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萍 山西省洪洞縣中醫(yī)醫(yī)院 041600
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胃食管返流病的療效觀察
李紅萍 山西省洪洞縣中醫(yī)醫(yī)院 041600
目的:探討半夏瀉心湯加減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隨機選取胃食管反流病病例80例,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予以奧美拉唑+嗎丁啉口服治療,觀察組采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經(jīng)2個療程治療后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0%,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的77.5%(P<0.05)。兩組病例服藥反應發(fā)生率分別為20.0%和15.0%,差異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半夏瀉心湯治療胃食管反流病效果較為理想,且臨床安全性較高。
胃食管反流病 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 療效觀察
胃食管反流病指的是過多胃及十二指腸內容物由于各種誘因通過幽門返流進入食管所引發(fā)的病癥,以泛酸、腹脹、燒心、胃痛等為主要癥狀,是臨床一種較為常見的消化道動力障礙性疾病,具有發(fā)病率高、病程較長的特點,且較難治愈[1]。本文嘗試采用中醫(yī)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法,效果較為理想,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0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病例80例,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齡31~56歲,平均年齡43.7歲;病程2~12個月,平均病程7.6個月。入選病例主訴均存在燒心、泛酸、胃痛、腹脹、胸骨后燒灼樣痛等典型表現(xiàn),部分病例存在咳嗽、咽部不適、吞咽困難等癥狀。經(jīng)中醫(yī)辨證診斷,其中屬肝胃氣滯者25例,胃熱熾盛者21例,寒邪犯胃者15例,脾胃虛寒者11例,食滯胃腸者8例。入選病例均排除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消化道腫瘤、肝腎功能不全、結締組織病、糖尿病及既往胃腸手術史。將入選病例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病例在年齡、性別、疾病類型、病程等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服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方用:半夏12g、黃連5g、黃芩10g、黨參15g、干姜5g、炙甘草5g、大棗4枚。并依照中醫(yī)診斷分型辨證加減:肝胃氣滯者增加木香6g、郁金6g;胃熱熾盛者去干姜,增加丹皮10g、蒲公英10g、焦山梔10g;寒邪犯胃者去黃芩,增加香附10g、高良姜10g、吳茱萸10g;脾胃虛寒者去黃連,增加薏苡仁15g、黃芪30g;食滯胃腸者增加雞內金10g、山楂10g、神曲10g,或者菜菔子10g、炒麥芽10g。所用藥首煎用清水500ml,煎為藥液200ml,再用清水300ml,將藥渣煎為藥液150ml,混合首煎、復煎藥液,每日1劑,早晚餐前30min溫服。對照組:予以奧美拉唑膠囊20mg,2次d,早晚空腹口服;嗎丁啉片10mg,3次d,飯前30min口服。兩組均以4周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后,進行臨床癥狀評估以及胃鏡食道鏡復檢。
1.3 判定標準[2]痊愈:臨床癥狀消失,經(jīng)胃鏡及食道鏡復檢食管黏膜無異常或僅輕度充血,未見水腫;顯著:臨床癥狀得到顯著改善,經(jīng)胃鏡及食道鏡復檢可見局部黏膜炎癥有顯著改善,水腫、充血或糜爛面積有明顯縮小;良好: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發(fā)病次數(shù)下降,經(jīng)胃鏡及食道鏡復檢可見局部黏膜炎癥有所控制,水腫、充血或糜爛癥狀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及發(fā)病次數(shù)均未見改善,經(jīng)胃鏡及食道鏡復檢可見黏膜炎癥未有變化或有所加重。總有效=痊愈+顯著+良好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2.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數(shù)據(jù)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 經(jīng)2個療程的治療,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病例治療效果對比〔n(%)〕
2.2 不良反應 兩組病例治療期間經(jīng)血尿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檢查均未見異常。觀察組出現(xiàn)腹脹、腹瀉等癥狀8例(20.0%),對照組為6例(15.0%),均自行耐受,未采取特殊處理。兩組病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胃食管返流病的發(fā)病機制主要包括消化道抗返流屏障功能低下、食道廓清功能下降、一過性食管下括約肌松弛等因素導致胃內容物及十二指腸流入胃的膽鹽、胰酶等物質返流入食道,通過內鏡可見食道黏膜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腫、潰瘍、糜爛、瘢痕狹窄或增厚轉白等現(xiàn)象。臨床常規(guī)治療多在抑酸的基礎上,促進胃腸及食管動力、保護食道黏膜[3]。
中醫(yī)理論認為,根據(jù)該疾病的不同主癥,多可歸為中醫(yī)學中的“吐酸”、“胃痛”、“胃痞證”、“噎嗝”等范疇,病位在食管,其屬胃,而胃是水谷之海,同脾互為表里,共同司掌運化輸布的功能,脾胃運化功能又同肝的疏泄相關,若患者過度勞累、飲食失調、情志不暢而導致脾虛,不利于水濕運化,濕阻中焦,久之郁而化火化熱傷肝,肝氣犯胃,導致胃失和降,濁氣上逆,導致嘈雜反酸、胸痛脘痞,故而此癥雖病在食道,重點應在肝、脾、胃,須疏肝降逆、健脾和胃、化痰理氣,使脾胃恢復升降輸布之機[4]。
半夏瀉心湯方以半夏、黃芩、黃連、黨參、炙甘草、干姜、大棗構成,君藥為半夏,取其辛溫入胃,引陽入陰,交通陰陽,能夠和胃降逆、散寒解結;臣藥為黃連、黃芩、干姜,黃連苦寒瀉心,黃芩苦寒降肺,取其辛開苦降、苦寒泄,實驗表明,黃芩含有黃芩甙及黃芩素,能夠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并具有抗炎作用,黃芩、黃連均對各類桿菌球菌有著較強的抑制性,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同時能夠降酶、利膽、抗?jié)儯山獪仄㈥?,散寒降痞,利津液輸散,并能夠抑制嘔吐中樞;黨參、炙甘草及大棗皆為輔,起到調和陰陽、健脾益氣、復脾胃升降的作用。諸藥配伍使用,共奏和胃降逆、辛開苦降、開結散痞、健脾益氣之功。本文入選病例中,使用該方的觀察組,其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0.0%,顯著優(yōu)于使用西藥的對照組(77.5%)(P<0.05),且未見有明顯不良反應,可與上文相互印證。
同時,因病癥類型的不同,在臨床治療時應酌情加減,肝胃氣滯者,增加柴胡、川芎,取其疏肝和胃,攻胸滿脅痛之患,且柴胡含有柴胡皂甙,能夠減少炎性滲出,抑制肉芽腫,發(fā)揮抗炎作用;胃熱熾盛者因干姜辛熱,應去之,增加蒲公英、丹皮、焦山梔,治肝郁而化熱,起到清肝瀉火的作用;寒邪犯胃者,應去黃芩,增加高良姜、香附、吳茱萸,散寒止痛、溫中止嘔、苦味健胃、辛熱祛寒;脾胃虛寒者,同樣應去黃連,增加薏苡仁、黃芪,用以健脾益胃、補氣固表;食滯胃腸者,應加神曲、山楂、雞內金,健脾和胃、消食調中、消除積滯。
綜上所述,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能夠有效地保護食道黏膜,提高胃腸動力,改善胃分泌功能,促進胃食道返流癥的康復,值得大力推廣。
[1]王虹,田園,丁燕.胃食管反流病的食管動力功能〔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2010,32(4):465-469.
[2]唐燕青.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胃食管返流病65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1,3(13):17-18.
[3]高望望.半夏瀉心湯治療胃食管反流病67例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0,19(2):212-214.
[4]陳曼湖,房殿春,韓英,等.胃食管反流病高峰論壇會議紀要〔J〕.中華內科雜志,2011,50(8):698-700.
(編輯羽飛)
R57
B
1001-7585(2015)19-2636-02
201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