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20-0081-01怎樣在有限的時間里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千千萬萬語文教師一直以來的追求,也是義不容辭的職責。實際上只要在教學過程中抓準"三點",即重難點、切入點、讀寫結(jié)合點,這樣就可輕松實現(xiàn)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下面談?wù)勎覀€人的一些體會。
1.上課前要把握好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重難點
把握好重難點,這是實現(xiàn)有效教學的前提。確定教學重難點首先要吃透新課標。教師要能準確把握小學語文學科、教材、教學的性質(zhì)、規(guī)律、特點、重點、難點、要點等。特別是新教師一般在把握"雙基"(拼、點、字、詞、句、段、篇、修等基礎(chǔ)知識和識、書、讀、聽、說、寫等基本能力)上容易忽視,有一定難度。因此,在備課和上課時要特別注意確定要教授和訓練的雙基內(nèi)容,并一一落實,切忌浮在思想、情感、情節(jié)等的表面上。只有明確了這節(jié)課的完整知識體系框架和教學目標,并把課程標準、教材整合起來,才能科學確定靜態(tài)的教學重點難點。因此教學方式的選擇都要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緊緊圍繞教學重點難點,以效益為核心。唯有如此,實現(xiàn)有效教學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
2.深刻解讀文本,用好教材
文本是教學的憑借,作為作者思想和體驗的載體,對它的價值和內(nèi)涵的發(fā)掘,是進行有效教學的前提。文本解讀的過程也是教師與文本對話的過程,正如特級教師于永正所說:"課前,教師得先和文體'對話',即鉆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學生交流。筆者備課沒有什么訣竅,就是那么翻來覆去地誦讀、默想,當讀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讀出文章的妙處,讀出自己的驚喜時,我便敢走進課堂。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妙之處,而且都可以從讀中去發(fā)現(xiàn)。"
每篇課文都有獨特的特點,教師在備課時要注意抓住教材的特點,以便作為教學的主要著眼點。比較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例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中有許多鮮明的對比,即作者童年時期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兩種生活環(huán)境的對比,它含蓄深刻的批判了束縛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封建教育制度。這種對比首先表現(xiàn)在文章前后兩大部分的整體結(jié)構(gòu)上:先寫百草園,再寫三味書屋,一個是樂趣無窮的天地,一個是枯燥無味的天地。所以在明確教材的這些特點,才能在教學時引導學生理解本文對于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對話,充分發(fā)掘文本的潛在價值,解讀其負載的文化思想內(nèi)涵,善于把握作者語言特點和運用語言的特色,把握文本的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從中提取文本中的養(yǎng)分,拉近與教材的距離,這樣才能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
3.選擇可行教法,提高學生語文素質(zhì)
學生語文素質(zhì)的提高,與老師辛勤的教導和采取可行的、適合學生特點的教法是分不開的。在語文教學中,我非常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力求讓課課都有新鮮感,堂堂都有誘惑力。不同文體的課文采用不同的教法,有時同一文體的不同課文也采用不同的教法。例如:《春》和《濟南的冬天》都是寫景抒情散文。我在講朱自清《春》時主要是采用"朗讀體會法"。如:在講"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時,為了讓學生體會"鉆"字用得好。我先讓學生省略"鉆"朗讀(小草偷偷地從土里出來……),后全讀(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比較二者的效果。學生認為有這個"鉆"字好,我又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朗讀思考:"鉆"這個詞用得好,好在哪里?讓他們明白用了這個詞,不僅把小草擬人化了,而且還透露出小草頑強的生命力。在教讀《濟南的冬天》時,我采用了"討論歸納法"。如:課文最后一段中的"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其中"不忍得"用得好嗎?我是先讓學生相互討論,后舉手發(fā)言,最后由我或?qū)W生盡量采用同學們的意見來歸納:這三個字將水人格化。水是那樣的多情,為了水藻的綠,為了垂柳的倒影,到了冬天仍然"不忍得凍上"。事實上,這樣的教學對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培養(yǎng)是大有裨益的。
4.加強教學過程中的交流
加強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交流,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在課堂朗讀課文之后,先讓學生談?wù)勛约豪首x的效果如何、優(yōu)點在哪里、還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進的,然后再讓其他同學進一步地評議,最后再由教師做總結(jié)性歸納補充。學生在這種廣泛的交流中取長補短、學習他人、認識自我并不斷改進自我。再如,在作文教學中,可進行習作互評、互改。但是,當學生出現(xiàn)錯誤時,要給予指導;當學生思維受阻時,要善于啟發(fā)誘導,從而促使學生獲得成功,使之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