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站著講,臺下的學生卻睡倒一片,既喪失了對演講者最起碼的尊重,也睡掉了學生的基本素養(yǎng)。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如此重要且簡短的學術(shù)報告,學生們緣何不能堅持聽完?面對這樣的尷尬,痛定思痛,除了苛責學生,還需從大學自身找問題。
一個名為《凌晨四點的哈佛圖書館》的帖子被網(wǎng)友大量轉(zhuǎn)載,圖片上的哈佛圖書館在凌晨依舊燈火通明、座無虛席,學子們刻苦學習、孜孜不倦。據(jù)報道,在哈佛,學生的學習不分白天和黑夜,雖然很苦,卻樂在其中。而在中國,似乎學習就是為了高考,高考結(jié)束后學習就變得不重要了。即便是一流頂尖學者的報告,也往往不知道珍惜。
目前中國教育存在一些怪象,“小學累死,大學玩死”??忌洗髮W就相當于進了保險箱,一些學生到了大學感到“船到碼頭車到站”。國際著名數(shù)學大師丘成桐感嘆學生缺乏吃苦精神,“中國大學生的大學生活太輕松了。在美國,隨著年齡的增大而一點點加大學習任務,大學是最苦的;而中國的有些孩子到了大學,卻一下子放松下來了。他們放松的四年,恰好是美國大學生最勤奮的四年,積蓄人生黃金能量的四年?!笔聦嵣?,并不是中國學生天生不愛學習,哪個大學生沒有經(jīng)歷過起早摸黑的奮斗過程?可為何考進大學后變得自我放逐了呢?大學沒有從制度上保證“嚴出”,教育管理松、學習要求低、淘汰率更低的寬松環(huán)境,使得剛從高考高壓下釋放出來的一些學生迷失了方向和動力,致使逃課成風、混文憑的現(xiàn)象成風,大學生素質(zhì)和高等教育質(zhì)量難以保證。
過去的“嚴進寬出”必須改變,當順應形勢要求實施“嚴出”。唯有健全淘汰機制,學生才不敢懈怠,才會認真學習。否則,大學的教育質(zhì)量難以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