的發(fā)揮,主要包括對唱、獨唱,齊唱,幫腔等形式,起腔多為五至八度式大跳,此后再由跳升轉向高音,高音的發(fā)揮多是無拘無束的假聲演唱,歌曲的結尾多以本嗓音拖腔,在按照七至八度下跌,需要較長的氣息,楚雄地區(qū)以我們本土的歌手李章芬老師的《放羊調》最有代表性,歌曲表達了彝家人在大山上放羊時抒發(fā)對美好事生活的贊美和向往,歌曲一開始講述了彝山的山山水水,帶有宣敘的表現,高潮部分對生活的贊美和對未來的向往是情緒的巔峰,直接用假聲引起頭腔的共鳴,音域在highC-highD,彝族民歌高腔演唱較為隨意,想到哪里就唱哪里,歌曲多融入生活自然場景與自然規(guī)律,唱風簡單、樸實、自然、豪爽。
(二)高腔內在表現形式
唱歌是彝族人民最直接的語言表達方式,他們可即興演唱,演唱的民族歌曲咬字吐字清晰,可將所要表達的內容清晰的傳遞給聽眾,并能展現表達出民族音樂特有的多樣化曲調,在給予不同的具有裝飾性的旋律唱腔,整個民歌具有感染力、表現力,表現出彝族人民自然、淳樸的生活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突出了彝族人民的熱情、直爽。
三、民族聲樂演唱的科學性、時代性與楚雄彝族高腔演唱的結合
楚雄彝族高腔演唱除了具有民族民歌特有的高亢、激昂、吐字清晰、聲音明亮,甜、脆、音韻和諧,還具有較強的民族風、節(jié)奏感強,演唱方式多以自由奔放為主,時而酣暢淋漓、時而低沉哀怨、時而纏綿,時而聲音尖銳,時而粗狂,均屬于我們楚雄彝族民族的特色,演唱中融入了濃郁的民族感情色彩,演唱時可感受到演唱者腹部的變化以及整個人氣息與聲音的共鳴。楚雄彝族山歌小調高腔演唱時除了要保持傳承本身的特色, 還需要聲樂技巧當中的腹部氣息支撐,大通道的張開和頭腔共鳴的打開。應該多結合現代民族聲樂演唱中喉頭的放松,因為喉頭的緊張度雖然能體現出更明亮的音色,但是對聲帶的使用是有一定制約的,拋棄“緊、擠、白”等傳統(tǒng)演唱方式,不斷引進外來音樂中的新元素、新曲調,凸顯出別具一格民族個性。
總之,彝族高腔起源較早,屬于勞動人民在生活中的藝術結晶,在促進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發(fā)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聽眾欣賞水平不斷提升的21世紀,要滿足聽眾需求,傳承民族高腔音樂文化,其高腔演唱還不得不與民族聲樂演唱的科學性、時代性有機結合,使其更好的與世界接軌,方可讓民族文化遺產更具魅力。
參考文獻:
[1]柴玲.在民族聲樂演唱中體味字尾的藝術規(guī)律[J].藝術研究: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3,(02).
[2]王穎.融合與實踐——芻議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背景下的高等音樂院校民族聲樂教學[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2,(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