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鋒
課堂教學離不開師生的互動,教師的提問在師生互動中往往能發(fā)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與人交流要講究說話的技巧,課堂提問也是如此。當前課堂提問,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提出的問題大而空,沒有重點,學生無從回答;問題過于淺顯,無提問的價值;只問不評價,學生缺少動力;問題過難,或限于時間緊,教師自己幫助學生回答。筆者經(jīng)過研究和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改進教師提問。
一、替“舊”以“新”,引發(fā)思考
每個人天生都具有好奇心,它能促使人對外界的新鮮事物保持一定的敏銳性,并產(chǎn)生去認識、理解、研究的沖動。同樣一個事物,如果我們換個方式,另辟蹊徑,以全新的視角來提問,學生自然會興趣盎然,進而主動地進行思考。
例如,有的老師會這樣提問:“你們會為自己設計新衣裳嗎?怎樣設計呢?”這樣的提問太過直接,缺少藝術性,完全不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語言沒有兒童化,自然不能激發(fā)起學生回答問題的興趣,反應自然不積極。一些教師會這樣提問:“你們喜歡新衣服嗎?想讓自己的衣服變得更漂亮嗎?”這樣的問題語言兒童化,非常貼近兒童的生活,孩子們反應截然不同,個個躍躍欲試,紛紛大聲喊道:“想,想……”要讓學生有新鮮感,教師一定要對自己的問題進行精心預設,于平常中求新,只有這樣才會吸引學生注意,引起學生興趣,引發(fā)學生思考。
二、由“淺”入“深”,層層推進
課堂提問就像爬樓梯,如果階梯過高,學生就會產(chǎn)生恐懼感,從而退縮不前,教師在提問時假如不顧學生實際,就會產(chǎn)生這樣的效應。這就要求教師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個體情況進行提問,對于有難度的問題,教師要善于為學生搭建臺階,適當降低提問的難度,讓學生拾級而上,學生沒有了畏懼感,思考起來就輕松愉快多了。
例如,如果老師這樣提問:“同學們,你們會畫春天嗎?”學生聽了之后竟然沒有什么反應,這樣的問題,缺少階梯型和指導性,學生聽了之后會覺得無從下手,自然就會產(chǎn)生畏難情緒。如果老師這樣問:“你們知道春天里有哪些花兒呢?它們都有些什么顏色呀?你們能把它們畫出來嗎?”本來抽象的問題被老師分解成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循序漸進,從構(gòu)思到操作,層層深入,對畫春天的過程具有實際操作的指導性意義。在這位老師的提問引導下,學生很容易就能用五顏六色的水彩筆把春天的色彩畫出來。
三、移“情”入“境”,攻堅克難
每一節(jié)課都有其教學重點和難點,我們在提問時要做到突出重點,精心設計問題。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特點,科學地選擇提問的方式和提問的角度,為學生營造出主動解決疑難的“情境”,形成思維上的沖突,增強解決問題的動力,有效突破教學中的難點。
例如,“觸覺”對于學生來說,非常抽象,難以理解,我們可以先嘗試把學生的眼睛蒙上,用手摸摸周圍的一些物體,讓學生猜猜是什么,再說出手摸的感覺。這種先在游戲中體驗,再通過觸摸實踐,獲得感受,很容易地就理解了“觸覺”。然后再讓學生嘗試用點、線條和顏色來表現(xiàn)剛才的感覺。接著通過欣賞大師的范作,提問什么樣的感覺適宜用什么樣的點、線、顏色來表現(xiàn),進而讓學生模仿遷移,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修改,以不斷完善提升自己的作品。這樣的教學環(huán)環(huán)緊扣,通過營造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在情境中回答問題,突出了教學的重點,也有效突破了教學難點。
四、審“時”度“勢”,適時發(fā)問
提問的價值之一在于引發(fā)聽者的思考,這就需要教師在提問之后要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切忌問題一提出就讓學生立即回答,或者在學生還沒有思考成熟時急于讓學生回答,否則,即使學生回答出來了,答案也不是最適合的。教師要學會做一個“垂釣者”,善于等待恰當?shù)臅r機的出現(xiàn)。
例如,教師先讓學生觀看有關車的視頻資料,然后就立即讓學生回答:“你看到了哪些車?它們有哪些用途?”隨即就讓學生回答。結(jié)果可想而知,學生不是吱吱嗚嗚,就是吞吞吐吐。這主要是由于教師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學生還沒有做好準備,又需要回憶剛才看到的內(nèi)容,怎么可能回答得出來呢?其實教師完全可以在播放視頻前先提出這個問題,然后再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這樣就可以提高學生在觀看視頻時的目的性,不會像先前那樣無所事事了。學生可以抓住視頻的重點邊看邊思考老師的問題,邊看邊組織自己的語言,最后再讓學生回答就有話可說了,既節(jié)省了時間,又提高了看視頻的效率,回答問題的質(zhì)量也高了。
美術是一門藝術,美術課應充滿藝術的氣息,美術課上的提問同樣也應該體現(xiàn)出教師的匠心,只有精心設計,有效提問,才能激起學生追求藝術的熱情,讓課堂散發(fā)出濃濃的藝術味道。
(作者單位:江蘇如皋安定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