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是國家文物局“十二五”重大文物保護工程。在當前甘肅省華夏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建設的新形勢下,該工程建設在傳承長城文化、文保工程實踐、實現文物價值、改善民生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工程建設中體現出來的有序組織協(xié)調、打造典范工程、實踐中培養(yǎng)人才等做法,為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建設提供了有益的經驗支持。
[關鍵詞]華夏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建設;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
[中圖分類號]G122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3115(2014)24-0040-02
嘉峪關市地處河西走廊中部,轄區(qū)面積3000平方公里,區(qū)域內散布著豐富的文物古跡。從區(qū)位特點來說,嘉峪關市是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絲綢之路文化發(fā)展帶的樞紐,現存的明長城遺址是華夏文明長城文化的杰出代表。實施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對絲路文化和長城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具有深遠的影響。據2012年4月嘉峪關市文物局編寫的《嘉峪關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文物普查工作報告》統(tǒng)計:嘉峪關市現有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近現代建筑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96處,已公布的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6處。這些文物古跡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信息。如何有效利用這些寶貴資源,使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煥發(fā)出新的光彩,在當前甘肅省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的新形勢下,正在實施建設中的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具有獨特的實踐價值。
一、重新審視新形勢下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重要意義
2011年,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被列入國家文物局“十二五”重大文物保護工程。這是甘肅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投資最多的文物保護工程。當年11月18日,在中央、省、市各級領導的關懷關注下,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正式啟動。該項目包括長城本體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監(jiān)測中心和文化遺產保護與展示工程(遺產公園)。大遺址是民族歷史文化的遺存,歷來被世界各國重視。特別是在當前形勢下,它對于保存歷史、彰顯人文、造福人民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因此,我們必須站在傳承華夏文明、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全局的高度,切實認識到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重要意義。
(一)傳承長城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的有效手段
作為明代軍事工程與建筑藝術的完美結合,嘉峪關關城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代軍事城堡,是嘉峪關防御體系的核心。作為明王朝的西門要塞,嘉峪關關城設計構思之獨具匠心、防御設施之周密完備,令人嘆為觀止;它與南北兩翼長城、東北長城及境內眾多墩臺、城堡等共同組成了嘉峪關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充分體現了長城設計者和建造者的勤勞與智慧。2013年5月印發(fā)的《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華夏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到:“沒有傳承,創(chuàng)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創(chuàng)新,文明在傳承中就會失去活力。”對嘉峪關的保護維修,不僅是保存長城文化、深化城市內涵的重要手段,更是傳承長城文化、使其煥發(fā)新的生命力的重要保證。
(二)文物本體保護工程的重要實踐
20世紀70年代以來,嘉峪關市陸續(xù)開展了關城設施修繕工作。但由于文物保護觀念的局限,在當時修繕中存在一些問題,如文昌閣、柔遠樓等建筑室內外地面采用水泥鋪設,這與當前文物保護中“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不相符。目前,正在開展的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對以上問題全部加以糾正。因此,本次保護維修工程對于今后開展文物保護工作具有積極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對于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而言,也具有重要的實踐和示范作用。工程運作明確按照“申報一批、獲批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的工作程序和“盯人、盯事、盯項目”的工作方法推進。為規(guī)范運作,委托北京中招國發(fā)招標公司為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招標代理機構,并聘請了法律顧問為工程各項工作提供法律服務和監(jiān)督,旨在打造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工程。
(三)進一步實現文物社會價值、改善民生的新動力
由于年久失修,加上日照、風吹雨淋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嘉峪關關城中的光化樓等22座木結構建筑均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梁架歪閃、卯榫脫裂、木構糟朽、油漆彩繪嚴重剝落等病害現象,柔遠樓整體傾斜,西羅城墻體嚴重開裂、傾斜。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嘉峪關的文物保護工作已面臨嚴峻的現狀。這項文保工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以保護維修,為今后更好地實現文物價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目前的主要任務是:堅持從發(fā)展、合作、共贏、共享的角度出發(fā),找準保護、利用之間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切實讓文物資源轉化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經濟優(yōu)勢、產業(yè)優(yōu)勢和文化優(yōu)勢;以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為契機,充分利用以嘉峪關關城景區(qū)為主體的“5A”級文物旅游景區(qū),結合絲綢之路文化資源,建設輻射聯(lián)動周邊區(qū)域的旅游大景區(qū),推動經濟發(fā)展,將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建設、旅游發(fā)展有機結合,有效改善民生。
二、華夏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建設的有益經驗
(一)各級部門的重視和大力支持
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程自啟動伊始,便得到了中央、省、市各級政府部門的關懷與重視。2011年7月16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在嘉峪關關城視察時強調:“要加大投入,加強對中西部地區(qū)國家級重點文物的維修保護和搶救保護,文物保護維修不能修舊如舊,更不能修舊如新,應努力做到修舊如故,加以傳承。要以嘉峪關城樓為例,舉一反三,建立國家保護文物的財政支撐平臺,進一步加大文物保護的資金支持力度?!苯拥街甘竞螅拭C省文物局和嘉峪關市相關部門迅速組織項目申報,該工程得到國家文物局的重視和認可,很快被列入國家“十二五”重大文物保護工程。為使工程能夠順利實施和推進,甘肅省成立了以分管省長為組長,各相關廳局為成員的“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協(xié)調領導小組”,在甘肅省文物局設立了領導小組辦公室,具體指導工程建設工作。嘉峪關市成立了以市委書記為總指揮、市長為副總指揮的“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建設指揮部”,專門負責工程建設的組織協(xié)調工作。在文保工程實施過程中,國家和省領導又多次前往現場視察工程進展情況和安全管理情況。
(二)嚴格執(zhí)行程序,精心打造典范工程
一是規(guī)劃先行。文化遺產保護工程設計項目委托中國建筑設計院進行總體規(guī)劃設計。二是申報審批。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規(guī)定,所有開展的保護性工程都要上報國家文物局審批后實施。截止2013年11月,國家文物局已經批復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和展示工程(遺產公園)詳細規(guī)劃、遺產監(jiān)測中心監(jiān)測方案等12項。三是公開招標。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所有工程項目的設計、施工、監(jiān)理都在國內公開招標,按照《招標法》程序進行招投標。所有招投標全部在市招投交易中心備案,在國內規(guī)定的招標網上發(fā)布招標公告。在開標過程中,市監(jiān)察局和檢察院的有關人員全程監(jiān)督,程序嚴謹,手續(xù)合法。四是精心組織。在施工過程中,要求設計單位派專業(yè)設計人員到現場,隨時做好設計變更,推進工程實施,建設單位在每項工程上都派駐了現場管理員1~2名,進行監(jiān)督和協(xié)調,同時還安排了資料收集員,對工程資料及時進行收集整理。
(三)嚴格遵循文物保護的有關標準,在工程中培養(yǎng)研究人才和管理人才
以文化遺產保護的最新理念為指導,嚴格按照《威尼斯憲章》(又稱《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修復是一種高度專門化的技術,必須尊重原始資料和確鑿的文獻,決不能有絲毫臆測”的原則實施保護維修。工程安排專人收集資料,對施工前的現狀勘察、病害進行登記;施工過程中的圖像資料、文字資料和實物資料也力求全面搜集,確保工程原始信息得到較好的保存。施工過程嚴格要求按照原形制、原工藝、原材料進行。針對相關項目的技術問題,嘉峪關市文物局還專門組織召開了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專家論證會,邀請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敦煌研究院、甘肅省文物局和西北大學等研究機構和高校的專家和學者,對嘉峪關長城本體保護工程施工現場進行查看,論證存在的技術問題并提出指導意見,為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同時,有效利用文保工程建設的有利時機,在實踐中培養(yǎng)文物保護方面的研究人才和管理人才。
(四)將保護展示和開發(fā)利用有效結合
文物保護的核心目的,就是真實、完整地保存其文化信息,使盡可能久遠地傳遞下去,同時對其文化資源進行合理開發(fā)利用,使其產生新的價值。此次大規(guī)模的保護維修工程,勢必會對其對外展示造成一定影響。根據嘉峪關氣候特點,3~10月是最佳的維修時期,而這也正是旅游的黃金時間段。為解決這一矛盾,盡可能將保護維修產生的不利影響降至最低,嘉峪關市文物局工程管理部門在維修現場的安全護板上印制了精美的圖片和文字資料,詳細介紹正在維修的某座門樓建筑的具體情況,并配上不同季節(jié)的外景圖片,使游客欣賞到一年四季的景觀;在碑廊布置“嘉峪關百年回望”圖片展覽,使游客從整體上了解嘉峪關長城的歷史。
(五)利用媒體宣傳等手段獲得民眾廣泛理解和支持
由于本次實施文化遺產保護工程規(guī)模力度較大,部分景點無法對游客開放。為了避免給乘興而來的游客帶來遺憾,嘉峪關市文物局利用《中國旅游報》等媒體介紹相關情況,還接受由多家媒體組成的“文物保護隴上行”專題采訪組的采訪,通過媒體的深度解讀和報道,使廣大民眾了解真實情況,堅持做到不隱瞞、不虛報。此外,還采取了一些具體措施加以彌補,力爭將文保工程對游客造成的影響降至最低,如內城墻基加固鉆孔噪音較大、關城安防、消防系統(tǒng)工程在內城路面施工影響游客通行,經各部門組織協(xié)調,這些工程都在夜間進行施工,盡量在做好文物保護維修的同時,又能兼顧廣大游客的方便和感受。
作為國家文物局“十二五”重大文物保護工程,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廣受關注,該文物保護工程的實施,充分體現了我國當前文物保護觀念的轉變。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不僅是文物保護工程的重要示范,更是甘肅省華夏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建設的重要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