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24-0168-01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還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
中 可見,新課程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目標之一,是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審美是對語文教學本質的觀照。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強有力的言語材料,直接對人或人類的生命存在本身進行塑造、規(guī)范和引導,以促進人的審美化發(fā)展,提高生命質量的原則。 "以美啟真"、"以美引善"、"以美怡情"是 "文本優(yōu)勢",審美教育功能是語文教學的要義之一。
1依據(jù)教材,聯(lián)系生活,讓學生發(fā)現(xiàn)美
"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同樣語文教學也是"美"的教育,反之,語文教學就是空談,學生也是一無所獲,例如請以"嘗試"為題寫一篇記敘文,考生竟然寫嘗試自己偷自行車,這種行為算什么行為?何需嘗試?姑且不說答案是對還是錯,任何一個人看到這樣的句子都會眉頭緊皺搖頭嘆息,曰:"語文老師怎么教的,語文白學了"。讀者為什么慨嘆?他們?yōu)槭裁磿懗鲞@樣不能讓人賞心悅目的文字呢?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欣賞,不懂得感悟。那么怎樣才能讓他們欣賞﹑學會感悟呢?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學工作者,把語文教學看做是一種審美教育。
語文教材是美的載體,語文教材所選的大多是文質兼美的課文,每一篇課文都體現(xiàn)其各自不同美的內(nèi)容:有的歌詠自然的山川花草,有的贊美人生的偉大平凡,有的贊揚道德的純真善良,有的鞭撻丑惡奸佞,有的揭露黑暗落后……這些古今中外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具有極為豐富的美學內(nèi)容,為我們進行審美教育,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審美使人在心靈深處受到感染和感化。感情得以升華,情操得以陶冶,身心結構更趨完美和諧。我們語文教師應當根據(jù)文學作品的內(nèi)在美,針對性引導學生,探尋文學作品審美傾向,在發(fā)現(xiàn)美、體味美、鑒賞美的過程中,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藝術熏陶和思想感染。教育學家魏書生曾經(jīng)說過;"感染和熏陶學生心靈所能起的塑造作用要比說教大的多,而語文課所具備的感染熏陶條件是得天獨厚的。"
語文教材就像一座風景優(yōu)美的大山,教師應當充當一名向導帶頷學生拔涉攀登,流連忘返。
2.引導感受音樂美,增強語感和想象力
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往往通過音律與節(jié)奏來感悟,巧妙地運用音節(jié)藝術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使情感、思維及個性心理活躍起來。語文教材中的詩歌、兒歌、散文及繞口令中的韻律節(jié)奏會使孩子們深受啟發(fā),在教學中應注意運用。
2.1把握語句的節(jié)奏,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節(jié)奏,又叫節(jié)拍,它是由音節(jié)的組合、詩句的停頓決定的。掌握好語言的節(jié)奏與韻律所顯示出來的那種抑揚頓挫的語調(diào)、輕重緩急的語速、字里行間的回環(huán)往復能體現(xiàn)出一種和諧的音樂美。教師應抓住教學契機,點撥、啟迪學生把握輕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緩、緊張的節(jié)奏,把學生引入一個千姿百態(tài)的意境。富有節(jié)奏的朗讀使學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獲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如我在指導朗讀《荷花》中的一段話:
白荷花/在這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
第一句話總起句,句首的"白荷花"起提示作用,指導讀重音,二至四句起始"有的"讀時稍加停頓;第二句描述有的荷花才展開兩三片花瓣,語調(diào)輕松,語音稍低;第三句寫有的花瓣全都開了,"全都"讀重音,語調(diào)稍高,語速稍快,展現(xiàn)荷花怒放的氣勢;最后一句語音稍低,稍重,好似花骨朵積蓄力量,就要競相開放。通過這樣的美讀,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體味白荷花的美姿。
2.2借助器樂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想象力。語文教材中的語言美飽含著豐富的情感。如能使音樂與語言完美結合,就能創(chuàng)設出良好的情景。如教《觀潮》時,我運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隨著躍宕起伏的音樂觀看潮來時的壯麗與雄奇。音樂聲,浪潮聲,聲聲入耳。音樂的采用與畫面的完美結合,使學生感受到了"浪潮越來越近,一齊向這邊涌來,聲音非常響。"理解了潮來時的"浩浩蕩蕩"、"山崩地裂"。當時學生所表現(xiàn)出的眼神和表情,證明了學生真切地體會到大潮的壯美。
3.欣賞語句的形式美
3.1句式美。有的語句上下結構相似,形同對偶,表現(xiàn)一種對稱美。如《散步》中"前面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中"月亮出來了,今天的月亮特別亮","太陽出來了,今天太陽出來的格外早"。這些句子短小、整齊,讀起來瑯瑯上口。有的句子暗含哲理,蘊含豐富,有一種內(nèi)在美。
3.2詞語美。有的語句用詞靈活,生動形象,體現(xiàn)一種傳神美?!洞骸分?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雖是簡筆勾勒,但"朗潤"讓讀者感受到山的青翠欲滴, "漲"如現(xiàn)濁流洶涌,"紅"盡顯春陽本色。初春美景,活靈活現(xiàn)。
3.3修辭美。不少語句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搖曳生姿,展現(xiàn)一種生動美。《綠色蟈蟈》中描述"蟈蟈非常勇敢地縱身追捕蟬,而蟬則驚慌失措地飛起逃竄。"擬人的運用使語言顯得親切自然,形象生動。這就是修辭的魅力。
3.4寫景美。有的文章以景物描寫為主,有的文章借景抒情,有的文章在寫人敘事中穿插寫景,無論景物描寫在文中分量如何,無一例外地都呈現(xiàn)一種細膩美?!洞骸分?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寫出了繁多的野花在柔和的春風中左搖右擺,時隱時現(xiàn)的圖景;"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形象地突出了春雨的細密。美的句式,美的詞語,美的修辭,美的寫景,帶給讀者的是極度的賞心悅目。學生在讀中欣賞,在讀中體會,獲得的審美情趣自不待言。
4感悟人物的形象美
語文課本中的人物形象豐富多彩,真善美假惡丑,紛繁復雜,怎樣才能讓學生更清楚地理解這些人物的形象呢?最主要的方法還暴讀。首先,聽課文錄音或老師范讀,讓學生初步感知人物印象;其次,學生自讀,逐步領會人物性格;然后分角色讀,深刻體會人物情感。學《羚羊木雕》,聽讀時,學生大多能感覺到父母的嚴厲、"我"的委屈、奶奶的加右為難;然后自讀,已能感受到父母的自私、"我"的無奈、奶奶的善解人意;分角色朗讀中,只要能把握說話者當時的心理——父母重財輕義,不顧及孩子的感情,孩子重友誼的純真,對現(xiàn)實的無奈,父母對孩子心靈的傷害,就一覽無遺了。人物形象的美丑也能自見分曉。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審美教育能喚發(fā)學生對美的向往和追求,對他們健康成長具有重要導向作用。對此,我們務必要高度重視,積極實踐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