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楠
〔關鍵詞〕 語文教學;自主學習;《窮人》;求本;尚實;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23—0097—01
《窮人》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課文記敘了漁夫和他妻子桑娜關心、同情鄰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養(yǎng)了她的兩個孤兒的故事,反映了窮人的純樸善良和樂于助人的高尚品質(zhì)。作者通過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時期窮苦人民的苦難生活和他們美好的心靈。在這篇課文中,“窮”字是貫穿全文的線索,然而正是因為“窮”,才更能顯示出窮人的高尚品質(zhì)。文章中運用多種形式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包括直接描寫法、幻覺描寫法、景物襯托法等,表現(xiàn)了桑娜崇高的品德。學習本文重點是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活動體會窮人的善良。
這篇課文筆者曾多次講過,但總覺得不夠滿意,這一次筆者決定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做好學生的引領人。要知道,六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較強的閱讀理解能力,也有了較高的認知水平,所以本課的教學過程應力求讓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一層一層地理解課文,自主完成對本課的學習,這也是筆者完成這一教學任務的教育理念。
主體教育理論認為:自主學習是主體自主發(fā)展的基本形式。這是為什么必須重視以學生為主體,必須重視學生參與的最基本的理論根據(jù)。主體教育不是素質(zhì)教育的一種模式,而是素質(zhì)教育的理論基礎之一,素質(zhì)教育是主體教育思想、理論指導下的一種教育模式。所以,筆者在教學《窮人》一課時,抓住課題,認真研讀文本,反復思考、推敲,決定“長文短教”,將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設置問題,由簡單到復雜,層層深入。
一、 “求本”,讓學生嘗試 “自主解讀”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要想讓學生嘗試“自主解讀”,就應當回歸“本”,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興趣是自主學習的源動力,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筆者提出這樣兩個小目標:一是一分鐘找出“窮”字在課文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二是五分鐘找出課文中描寫他們是窮人的句子。目的是激發(fā)學生強烈的自主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
二、 “尚實”,放手讓學生運用“語言文字之道”
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的學習實效,要符合“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這一詮釋。因此,筆者在教學《窮人》一課時,加強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聽說讀寫思的運用能力,特別是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西蒙身上的窮人之善良,甚至不把西蒙列入“課文寫了哪些窮人”這一解讀的“死角”。在課堂上,作為對語言文字運用練習的開發(fā),在學生討論之后,筆者鼓勵學生補寫西蒙去世前的表情、動作,以此來揣測西蒙的內(nèi)心世界。這一“補寫”的設計,觸及了學生的情感波瀾,增加了學生對課文意蘊的理解和感受,使情意宣泄和語言運用融為一體,達到了不吐不快的境地,從而使語言文字的運用自然地進入佳境。
三、“創(chuàng)新” ,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師只有不斷推陳出新,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筆者確立了這樣的目標:讓學生用飽含感情的聲音讀出窮人善良的品質(zhì)。這一目標的確立是為了對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使學生在讀、議、評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情感線索和語言線索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和能力,加深對課文思想感情的領悟。要完成這個目標,學生不但要自主去讀,還要和同學合作。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自己沉浸在想象的舞臺上,一會兒愁容滿面,一會兒眉頭緊鎖,一會兒又堅定地點頭。抓住這這一目標對學生進行訓練,不僅能使學生思想感情受到感染,語言能力有所提高,還能很自然地為完成本課的另一重點教學任務——展開想象續(xù)編故事做好鋪墊。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此言善矣!由此觀之,《窮人》一課的教學還應精益求精,尤其要在“點”的精選上下功夫。有的“點”,學生可以自己讀懂的,“點”到為止,這樣教師可以講得更少些,學生可以學得更多些、更開放些。研究的過程是非常艱苦的,苦苦思索不得其解是痛苦的,但上下求索后豁然開朗帶來的那份欣喜確實是一種享受。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