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榕娥
上學期,筆者第一次承擔一年級生活適應教學工作。鑒于一年級新生行為常規(guī)有待養(yǎng)成、普遍缺乏學習興趣等問題,筆者打算實施代幣制,來調控課堂紀律以及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但出乎意料,代幣制“出師不利”,第一節(jié)課就遭遇諸多不順。
教學片斷1 上課伊始,我拿出小紅花說:“大家看,小紅花漂亮嗎?要是誰上課表現好,老師就獎給他。拿到兩朵小紅花的同學,老師就獎勵他一顆葡萄干。”說完后,只有小偉(化名,本文學生均為化名)和小怡回應道:“好呀!”其余學生都是一臉茫然。接下來是點名環(huán)節(jié)。一個學生喊“到”的聲音很響亮,我鄭重地將一朵小紅花貼在他的額頭上,說:“你的聲音真響亮,好棒!”但是等我一轉身,他就把小紅花拿下來。我急忙問道:“是不是不喜歡貼在額頭上?那我們貼在手上吧?!蔽矣职研〖t花貼在他的手背上。但沒過多久,那位學生就把小紅花撕下來在手里不停地搓來搓去。其實不僅僅是他,還有其他拿到小紅花的學生也是這樣。于是我把小紅花貼在學生的桌上。可是沒多久,學生又把小紅花從桌上撕下來玩,有的干脆扔到地上。我一再強調:“小紅花可以換取葡萄干。同學們不要弄丟自己的小紅花,好不好?”“好呀好呀!”最終還只是得到小偉和小怡的響應,其他學生還是一臉茫然。
教學片斷2 我設計“找朋友”的游戲讓學生相互認識。小偉和小怡最積極,而且他們的學習能力也是全班最好的,我先讓他們帶頭玩了一次,并且獎給他們小紅花。接下來,我想請其他學生來玩。小偉馬上嚷嚷道:“我要玩,我要玩?!毙♀哺鸷澹骸拔乙惨?,我也要?!蔽矣悬c生氣:“要給其他同學機會,再鬧的話我要拿掉你們的小紅花?!甭犖疫@么一說,小偉和小怡安靜了下來。但在我請其他同學玩游戲的時候,“啪啪啪”,小偉敲起了桌子,小怡跟著敲,其他同學也跟著敲,頃刻間教室里都是“啪啪啪”的敲桌子聲。
為什么代幣制在我的課堂不起作用呢?問題在哪里?筆者決定沉下心來,給自己的代幣制“把把脈”。
在一年級課堂教學中應用代幣制所遇到的問題可歸結為以下幾種“癥狀”:其一,大部分學生對小紅花不感興趣。其二,小紅花貼哪里的問題。貼學生身上或是桌上,學生都要拿下來,或扔掉或玩弄。其三,個別學生愛表現,愛拿小紅花,不讓他們表演或者展示,就會出現課堂干擾行為。
對應“癥狀”,尋找“癥結”所在。
1.“學生對小紅花不感興趣”的原因
(1)小紅花缺乏吸引力。明亮、鮮艷的事物辨識度高,自然吸引注意力,這是人類最原始的生理反應。由于大腦發(fā)育遲緩,智障兒童,尤其是年齡幼小的一年級新生,他們在這方面的原始生理反應會更加明顯。但筆者給學生發(fā)放的小紅花是一種很普通的小貼紙,沒有明亮的色彩,也沒有可愛的圖樣,自然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學生不理解代幣制規(guī)則。雖然一上課筆者就跟學生確立代幣制的規(guī)則:“參與教學活動的同學就能得到一朵小紅花作為獎勵,集齊兩朵小紅花就可以換取一顆葡萄干?!钡嗌厦靼状鷰胖埔?guī)則的可能只有小偉和小怡兩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皟啥湫〖t花換取一顆葡萄干”的規(guī)則涉及數數、對應等抽象的數學知識,對一年級的智障孩子來說很難理解,因而小紅花對他們也就失去了意義。
2.“小紅花貼哪里”所引發(fā)問題的原因
自閉癥孩子身體感知覺比較敏感,小紅花貼在身上,他們會感覺不舒服,因此會拿掉身上的小紅花。同時,小紅花無論貼在學生的身上還是桌子上,都會分散學生注意力,影響課堂學習。這樣就與“用代幣制來維持良好課堂紀律,促進學生學習”的初衷背道而馳。
3.“學生為了拿更多的小紅花而出現課堂干擾行為”的原因
從表面上看,小偉和小怡理解小紅花(代幣)的意義,因此就做出拍桌子的課堂干擾行為,從而讓老師妥協(xié),使他們通過游戲來換取更多的小紅花(葡萄干)。但深入思考下去,這與培智學校師資缺乏不無關聯(lián)。一個10 名學生的班級只有一名教師在上課,為了在維持課堂紀律的同時順利開展教學任務,每個教學活動往往只能請兩三名學生反復參加,這也意味著相當多的學生要在座位上等待。而智障學生大多意志力薄弱,無法等待,無所事事的同時出現干擾課堂紀律行為。
代幣制是用象征錢幣、獎狀、獎品等標記物為獎勵手段來強化良好行為的一種行為矯正方法。代幣制的實施有三個要點:一是確定要強化的目標行為;二是確定代幣和后援強化物;三是建立交換體系。依據代幣制的原理,結合上述幾種“癥結”,筆者“對癥下藥”,采取以下行動。
1.原則
現行教學中的代幣式樣繁多,在尋找有效代幣的過程中,筆者遵循以下原則:一是代幣對學生有吸引力且不會分散學習注意力;二是代幣為學生在其他地方無法獲取的標記物;三是代幣使用起來方便實用。
2.實施過程
(1)選擇全班學生都喜歡的圖片作為代幣。將很多色彩鮮艷、可愛的小圖片(星星、笑臉、大拇指、蘋果、花朵等)擺在學生桌上,讓他們選出自己喜歡的小圖片。調查結果為,笑臉是全班學生都喜歡的圖片(見下圖)。因此,笑臉圖片就成了我們一年級生活適應課堂教學中的代幣。由于代幣是全班共同選出來的,大家都很感興趣。
(2)將每個學生的名字卡片貼在黑板上,然后在名字旁邊粘貼代幣。這樣既不會干擾學生學習,也能對全班學生的代幣獲取情況一目了然。此外,考慮到學生(尤其是腦癱孩子)的精細動作不好,將代幣設計成直徑為4 厘米的笑臉圖片,然后過塑,并在圖片后面貼上磁吸。這樣一來,代幣足夠大,也方便粘貼和拿取。
如上文所述,筆者課堂教學主要強化的目標行為是“參與課堂活動”的行為,具體是:舉手回答問題(很多時候要求學生回答正確)、表演或者展示自己的想法或作品、按照要求完成任務(如練習題做得好、動手操作一項任務等)。
鑒于現行培智課堂教學模式主要為大班教學,一節(jié)課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限制性,總會有一些學生參加課堂活動,一些學生坐在座位上觀看。既然參加課堂活動的學生有獎勵,那么在座位上認真觀看別人表演或者聆聽別人講話的學生也應該有獎勵。這樣既是尊重每個學生,也是讓每個學生在每節(jié)課里變得“有事情可做”(坐在座位上等待也是一件事情)。所以,筆者設立了“小文明觀眾獎”,將原來的課堂要強化的目標行為增至5 種,即增加如下2 種:當同學表演(講話)的時候,能坐在座位上觀看(聆聽);為同學鼓掌。
扎扎實實地建立交換體系,讓每位學生真正理解代幣的意義。建立交換體系分為兩個階段:
1.階段一:目標行為=食物
鑒于大部分一年級智障學生不清楚代幣的價值和意義,筆者決定先不在課堂中使用代幣,而是先讓學生將食物與目標行為建立聯(lián)系。具體做法是:當學生在課堂中出現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目標行為時,立即給予食物獎勵。例如當一位自閉癥學生在點名環(huán)節(jié)里出現舉手的行為,馬上獎勵他一顆葡萄干(學生都愛吃)。幾天后,班上的學生基本都明白了“參與課堂活動就能得到食物獎勵”的規(guī)則。
2.階段二:目標行為=代幣=食物或社會性強化物
當學生有“為了食物而參與課堂活動”的意識之后,筆者開始應用代幣制,讓學生將目標行為、代幣、食物或社會性強化物三者之間建立聯(lián)系。代幣制的規(guī)則見下表:
目標行為 代幣 后援強化物參與教學活動行為(5 種)1.舉手回答問題(很多時候要求學生回答正確)2.表演或者展示自己的想法或作品3.按照要求完成任務(如練習題做得好、動手操作完成一項任務等)4.當同學表演(講話)的時候,能坐在座位上觀看(聆聽)5.為同學鼓掌笑臉(2 個)葡萄干(1 顆)或社會性強化物(如教師的表揚語、鼓掌、擊掌等)
(1)開始一個月,獎勵代幣的次數很多,主要讓學生建立交換的意識。在這一個月的每節(jié)課里,筆者會用5 分鐘時間專門教學生用代幣交換獎品。具體做法是:讓每個學生到黑板前自己拿下代幣給老師換取獎品,學生一邊拿一邊跟著老師說規(guī)則:“一個笑臉,兩個笑臉,兩個笑臉換一粒葡萄干?!睂W生通過動手操作既明白了“兩個代幣等同于一顆葡萄干”的數概念,同時也有了用代幣交換獎品的意識。
(2)一個月后,獎勵代幣的次數減少,同時將原來的后援強化物——食物替代為社會性強化物(如教師的表揚語、鼓掌、擊掌等等)。目的是消除代幣的作用,避免“有代幣獎勵才做出目標行為”的刻板行為的產生。
3 個月后,學生明白了代幣的意義,都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了。
代幣制在培智一年級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包含兩個命題:
一是學生能參與代幣制的使用。一年級的智障學生剛剛入學不久,對代幣制沒有任何經驗意識,同時缺乏數概念,這就需要教師教學生認識代幣制。只有理解代幣的價值和意義所在,學生才會真正參與課堂教學。
二是教師要科學使用代幣制。從代幣的選取、目標行為的確定以及交換體系的建立,都需要結合智障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課堂需要來實施。只有做到科學合理,代幣制才會真正為課堂教學服務,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有效控制課堂紀律。
[1]樸永馨.特殊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2]呂靜.兒童行為矯正手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3]陳利鮮,潘清泉.運用代幣制矯正兒童不良行為的嘗試[J].柳州師專學報,2000,(3).
[4]謝全儉,耿培直.讓兒童在積累與消費“獎勵”中成長——淺談代幣獎勵法的運用 [J]. 人民教育,2003,(1).
[5]張悅.代幣制和反應代價對改善智障兒童問題行為成效之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2,(21).
[6]杜衛(wèi)華,周暉.代幣制增進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學童注意力的個案研究 [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5).
《水鄉(xiāng)》作者:徐娟(浙江省湖州市聾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