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六年的語文教學責任重大,應該教會學生怎么去學得有味、學得有趣,讓學生對語文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幫助學生全面發(fā)展,這樣突出語文課程的多種功能性和基礎性作用。因此,作為一名小學六年級的語文教師應該積極轉(zhuǎn)變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形成創(chuàng)新、豐富的教學設計,在最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從而促進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六年級語文教學。
【關鍵詞】語文;教學;學習
一、在教學計劃中精益求精,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如何生動的呈現(xiàn)課堂活力,關鍵在于教學前的備課。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教師是要把握怎么才能夠備好一節(jié)課,因而在備課時先認真專研教材及教師用書,特別是課后練習題,通過這三個方面來把握住單元訓練重點和每一課的重點,再通過翻看練習冊和卷子,了解就這些知識點是如何來出題檢測。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在教學中收到實效。充分利用課堂四十分鐘,除了在上課去做好學情分析,備好課以外,還要去除無效勞動,整合問題的設計,在課堂上丟棄繁瑣的理性說教,刪除無價值或?qū)W生已懂的問題,留下課文中的重中之重,省時高效。同時重視課堂上的寫寫練練。
在教學計劃上,教師可以參照教材的課程,并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設計和安排好教學計劃使得精讀文章更能夠很好地準確把握,并教出其特色。適當?shù)奶幚砗镁x和略讀的教學,一個是在內(nèi)容的理解上精讀深于略讀,一般可以理解為層層遞進,這樣能夠幫助學生在理解意思和中心思想,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其二,略讀一般為粗讀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只要抓住文章重點和中心就可以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這樣詞句就可以不需要作太多的解釋。另外,教師需要更加的放手給學生自由的思考,讓學生自己能夠運用在精讀過程當中獲得學習方法和知識,自己把握文章的要領,讓他們學會獨立思考、交流和體會。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語文的興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語文有著濃厚的興趣,那么才能夠提高他們對語文的熱愛程度。讓他們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自己喜歡的類型題材去寫,養(yǎng)成寫日記的好習慣,這樣能夠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有話可說、有字可寫的習慣。才能激發(fā)出學生的寫作欲望,長此已久能夠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度和熟知感,才能夠快速的了解文章中的字詞之意,讓其閱讀水平逐步的提高,并能夠精讀更加優(yōu)秀的作品,體會到不同作者的人生百態(tài)。另外積極的引導學生參加各種作文比賽,讓他們享受著成就感和成功感,這樣就能夠讓學生的興趣高漲。
二、在教學課堂上應創(chuàng)設情景,增加課堂氣氛
在教學過程當中引導學生了解本單元所有課文和后面的習作口語交際和回顧與拓展,從單元的整體來把握。教師應該特別重視每個單元的單元導語,因為那短短的兩段話里,不僅告訴了學生本單元要學什么,還告訴了學生怎么學。教授新一單元時,花十分鐘的樣子,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六年級上冊“初識魯迅”這個單元的導語中,有一段這樣的文字: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短短的頭發(fā)刷子似的直豎著,濃密的胡須成一個隸書“一”字……他,就是魯迅。我認為這段文字對魯迅的外貌描寫得非常精妙。如何讓學生學習這種抓住人物外貌來突出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首先,教師應該通過圖片引導學生先認識魯迅,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魯迅的外貌,再來比較著讀這段文字對魯迅的描寫,引導學生理解它的精妙之處。讓這段文字和這種表達方法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本單元課文教學的過程中,老師還應經(jīng)常提醒和帶領學生回顧單元導語中的內(nèi)容,前后照應,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三、重視基礎積累,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方法
夯實基礎是小學學習語文最根本的學習習慣。在小學階段基礎知識包括讀的、背的、記得,生字、詞語、詩句等,還有課后練習題,盡量想各種辦法弄扎實些。比如對于普遍存在的錯別字,其實錯別字大多是形近字、同音字,學生老是弄錯。在改作業(yè)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普遍錯的生字時,拿個本子記下來,根據(jù)具體的字來用不同的辦法,上課時及時提出并更正。比如“初”衣字旁,有幾個小孩老寫成示字旁,提醒幾次也改不了,教師可以通過翻閱《說文解字》了解到“初”始也,從刀從衣,裁衣之始也。“初”原來是指裁縫制衣的起始。這樣告訴學生,他們就能記住這個字,再也不會出錯。再如:“既”和“即”這對同音字學生也分不清,教師發(fā)現(xiàn)兩字讀音分別是四聲和二聲,而他倆左邊的部件正好對應的是四畫和兩畫,這樣就容易區(qū)分這兩個字了。再如“張燈結(jié)彩”中“結(jié)”,幾個小孩寫成了“接”,為了區(qū)分就把他們放到具體的詞中來理解和區(qū)分,張燈( )彩、目不暇( )。只要多想辦法,讓這些基礎知識反復出現(xiàn),多次鞏固就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在學習方法上,要善于抓住關鍵字詞,并且熟讀課文,并抓住課后的練習題相對應的講解,以這樣的形式來引發(fā)學生們思考,這樣才能夠深入的了解課文的內(nèi)容,并體會課文所以表達出來的中心思想,善于提出問題,讓同學們解答為什么要這樣寫?這樣寫的好處又是什么?所以以這樣的方法來引導學生,才會讓學生由自主思考的能力。教師在使用教材的過程當中,要創(chuàng)造性合理的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去主動的學習積極的思考,提示學生可以運用更多的辦法讓課文中需要理解的部分更好的吸收,另外積極鼓勵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并進行解答。在積累語言的過程當中,要鼓勵同學把握語言的積累,并積極采用靈活的安排和相應的課后任務來進行規(guī)范,比如把自己認為感受最深的部分摘抄下來,或者給學生更大的自主權利,如找出描寫景物的語句等等,這樣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識辨能力和指導性。此外,也需要重視運用,不僅讓學生知道如何積累,還得讓他們知道如何運用,這樣教師就能夠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教育學生如何整理語言材料,如何高效有序的作筆記,并可以根據(jù)某方面的共性把詞語歸類等等,這樣就能夠在課文中快速的找出什么是敘事、描寫、議論等等的詞語,這樣有利于學生了解近義詞、反義詞,提高他們的詞語存儲量,更有助于實際的運用。此外,還應該注意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課文中什么詞語用得好可以挑選出來,組建相關的練習,并在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多多交流,問問他們這些詞語或語句哪些用得好,讓他們明白,在什么情景當中用什么樣的詞語最恰當。學生在寫作的過程當中要積極引導他們嘗試用相關的詞語或語句造句,這樣才能夠提升文章的可讀性。
四、結(jié)論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應該積極的設身處地的為學生們著想,積極的投入到語文教學當中,努力尋求更好的教學方式方法,提高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不斷總結(jié),不斷實踐,不斷創(chuàng)新,真正的提高語文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鄭冬梅.淺談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8,(30)
[2]李風霞.語文教育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J].語文學刊2008(18)
[3]王榮欣.小學語文教學中延伸閱讀的策略[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8,(36)
作者簡介:
李嫦秀(1981~ ),女,四川德陽人,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