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梅,楊璀健,于海龍
(中山市中醫(yī)院,廣東 中山 528400)
頸椎病是一種臨床常見病,以中老年患者多見,主要是由于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而引起一系列病理性改變,從而出現(xiàn)各種臨床癥狀。該病有多種分型,其中椎動脈型頸椎?。–SA)是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占頸椎病的20%~25%,主要表現(xiàn)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以頭痛、頭暈、頸項痛等[1]。筆者自2013年4月至2014年8月,采用電針療法治療CSA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5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均來自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中山市中醫(yī)院康復科門診,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各75例。其中治療組男37例,女38例;年齡45.8±9.78歲;病程4.0±1.2年。對照組男40例,女35例;年齡47.6±10.18歲;病程4.5±1.1年。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①中醫(yī)診斷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②頸性眩暈,可有猝倒史,旋頸征陽性。③頸椎X線片顯示:節(jié)段性不穩(wěn)或鉤椎關節(jié)增生,椎間孔狹窄,頸椎生理弧度改變等;或CT、MRI檢查提示頸椎椎間盤突出;TCD檢查提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④伴有交感神經(jīng)癥狀。⑤排除內耳疾病、顱腦疾病、內科疾病引起的頭痛頭暈。⑥排除外椎動脈V1、V3段供血不全和神經(jīng)官能癥。
2.1 治療組 予電針治療。取穴(雙側):頸夾脊穴、百會、風池。嘔吐者加內關,耳鳴者加聽宮。操作:要求患者采用俯臥位,全身放松,常規(guī)皮膚消毒,采用1.5寸的毫針在選定穴位上進行針刺。風池穴針尖略微向下,向鼻尖的方向針刺1寸,產(chǎn)生痠脹感;百會穴平刺0.5寸;頸椎夾脊穴向脊柱斜刺0.5~1寸至得氣?;颊呔捎闷窖a平瀉法,然后接通6805-D電針儀(汕頭市醫(yī)用設備有限公司生產(chǎn)),采用連續(xù)波,頻率60次/分鐘,電流強度以患者感到舒適為度。待患者病情有所緩解之后,采用補法。每次留針20 min,每日1次,以10 d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2.2 對照組 予口服西比靈(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產(chǎn)品批號:121126316),每次 5 mg,每天 2次,10 d為 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兩組治療前后采用經(jīng)顱多普勒超聲檢測儀檢測左側椎動脈(LVA)、右側椎動脈(RVA)、基底動脈(BA)的平均血流速度。
3.2 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TCD檢查結果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觀察半年以上無復發(fā)。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TCD檢查結果改善,能堅持一般勞動和工作,過度勞累有輕度不適。有效:癥狀、體征部分消失,從事強度較輕的工作,勞累后有明顯不適感。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總有效率為治愈率、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3.3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資料采用PEMS4.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Ridit分析。
3.4 結 果
3.4.1 兩組療效比較 見表1。療程結束3個月后隨訪,治療組45例治愈者中2例復發(fā),復發(fā)率為4.4%;對照組28例治愈者中7例復發(fā),復發(fā)率為25.0%,治療組復發(fā)率較對照組低(P<0.05)。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3.4.2 兩組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變化比較(cm/s,±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變化比較(cm/s,±s)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①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治療組(n=75) 對照組(n=75)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LVA 28.50±6.72 34.52±7.20①② 28.10±6.19 29.76±6.59 RVA 29.71±7.02 35.65±8.11①② 29.01±6.44 31.15±7.75 BA 42.34±9.25 45.57±10.86① 42.75±8.53 43.30±11.09觀察指標
椎動脈型頸椎病又稱為頸性眩暈、頸性偏頭痛或BattaLion綜合征[3]。本病的發(fā)生是由于機械性壓迫,頸部軟組織及筋膜損傷、粘連攣縮造成頸椎內外平衡失調,頸椎關節(jié)錯位,椎動脈發(fā)生相對狹窄或閉塞所致,故臨床常因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出現(xiàn)以頭暈為主的癥狀,且癥狀多與頸部活動相關。
椎動脈型頸椎病屬中醫(yī)學“眩暈”范疇,傳統(tǒng)認為“眩暈”或因風陽上擾、痰瘀內阻,或因腦髓不充、腦失所養(yǎng)所致。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多屬于后者,虛證多,實證少,虛證有以虛中夾實者多,常因肝腎不足、氣血虧虛不能濡養(yǎng)腦竅而出現(xiàn)頭暈、頭痛等癥;經(jīng)絡氣血運行不暢而頸肩部疼痛。故椎動脈型頸椎病治療以益氣養(yǎng)血、活血通經(jīng)為主。百會為督脈與足太陽經(jīng)交會穴,為諸陽之會,可升舉陽氣,帥血上榮髓竅。風池穴為足少陽膽經(jīng)穴,又為手足少陽經(jīng)與陽維脈的交會穴,又因陽維可維系諸陽經(jīng)脈,故針刺風池一穴可通多經(jīng),使氣血循于脈道,上注于腦竅,髓海得養(yǎng)則眩暈漸消。頸夾脊為局部取穴,具有舒筋活絡、調和氣血的作用,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炎性物質吸收,解除局部頸肌的痙攣及卡壓現(xiàn)象,從而阻斷肌痙攣炎性反應與疼痛的惡性循環(huán),明顯改善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的供血。研究表明,針刺頸部穴位對頸椎病椎-基底動脈高流速血流速度異常狀態(tài)有明顯的即刻效應,具有擴張椎-基底動脈的作用,增加腦血流量,改善病損腦組織的血流供應[4]。故諸穴合用可明顯改善臨床癥狀。電針治療具有增強代謝、促進氣血運行、消除炎性水腫等作用,并有持續(xù)運針的優(yōu)點,故可在針刺諸穴的基礎上增強療效。本文研究結果顯示電針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較西藥組效果更明顯,復發(fā)率更低,安全無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張炎華,劉文靜.針灸配合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120例療效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2,18(19):17-19.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36.
[3]胡維銘,王維治.神經(jīng)內科主治醫(yī)生[M].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0:324.
[4]蘇稼夫,周文強,黃聰陽,等.以TCD觀察針刺對頸椎病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異常的影響[J].中國針灸,2004,24(2):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