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濤/文
大家知道,我國古代有一位大教育家,人稱孔子。有人曾問他:您老人家學生三千,賢人七十二位,孰長孰短?孔子閉著眼睛,不假思索,竟一個一個如數家珍,使得在場的人聽著禁不住齊聲稱贊他為“大師大圣”??鬃訁s回答:我哪里是什么大師大圣,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可見,自古以來,師生之間相對的身份就不是恒久不變的。教學相長是我國流傳千年的科學教學理念。全面了解學生、科學評析學生,是教師備好課、教好學生的前提和堅實基礎。今天,我粗淺地談談我的書法課堂是如何實施師生互評、促進教學相長的。
我教書法課,比較注重點評、評析、評價在教學中的作用,同時注重評價的角度和分寸,注重評價的科學含量和客觀性,注重評價的積極效果和終極目的。
對于學生,我認為要以表揚、激勵為主,要善于發(fā)現他們的優(yōu)點、長處和積極性,調動他們內在的自主學習的精神。即便是批評,我也常常反話正說。比如,當我發(fā)現學生把字寫歪了,我就說:字的架子和人的身姿一樣,人坐有坐姿,站有站姿,這樣才會給人以美感,字也是這樣,講究姿勢,講究端莊,講究內在美和外觀美。當我發(fā)現學生寫字的筆畫沒有力度,我就說:人要有精神,字也要有精神,字的筆畫的力度就是字的精神,力度也是一種內在美。這樣學生聽起來舒服,容易理解和接受。有位學生把家長寫的字拿來當作業(yè),說是自己寫的。這顯然是孩子的虛榮心作祟。我沒有直接批評這位學生,而是給他講了一個大書法家王獻之學字的故事。獻之問父親王羲之:寫字有什么妙法?王羲之指了指家門前的10 口大水缸,一字一板地說:“有呀,你先把這10 口大水缸的水寫干了再說吧!”足見學問這東西來不得半點偷懶和虛假。這個學生對這個故事的內涵顯然全聽進去了,此后他學習特別認真刻苦,進步也特別快。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興趣需要培養(yǎng),需要激勵,需要引導,需要悉心呵護,需要持久開掘。適度和恰當的評價,自然也是提升學生書法興趣的重要因素。在此談談我自創(chuàng)的評價技巧。
學生經常自評。比如,每次課規(guī)定寫好20 個字,寫完后,學生根據書法的“四美”理念,在自認為好的字上打圈。老師檢查學生自評的準確性。
老師評析。這里我分兩條途徑進行:第一條是無聲的評價。對每個學生的作業(yè),我都給予評價,在好字上打圈。好字沒有超過半數的要重做作業(yè)。學生非常注重老師的“圈”,發(fā)下作業(yè)之后便立即去數“圈”的個數,非常認真,還互相攀比,也跟自己上次作業(yè)作比較。同時,每次我都把優(yōu)秀作業(yè)掃描出來,在大屏幕上向大家展示,這也是一種無聲的鼓勵和引導。第二條是有聲的典型分析。典型分析常常針對難寫的字型,或進步比較大的學生作品等,以求從正面給大家以鼓勵和啟示。這種評析的效果很好,也非常受同學們關注。有個同學姓“喻”,叫喻楚賢,他每次作業(yè)寫的“喻”字都沒有得到過我的“圈”,他垂頭喪氣地向我提意見說:“老師,您這次又沒給我的‘喻’字打圈,不是我的‘喻’字沒寫好,而是我的姓不好,不好寫!”這個同學的天真和執(zhí)著讓我感動。我覺得這個字的寫法可以作為典型分析,讓同學們知道如何認識字的結構美。喻楚賢同學每次都把“喻”右邊的“口”寫得太大,把整個字壓垮了,非常難看。我說,如果在字的結構上變一變,認真做好結構上的審美文章,把左邊那個“口”寫小點,這個字的結構便顯得穩(wěn)實而且美觀了。我不僅自己示范給大家看,也把王羲之寫的“喻”字放大給大家看,大家便恍然大悟,足見字的結構美多么重要。喻楚賢同學也從字的結構比較中受到很大的啟發(fā)。同時,我進一步指出,字的結構美和人的身材美是一樣的,為了追求美可以調整字的結構,就如人也可以修飾自己身材一樣,比如胖的人不穿大格子的衣服,身材矮的人不穿過長的外套。我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人追求美的智慧是很值得嘆服的,而且追求美的觀念一直在提升,在升華。
師生互評。教師評析學生作品之前,首先要進行自評,現身說法。我常常在課堂上書寫,之后讓學生點評、學生互評,學生興趣很高,也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形成了師生共同探討、“教學相長”的教學模式。
實際上,在教學中我們教師往往注重如何評價學生,而忽視了學生如何評價教師。學生對于教師,往往直面評價的少,側面評價的多,當面評價的少,背地里評價的多。其實,我們教師應當努力收集學生的評價,這是教學中的一筆寶貴財富。比如,學生要求我更多地在課堂上進行創(chuàng)作,要展示更多更好的示范性作品,老師和學生作品可以同時展出,這樣更具親和力,更能在比較中提升師生審美能力。有個學生甚至在課堂上更直接地給我指出:“書法是點線藝術,老師您在書寫中點的變化不多。”學生的評析使我受益匪淺。
書法
有個同學姓“喻”,叫喻楚賢,他每次作業(yè)寫的“喻”字都沒有得到過我的“圈”,他垂頭喪氣地向我提意見說:“老師,您這次又沒給我的‘喻’字打圈,不是我的‘喻’字沒寫好,而是我的姓不好,不好寫!”這個同學的天真和執(zhí)著讓我感動。
我在書法教學中,用評價的方式,將學生德智的培育放在教學中的首位,而在“智”的培育中又將審美理念放在首位,因為學生只有真正把握了書法創(chuàng)作的審美理念,他們才具有評價、評析作品的能力。為了把書法的“四美”理念簡明化、具體化、感知化,我們師生還共同創(chuàng)作了一首書法四字評析歌,共56 個字,內容如下:“中國書法,世界奇葩。繪形蓄義,意境遠大。線條結構,氣韻章法。追求“四美”,筆綻百花。傳承創(chuàng)新,獨我一家。精一通百,巧能生華。如歌似舞,若詩若畫。”這首書法歌有三個方面的內涵:一是講清書法的“四美”理念;二是闡明書法的傳承創(chuàng)新的觀念;三是強調書法練習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事半功倍”的有效學習方法。這首書法歌的56 個字里,包含了漢字的各種結構和筆劃,練好這56 個字,其他字也可以觸類旁通,問題是要練出體會,練出感悟,練出高度。大畫家徐悲鴻先生說,與其草草畫一百匹馬,不如認真畫好一匹馬,同樣,書法也可以讓學生反復練習一些字,反復進行自我比較分析,在比較分析中實現超越自我,去感悟“熟能生巧,巧能生華”的深刻內涵。偉大領袖毛主席在書寫中也常常自我評析,他將自己寫得好的字畫一個圈,寫得更好的畫兩個或三個圈,下面還有批語:此字可也。據說他題寫的“人民日報”,前后書寫了九十多次,在反復比較評析中選擇,如今選擇的字體略微傾斜,前后兩個字大,筆勢雄健飄逸,造型志豪氣壯,情深境遠,是千古一絕的書法經典之作。足見大書法家、大智大慧者也十分注重比較分析,注重在評價中提升自我,升華藝術。
總之,評價學生、評析學生不是一門簡單的學問。首先要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心靈,了解學生的個性,了解學生的愛好即特長。特別不可忽視學生點點滴滴的創(chuàng)造性。如此,才能因材施教。我經常碰到學生和我辯論:“老師,這個字我覺得寫得挺好看的,為什么不給我畫圈。”對學生的自信我常常給予肯定,同時我也把他們當作同事和同學,一塊坐下來進行分析,自己動筆示范,也搬來名家作品進行比較。藝術因比較而存在,因比較而分高下。比較分析,能夠很快解決問題,也很能提高同學們的審美觀念。其實,所謂評價學生,就是比較分析學生,一切在比較中分優(yōu)劣,分高下,分勝負。在書法的教學中,我把培育學生學習興趣作為教學的重要手段,把激勵和引導學生作為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渠道,把師生互評、促進教學相長作為改進書法教學的陽光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