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勝軍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彼械慕逃純?nèi)含著德育的成分,只有注重德育,才能真正達成教師與學生的心靈交流,從而喚起學生學習與向上的渴望,讓教育回歸其本色。貴州省銅仁市明德衡民中學結合自身的歷史傳統(tǒng)與地域特征,在德育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與實踐,形成了學?;镜牡掠砟詈偷掠J健?/p>
一、從心靈出發(fā):德育工作要喚起渴望
著名教育理論家劉鐵芳教授曾尖銳地指出:“教育沒有充分地喚起個體對周遭世界的愛與熱情,由此而喚起個體置身世界之中的積極的意向,而只是作為知識灌輸?shù)娜萜?,對學的厭惡就成為必然。”事實上,很多學校德育工作也是如此,用灌輸?shù)姆椒ㄏ驅W生簡單地宣傳一些道德倫理,并采取強制性的措施要學生落實在某些德育實踐中。這種德育無法喚起學生對周遭世界的愛與熱情,學生只是簡單地配合校方的行政措施,流于表面形式,喪失了德育應有的觸及心靈、感動心靈、喚起心靈的能力。
我校農(nóng)村學生多,留守學生比重大,且學生年齡普遍比城市學生大。留守學生普遍缺乏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不愿意接觸或接觸太少,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特別是女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由于觀念和羞澀等原因,對青春期出現(xiàn)的生理和心理的變化不能正確對待,產(chǎn)生許多困惑。對此,教師應該在一種平等與民主的氛圍中接近學生,感染學生。學校提倡課外輔導,教師在課余時間能夠走近學生,發(fā)現(xiàn)學生的心靈特點與精神走向,及時加以輔導。此外,學校還根據(jù)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在部分年級專門開設“閱讀課”、“球類活動課”、“演講比賽”、“書畫作品展”等。
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先生曾說:“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蔽覀冋J為,要喚醒學生內(nèi)心深處的渴望,首先就要創(chuàng)造這樣一種“師生從游”的溫馨氛圍,讓教師和學生有空間、有時間進行交流,讓教師用自己的思想與激隋點燃學生對于世界的愛與思考。知識可以傳授,而精神與心靈只能相互感染、相互喚醒。只有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交流的平臺與空間,從心靈出發(fā)的德育才能找到立足點。
二、以傳統(tǒng)為本:德育工作要重視文化涵養(yǎng)
學校德育工作不只是簡單的說教,更需要文化的涵養(yǎng),像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文化具有自覺性、感染性,它會對身處某種文化環(huán)境中的每一個人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論述中指出:“任何一種教育現(xiàn)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碑攲W生不知道你在教育他時,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德育工作就是要通過文化的涵養(yǎng)達到這種境界。
一要重視環(huán)境文化。學校的建設和布置要有書香味,要有學校發(fā)展歷史的腳印,要有學校獨特的文化氛圍,讓一草一木、一亭一樓、一副對聯(lián)、一尊雕塑都演繹著故事,讓學生時時處處受到文化的熏陶。
二要重視課程文化。除了國家課程之外,各個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土的資源,開發(fā)自己的校本課程。我校的校本操《青春鼓韻》取材本土的苗族花鼓,師生集體創(chuàng)作,集運動和民族風情于一體,既富有苗鄉(xiāng)特色,又極具青春氣息,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感受苗族文化的無窮魅力,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們對生于斯長于斯的鄉(xiāng)土文化的眷戀,對當?shù)鼐用竦淖鹬睾蛯ψ晕覂r值的肯定,并產(chǎn)生一種自我認同的強烈歸宿感。
三要重視活動文化。學??梢酝ㄟ^各種活動文化,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健全學生的人格。學??梢园岩恍┗顒佑霉?jié)日或儀式的形式固定下來,我校每年都有文明科技節(jié)、陽光體育節(jié)、讀書感恩節(jié)和校園藝術節(jié),每年的三月、五月、九月和十一月定期舉行。儀式能夠把人們的情緒調動起來,使意義通過儀式得到表現(xiàn)和強化。儀式的多次重復,也就成為一種記憶特別深刻的文化符號,最后能得到師生的內(nèi)心認同,使學校的制度成為師生共同的行為準則,校園文化成為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在長期的文化熏陶下,即使學生離開學校,也會帶著學校特有的文化基因和情結走出校門,走上社會。
四要建立“書香校園”。周國平先生曾如此回憶自己的青春:“回想起來,我的青春期的最重大事件是對書的迷戀,這使我終身受益。從中學開始,我的課余時間都是在閱覽室里度過的,看的多半是課外書。閱覽室的墻上貼著高爾基的語錄:‘我撲在書籍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敃r真是覺得,這句話無比貼切地表達了我的心情。現(xiàn)在想,覺得不夠貼切了,因為它只表達了讀書的饑渴感,沒有表達出那種如癡如醉的精神上的幸福感。”我們認為,課外閱讀是一種極其有效的德育方式,真正的德育必須與學生的閱讀和思考相結合,讓學生在親近經(jīng)典文化的過程中,產(chǎn)生“如癡如醉的精神上的幸福感”。學校每年舉行讀書感恩節(jié),通過閱讀交流會、經(jīng)典閱讀征文、經(jīng)典詩文朗誦、好書推薦等方式,不斷推動學生親近書本,使其在書本的海洋里受到潛移默化地陶冶,成為—個有思想、有文化的人。
三、倡獨立自尊:德育工作要重視自主管理
學校德育工作涵蓋的范圍廣,涉及的內(nèi)容多,實施的戰(zhàn)線長,只有重視學生的自主管理,才能更好地完成德育的目標和任務。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學校的主人,激發(fā)學生的自主管理意識,提高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也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關鍵。
一是設置機制,讓學生參與學校的管理。從學校到班級,從學生會到各班班委、團支部,從社團到廣播臺,從紀律的檢查到衛(wèi)生的評比,讓學生親身體驗、了解學校良好的運行不是靠哪—個人就可以的,而是每一人都要參與,都要約束自己的行為,都要為別人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二是大膽放手,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自主成長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參與,學會獨立思考、自主決定,形成自尊、自信、自強的精神風貌。我校從每周一的升旗儀式到體育節(jié)、元旦文藝匯演等各類活動都是由學生獨立組織實施,從策劃、組織、主持,到奏樂、主題演講、照相、報道等各方面,都是由學生自主完成。甚至一些重大活動也是由學生自主完成的,如今年3月省教育廳廳長來學校視察時,我們的校園文化介紹就是由幾個學生完成的。他們的出色表現(xiàn)得到了領導的充分的肯定,綜合素養(yǎng)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三是讓學生融入社會實踐。德育不僅僅是一種課堂上的講授與交流,也不僅僅是校內(nèi)學生間的活動,它應該有一種社會指向,致力于培育學生的公民意識,讓德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當下國內(nèi)中小學的德育工作弱化與虛化,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學生面對著龐大的應試壓力,整天和書本、分數(shù)、名次打交道,幾乎沒有時間從事社會實踐,也難以孕育學生的公民意識和責任感,導致了不少學生成了專家所說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再也沒有了蓬勃的生命氣象。
我校在應試壓力下仍創(chuàng)設平臺,引導學生關心社會,在社會實踐中培養(yǎng)他們的擔當精神。比如,在各類班級活動、社會活動中,我們有意識地融進了社會關懷與社會擔當?shù)闹黝}。再如,我們的學生志愿團隊、公益團隊是校內(nèi)的一個愛心團隊。它將全校志愿者的愛心匯集在一起,關注社會、關注弱勢群體,經(jīng)常在大興鎮(zhèn)周圍舉辦各種志愿服務活動,有時是清掃環(huán)境衛(wèi)生,有時是去社會福利院關愛孤寡老人,有時則前往貧困學生家中幫忙。每學期,他們還會組織一兩次募捐慰問活動,將愛心送往貧困山區(qū)與貧困家庭。“從來緯地經(jīng)天業(yè),皆在躬行實踐身”,明德中學的胡元倓老校長當年曾將自己的這兩句詩贈給學生。這句詩,就是我們的德育主題。
四、尋找青春的支點:德育工作要重視生命規(guī)律
當下,以生命為本的教育理念受到普遍的關注與理解。中學生正處于隋緒豐富、思維敏銳的成長期,對于美、對于藝術的感受力較強。對此,學校采取以下措施來把握學生的生命和心靈規(guī)律。
一是注重藝術熏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藝術對于塑造少年時期的人具有特殊的意義?!艺J為,要使藝術珍品成為少年們的精神需求,使他們努力用最感到幸福、最生氣勃勃的心靈勞動——接觸美的東西——來充實自己的空余時間。這是一項復雜而又細膩的教育任務?!边@段話講出了德育與藝術教育之間的深厚聯(lián)系。藝術本身就有德育的功能,而且其德育功能精致而深微,能真正地陶冶人心、重鑄人格。學校大力倡導藝術教育,不斷推動著藝術教育與德育的融合。
一方面,我們建立了一面學生繪畫墻,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們在繪畫墻上即興潑墨,描繪出自己心中的青春激隋與夢想。學校對這些繪畫作品定期進行評比;為了鼓勵學生親近繪畫,激發(fā)他們的藝術激情和榮譽感,學校每學期都會挑選一些學生的畫作,懸掛在校園各處,組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另一方面,我們在校本體操中融人苗族的歌舞成分,充分釋放孩子們的藝術活力。此外,部分學生能歌善舞,擅長各類樂器,他們成立了一些藝術團體,自行聯(lián)系、自行組織,經(jīng)常與教師乃至專業(yè)人士交流、學習。在追求藝術的過程中,學生的心性也有了極大的完善與提高,而學校也在無形之中完成了德育工作,并激活了學生的生命意識與審美意識,使其涵養(yǎng)出了一種優(yōu)雅、高尚的生命情懷。
二是培養(yǎng)學生的浪漫情懷。浪漫情懷是青春期孩子們特有的心靈規(guī)律,應引起學校的高度重視。哲學家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曾說:“浪漫不是無生命的,它是這樣一種藝術:教人們?nèi)绾卧趯W⒂谥付ǖ墓ぷ髦信囵B(yǎng)浪漫……浪漫必須加以培養(yǎng),因為浪漫畢竟是我們要得到的那種和諧的智慧中的一個必要的組成部分?!彼^浪漫,就是對于世界無窮盡的想象與期盼,就是對自我與他人的肯定與贊賞。一個沒有浪漫精神與想象力的少年,是沒有精神活力的少年,是在精神與道德上老化的少年。
從這一理念出發(fā),我們在學校內(nèi)部營造了一種浪漫而理想的文化氛圍。學校的亭臺樓閣,無不涌動著浪漫的理想主義氣息,從校門口的“衡稱天下公平事,民系心中憂樂情”到至善樓的“衡民師生放眼五湖四海,黔東氣象開懷萬壑千峰”,從真韻亭的“宴坐亭中常礪志,暇來道上總思齊”到真氣亭的“亭上風云千里目,胸中韜略五車書”,從日常的課堂教學到每年的演講比賽,我們都希望通過各種方式喚起學生的浪漫情懷與理想主義精神,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久,更遠。
總之,真正的教育只發(fā)生在人與人的心靈之間,教師與學生只有達成心靈的契合與靈魂的交流,學校的德育工作才會如順水行舟,達到預期的效果。
(責任編輯 楊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