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偉
(仲愷農業(yè)工程學院體育部,廣東廣州 510225)
體育運動以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為目標,以學生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為宗旨,融合學生身心發(fā)展密切相關的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倡導學生各項素質的全面發(fā)展。運動動機是學生心理特質之一,是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發(fā)展的思想基礎,學生運動動機的強弱在某種意義上決定著其主體性的發(fā)展水平。通過以往研究得知,當前的學校教學方式對學生運動動機的培養(yǎng)起著重要作用,而在學校教學體系中,體育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身心素質的重要手段[1]。所以,在陽光體育運動背景下,怎么樣發(fā)揮體育選項教學在學生運動動機培養(yǎng)過程中的作用至關重要。
本文基于已有的理論和研究,提出了關于體育選項課教學對學生運動動機影響狀況的假設性命題,并通過調查實證研究,選取廣東省部分高校為調查對象進行深入分析,以期窺探陽光體育背景下高校體育選項教學對學生運動動機的影響,旨在為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良好開展有所裨益。
高校體育選項教學對學生運動動機影響為研究對象。調查研究過程中,抽取廣東省4所211高校(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與3所普通高校(廣東工業(yè)大學、湛江師范學院、廣東海洋大學)的部分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集體統(tǒng)一測試方法,用指導語指導被試者填答問卷。發(fā)放并回收問卷1100份,其中無效問卷75份,有效問卷1025份,包括教師問卷48份,學生問卷977份,問卷有效率為93.2%。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對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及國際互聯(lián)網GOOGLE搜索引擎的檢索,搜集有關統(tǒng)計學、心理學及高校大學生體育選項教學等方面的論文資料,并對文獻進行分析整理,為本文的選題、研究設計及分析提供參考。
1.2.2 問卷調查法
為確保體育選項教學對學生運動動機影響議題的有效性,本研究在問卷編制之前,作了小范圍的訪談調查,并依據已有的理論和假設,同時問卷每個題項的選擇重點分別參考了以下幾個量表:1)一是以美國Hobby教授編制《成就動機測量表》(簡稱AMS)。2)借鑒加拿大教授Alex設計的體育運動參與成就目標動機量表3)以美國學者John設計的《運動體驗特征量表》為調查量表。問卷參照了三位學者制訂的問卷,作為參考設計出《大學生體育成就動機量表》,并對其中的部分內容進行了修改。
本問卷運動動機部分以主體性理論為依托,劃分了內在成就動機、內在激勵動機和內在求知動機3個基本維度。其中,內在成就動機有4個題目,內在激勵動機包括4個題目,內在求知動機3個題目。問卷運動動機總體量表的克倫巴赫系數a為0.86,內在成就動機維度為0.83,內在激勵動機維度為0.84,內在求知動機維度為0.82,問卷信度系數較高。利用問卷各維度間的相關和驗證性因素分析技術來考察問卷的效度,內在成就動機與內在激勵動機的相關為0.36,內在成就動機與內在求知動機的相關為0.48,內在激勵動機與內在求知動機的相關為0.45,問卷各維度間的相關系數不僅符合量表法對于各個次級因子間中低相關的要求,而且3個維度間的相關程度均達到顯著性水平。對該量表的因素結構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 X2=1043.02,X2/df=2.31,CFI=0.97,AGFI=0.82,RMSEA=0.06,驗證性因素分析的各擬合指標較為理想,支持了運動動機的三維模型。
1.2.3 數理統(tǒng)計法
采用的統(tǒng)計方法主要有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配對樣本體檢驗及多因素方差分析等,數據均采用
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相關處理。
根據研究的需要,依據性別,把學生分為了男、女生;依據專業(yè),把學生分為了師范專業(yè)類和非師范專業(yè)類;依據年級,把學生分為了一、二、三、四年級,并且,根據田麥久等人的“項群理論”分類法[5],在咨詢多位專家的基礎上,將所調查的全部項目分為兩大類群,即對抗性和表現(xiàn)型,結果見表1。
表1 體育選項教學對學生運動動機影響在不同維度上的方差分析
研究假設體育選項教學對學生運動動機的影響狀況在不同性別、不同學校類型、不同年級和不同項群類等變量上存在一定的差異。表1結果顯示,體育選項教學對學生運動動機的影響狀況在不同性別和不同項群類變量上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不同專業(yè)類型、不同年級在變量上差異顯著(P<0.01)。研究者對不同年級之間差異性做進一步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見下表2),內在成就動機方面,一年級與其他三個年級均存在顯著差異,二年級與三、四年級存在顯著差異,三、四年級不存在顯著差異。內在激勵動機方面,一、二年級與三、四年級差異顯著,一年級與二年級不存在顯著差異,三、四年級不存在顯著差異。在內在求知動機維度上,一年級與四年級存在顯著差異,二年級與三、四年級差異顯著,一年級與二、三年級不存在顯著差異,三、四年級也不存在顯著差異。
表2 內在成就動機、內在激勵動機和內在求知動機對不同年級學生運動動機影響多重比較(LSD法)分析
通過各個變量在運動動機三個維度不同水平的均值得出,在不同性別方面,男生的得分均值均低于女生,說明男生運動動機受體育選項教學的影響好于女生;在不同專業(yè)類型方面,師范專業(yè)運動動機三個維度水平得分均值均低于非師范專業(yè),說明師范專業(yè)學生運動動機養(yǎng)成受體育選項教學的影響好于非師范專業(yè)學生;在不同年級之間,二年級得分均值最低,四年級得分均值最高,一年級和三年級均值處于兩個年級之間。說明二年級學生運動動機的養(yǎng)成受體育選項教學的影響最好,四年級最差,一、三年級次之。
通過表3所知,同性別、同學校類型、同項群類三個維度水平兩兩比較都存在顯著的差異(P<0.05)。平均差上,內在成就動機(用“NC”表示)與內在激勵動機(用“NJ”表示)在同性別、同類型學校、同項群類項目上均為負值,說明體育選項教學對學生內在成就動機的養(yǎng)成比內在激勵動機有效;內在成就動機和內在求知動機也都為負值,即體育選項教學對學生內在成就動機的影響比內在求知動機有利(用“NQ”表示);內在激勵動機與內在求知動機同樣為負值,再次印證了體育選項教學對學生內在激勵動機的影響好于內在求知動機。所以說,對學生
表3 運動動機各維度在同性別、同專業(yè)類型、同項群類兩兩配對T檢驗
內在成就動機的影響上,體育選項教學最為明顯,隨后才是內在激勵動機與內在求知動機,并且這三個維度之間的差異非常明顯(P<0.01)。
通過多因素分析得知,在選項教學對學生運動動機影響的幾個因素中,年級影響效果非常顯著(F=14.652;P=.000<.01);不同性別(F=0.026;P=.852>.05)與不同項群類項目(F=2.452;P=.154>.05)影響效果不顯著;不同年級與不同性別的學生交互比較下,影響非常顯著(F年級*性別=6.853;P=.001<.01);但不同年級與不同項群類項目的學生交互比較下,影響效果不顯著(F年級*項群類=2.238;P=.109>.05);不同性別與不同項群類的學生交互比較下下,影響效果不顯著(F性別*項群類=0.852;P=.357>.05);不同性別、不同年級與不同項群類項目的學生交互比較下,影響效果不顯著 (F性別*年級*項群類=1.657;P=.324>.05)。
通過對廣東省7所高校體育選項課調查得知,各高校體育選項課項目門類齊全,諸如適合男生的體育項目,籃球、足球、排球、網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在7所高校都已開設,適合女生的體育項目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體育舞蹈等在7所高校也均開設,一些高校比如華南師范大學、中山大學等還開設了女生喜愛的形體訓練和瑜伽等項目[6]。因而,不同性別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進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運動動機較好。
從表1可知,三個維度水平在專業(yè)類型上差異顯著(P<0.05)。從三個維度的得分情況來看,師范專業(yè)均高于非師范專業(yè)。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1)不同的考核評價方式造成兩者之間存在差異,從調查的考核評價上看,師范專業(yè)82%教師的考核方式注重平時表現(xiàn)(包括自信心、自控、自覺意識、習慣等)而非師范專業(yè)僅僅有31%的教師將平時表現(xiàn)納入到選項教學考核評價當中,這也反映出一些非師范專業(yè)的教師忽略了學生運動動機的培養(yǎng)。2)教師在素質教育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建設一支具有良好業(yè)務素質、結構合理穩(wěn)定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這是素質教育向師范教育提出的挑戰(zhàn)。師范學校能培養(yǎng)出精于素質教育的大量師資,這是師范專業(yè)進行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7]。因此,體育選項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對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3)由于專業(yè)方面因素的影響,師范專業(yè)學生更加重視教學對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影響,這也是師范專業(yè)學生得分均高于非師范專業(yè)的原因之一。以上都是師范專業(yè)與非師范專業(yè)學生的不同之處,之所以有這些區(qū)別,與學生自身專業(yè)性質與現(xiàn)代社會對人才標準的定位是分不開的[8]。
通過上表2可以看出,體育選項教學對不同年級學生運動動機的影響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傳統(tǒng)的高校選體育項教學與高中體育教學之間存在一定差異。大一和大二的學生剛剛接觸選項教學,能夠引起他們的好奇心,但是,隨后兩年,學生已經熟悉了大學體育教學,甚至一些學生對大學教育產生厭倦感,在這種情況下,體育選項教學對學生的運動動機培養(yǎng)隨之也會下降。另一方面,隨著學生社會經歷的豐富,學生的興趣愛好越來越廣泛,目標越來越多,與他們剛剛步入大學享受大學生活,宣泄高考的壓抑相比,他們的學習更具目的性,他們多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并且在工作中能夠用得到的項目,而此時,學校不一定能夠滿足他們的體育需求,這樣勢必會消弱學生的運動動機,因此,體育選項教學對高年級學生運動動機的影響逐漸降低[9]。
通過表1可以看出,不同項群類項目體育選項教學對學生運動動機的影響不顯著,這反映出體育選項教學的獨特優(yōu)勢,體育選項教學是根據學生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自主選擇項目的一種體育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優(yōu)點是在于教學內容的多樣性,能夠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地位,對培養(yǎng)學生運動動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體育選項教學避免了不同項目對學生運動動機培養(yǎng)帶來的負面影響[10]。
從表3可以看出,同性別、同專業(yè)類型、同項群類上,內在成就動機、內在激勵動機、內在求知動機三個維度兩兩比較都存在顯著額差異(P<0.01),因此,體育選項教學對學生運動動機三個維度的影響必然存在顯著差異。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1)體育選項教學中,學生的內在成就動機很容易得到體現(xiàn),而內在激勵動機和內在求知動機不易被體育選項教學涉及,需要教師和學生對自我監(jiān)控才能實現(xiàn)[11]。2)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重視傳授知識和技能的模式仍然被許多教師采用,這種模式僅僅以學生的技能掌握為標準,勢必會忽視學生自我監(jiān)控和自覺意識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運動動機沒有實質上的提高。3)學生參與學習體育選項教學的動機各異,一些學生不是以增強體質和掌握技能為出發(fā)點,而是以獲得學分為目標,這樣的學習態(tài)度顯然不利于運動動機的培養(yǎng)[12]。
4.1.1 體育選項教學對男生運動動機的影響好于女生,但是差異不顯著(P>0.05);體育選項教學對學生運動動機的影響,師范類專業(yè)好于非師范專業(yè),且差異顯著。
4.1.2 體育選項教學對大學一、二年級學生運動動機的影響好于三、四年級,并存在顯著差異;不同項群類選項教學對學生主體性的影響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對抗類項群對學生運動動機影響好于表現(xiàn)類項群。
4.1.3 從對主體性三個維度在同性別、同專業(yè)類型和同項群項目上進行配對T檢驗得出,體育選項教學對學生內在成就動機的影響好于其他兩個維度。
4.1.4 多因素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在體育選項教學對學生運動動機影響的幾個因素中,年級因素起主導作用。
4.2.1 體育教學中要注重學生自我監(jiān)控能力的培養(yǎng),如采用“探索學習、合作學習”等模式,培養(yǎng)學生內在激勵動機和內在求知動機的能力。
4.2.2 轉變教師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開展靈活多樣的體育教學內容,優(yōu)化體育教學手段,活躍體育教學方法,加強學生體育參與運動動機的培養(yǎng)。
4.2.3 根據學生身心特點和實際需要,組編教學教材。改善體育選項教學課程設置結構,增設新興體育項目,切實滿足學生的體育需求,激發(fā)學生項目學習的積極性。
[1]陳華,毛志雄,CUBA大學生運動動機的結構及量表的研制[J].中國體育科技,2009(5):21-23
[2]代永勝,楊鵬飛.CUBA運動員成就動機水平的調查與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6(3):44-47
[3]VealeyR S,Hayashi SW,Garner- Holman M.Source of Sport-confidence:Conceptualization and instrument development[J].Journal of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1998,20:50 - 80
[4]ROSENBERG M.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 image[M].Princeton,N 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5
[5]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6]張力為,毛志雄.體育科學常用心理量表評定手冊[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
[7] 28.Adams GR.Adolescent Identity Formation.London:SAGEpublications,1992.4- 78
[8]梁斌,杭蘭平.大學生體育成就動機研究[J].維普資訊,2005:34-37
[9]祖晶,鄒飛,等.中小學體育教師課程意識現(xiàn)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7(23):101-102
[10]馬強.師范類高校公共體育教育對師范生重要性的思考[J]. 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9(23):230-231
[11]王玉梅,劉大明.體育鍛煉對軍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影響的統(tǒng)計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3):330-331
[12]張濤.高職學生成就動機調查研究[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29(1):59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