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課堂是生活的縮影
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其言行的養(yǎng)成很多得益于課堂。課堂是學生學習每一個道理、養(yǎng)成每一種良好行為習慣的搖籃,他們的很多行為認知習慣雛形,來源于對書本知識的學習,來自于同學之間的交流,得益于課堂的品德教學,之后從而形成習慣,習慣內化為德育素養(yǎng)。
一、認知的課堂,如縷縷春風吹拂童心
教材圖文并茂,以圖說理,深入淺出地用圖畫勾勒出生活的道理。在教學中,我充分運用這些直觀的素材,引導學生讀圖感悟文本,弄懂文本中的每一幅圖、每一句話。二年級上冊教材由 “我們的祖國有多大”“我們的首都”和“小調查” 三部分組成。看似簡單,實際蘊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學生不但要認識到祖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而且對首都、國土面積等一些基本常識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這些無疑太過抽象。況且,品德與生活課程不能等同于歷史、地理課,應更需注重情感目標的實現。因此,對于教師來說,教材的處理、教學方式的選擇都非常關鍵。例如:教學二年級上冊《我愛您,祖國》一課,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片段:
(1)領略圖(“神舟”六號、天安門、五星紅旗),問學生由此聯(lián)想到了什么。
設計意圖:“神六”、天安門、五星紅旗都是我們中國的象征,以此導入新課,不僅讓學生明確了本課的教學主題,而且為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了積極向上的氛圍。
(2)交流:不知道小朋友們對我們的祖國了解多少,今天我們就來一次小小的“祖國知識知多少”競賽,比一比,哪個小朋友知道的關于祖國的知識最多。
了解祖國簡稱中國,熟知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呼喚祖國媽媽。認識地圖,了解首都北京,了解民族知識。
設計意圖:通過知識競賽的方式,讓學生大致了解祖國的版圖、首都、民族等常識,寓教于樂,使學生在活動中享受學習的快樂。
(3)感受祖國的疆域、氣候差異。課件出示學校圖片,感受學校很大。我們的祖國約等于100個浙江省,約等于多少個學校?有什么感受?最想說什么?瞧(出示地圖),在她的四周有許多國家,可這十幾個國家加起來也沒有我們一個中國大!之后出示天氣預報:這是2009年1月1日的天氣預報圖。請小朋友們仔細看圖,和同桌說說你發(fā)現什么了。猜一猜,這些地方的人在這一天都穿什么樣的衣服?為什么會這樣?
設計意圖: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學校是他們最熟悉的地方,而且在他們的眼中,學校是很大,很漂亮的。因此在感受祖國國土面積廣闊的時候,先從學生看得到的學校出發(fā),類推比較,當得出祖國面積相當于1000000000個學校時,學生發(fā)出的驚嘆聲無疑就是告訴我們他們感受到了祖國的幅員遼闊。接著利用形象直觀的同一天里祖國各地氣候比較和走邊境線時間猜想,更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印象,使得教學目標成功實現。通過介紹說明,學生們都瞪大了眼睛,深為自己祖國國土的遼闊而感到吃驚和驕傲,一種愛國之情油然而生。
二、情境的課堂,如陣陣春風感染童心
目前媒體教學設備已經走進了我們的課堂,我們可以利用這些設備再現生活中的某些情境,在情境中訓練自己的言行,達到形成良好品德的目的。例如:一年級下冊《我分享,我快樂》一課,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兒童集體意識,讓兒童學會在班集體中快樂和諧地生活,然而這種生活的邏輯通過語言的訓練是很難培養(yǎng)的,這種快樂的分享必須放到一定的環(huán)境中去讓學生體驗,而學會分享又是學生在班級中快樂生活、與人友好相處的前提。因此,我設計了如下活動:
環(huán)節(jié)1,學生自帶最喜歡的玩具,邀請同學一起玩。在分享中感受快樂,隨后說說各自的感受,說說和家里玩有什么不一樣,為什么?
環(huán)節(jié)2,激情再現和伙伴一起用手勢表達所分享的快樂:班級生活中最近還有哪些事件可以與我們一起分享。
環(huán)節(jié)3,展示共享快樂:展示“橘子型”卡片記錄自己曾經的快樂,互換閱讀共享彼此的快樂,你把你的快樂說給我聽,我把我的快樂說給你聽,一起擁有我們的快樂?!?/p>
設計意圖:通過活動以及多媒體創(chuàng)設的美好情境,讓兒童如身臨其境般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自己的行為,真正讓他們受到如春風化雨般自然的熏陶和感染。
三、體驗的課堂,如點點春雨滋養(yǎng)童心
道德認識是道德情感的基礎,道德情感又是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的紐帶。為了讓道德促進認識向道德行為的轉化,在教育中,我注意到了引導學生,加強在課內強化學生的情感實踐體驗。例如:教學一年級下冊《多彩的課余生活》一課,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片段:
(1)設疑導入:前兩天老師在班里做了一個小調查,看看小朋友有哪些課余生活,發(fā)現有一位小朋友很煩惱,大家給他出出主意好嗎?
(2)交流快樂的課余生活,相機展示。喜歡看電視、體育鍛煉……
隨機點明體育運動要堅持,才有提高。
設計意圖:這節(jié)課通過“向你推薦我的書”和“我最喜愛的電視節(jié)目”等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自主地看、說、表演、體驗,使童心得到熏陶,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初步形成健康積極的欣賞品位。
如雨落水,相融無痕
——生活是課堂的源泉
新課程背景下的品德與生活課將兒童的經歷與書本知識巧妙地融合為一體,試圖真正地觸及兒童真實的內心世界。
課堂中,我們讓學生用心體會生活從而真正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情感世界,讓兒童的心靈變得敏感起來,細膩起來。
一、說出生活,讓美好品德在交流中回到生活
交流是最常用的兒童學習、活動形式,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專門安排的;交流活動能使兒童有機會運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鍛煉表達能力等。由于學生年齡等各方面的限制,我們組織的交流容易流于形式。而在品德與生活課上的交流,完全可以讓學生找到需要交流的話題。我總是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交流,品德與生活課上能找到許多讓學生參與交流的切入點。例如,教學二年級上冊《暑假中的一天》時,我就讓學生討論:
(1)在家的一天,你是怎么過的?
(2)勞動的一天,你是怎么過的?
(3)外出旅游的一天,你是怎么過的?
(4)生病的一天,你是怎么過的?
請各組小朋友先在一起討論一下,然后每組推選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我把他們編成四人小組,讓他們推選代表給各個組的組員編好號碼,輪流代表小組發(fā)表意見。
課后反思:交流是品德與生活課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們在教學時,可以合理地組織學生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樹立自信心。其實,品德與生活是一門活動性極強的課,這種性質決定了它是不受時間、地點、形式、內容所約束的,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也應該百花齊放的。我們應該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意義的內容,選擇各種不同的教學活動類型,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生動性、實效性,提高整個課堂教學的質量,為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奠定基礎。
二、鏈接生活,讓美好的品德在生活中得到檢驗
一、二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小、閱歷淺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生活中的真實體驗相對來說比較少。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我常常把課堂上的知識與生活實際進行有效的鏈接,讓學生親自去嘗試,去體驗,讓他們有所收獲。品德課堂需要與生活有效地鏈接起來,將學生所獲得的知識放到生活中進行檢驗,內化為自身的品德。例如,教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你幫我,我?guī)湍恪芬徽n時,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幫助別人和得到別人的幫助都是快樂的,我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教學片段如下:
活動一:游戲體驗,初步感受
游戲:蒙眼尋物(同伴可以提醒方位)試圖通過游戲體驗需要別人的幫助。
活動二:換位體驗,移情入境
(1)說說自己遇到困難時怎么想的。
(2)出示一個小女孩在哭的畫面,猜猜:這個小女孩為什么哭?她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難?需要什么幫助?
(3)女孩得到這么多人的幫助,你心里有什么感覺?……
課后反思:通過這種鏈接生活的活動,學生那種助人為樂的美好品德自然也得到了檢驗,這種品德源自于心,內化于心,這種品德將是我們生活中所需要的。
三、尋找生活,讓美好的品德在生活中閃光
學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純真的,然而他們在生活中往往會發(fā)現一些和課堂里、書本上以及老師所講的事相矛盾的現象、事件,由此產生許多困惑。如果我們不能解決學生每天遇到的生活問題,情感問題,就失去了真正的教育價值。
例如:我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生病真難受》一課時,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我們班的王震宇由于生病而嘔吐,只見面對滿地的臟物和難聞的氣味,有的同學捂著嘴巴亂叫,有的拼命喊老師。剛剛課堂中所強調的那些美好的想法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我馬上意識到這正是書本知識在生活中的再現。于是,這時我就問學生:“你們知道他這時難受嗎?”學生似乎理解了我的意思,頓時安靜了下來。我馬上把話題轉移到別人生病時,我們該怎么辦?學生馬上行動起來了,有的幫他掃臟物,有的扶他休息。這時我告訴學生,其實在我們的身邊隨時都有病人,就看你是不是有愛心。同學們的惻隱之心頓發(fā),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愛心教育自然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而在這時,那種無邪的童心也得到了滋養(yǎng)。
課后反思:在生活中尋找美好的品德,使生活成為重要的教育素材,改變傳統(tǒng)的說教,縮小課程與學生的距離,也能為學生良好的品行搭起一座橋梁。
四、融入生活,讓美好的品德在生活中得到培養(yǎng)
教師也應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讓學生走出學校,到社會中去學習,去實踐,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擴展興趣,發(fā)展社會實踐能力。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校外實踐設計。
如教學第一冊《秋游去》時,剛好學校組織秋游,我們一年級組織學生到江邊去秋游,目的既是為了讓學生感受秋天的美,更是要讓學生學會生活。于是我在前一天就進行了準備:出去游玩所需的物品,以前一般都是家長幫助準備的,學生自己根本不管。于是,我在課堂上設計了模擬購物,讓學生學會怎樣自己選購物品,然后再讓他們討論秋游的注意事項。沒想到第二天,天公不作美,剛走到半路就下起了大雨。本打算中途作罷,可學生的興趣絲毫沒有減弱,執(zhí)意要去,他們一路上相互照顧,相互合作往前走,到了目的地,天居然晴了,學生愉快地玩起來了。在用餐時,三個一群,五個一伙,非常團結,而且還把垃圾及時作了清理。這次秋游不僅把學生從課內帶到了課外,還讓學生學會了怎樣在生活中互相幫助,怎樣在生活中團結互助,怎樣講衛(wèi)生、愛護環(huán)境呢!
課后反思: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觸動孩子的心靈,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須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進行。我們在實際教育時,應著力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行動,看到事情的真實部分,引發(fā)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觸及他們的心靈深處,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
求真,讓品德課回歸本真的生活,讓“品德與生活味”回歸課堂,讓學生的心靈在課堂中得到如春風化雨般的滋潤,使品德教育與生活教育如雨落水般相融無痕,這將是我繼續(xù)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