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海燕
延安市婦幼保健院兒科,陜西 延安716000
食物過敏性胃腸病(food allergy-related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xiàn)AG)是一組由食物過敏所致,可反復發(fā)作的胃腸道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部分患者還合并有鼻炎、哮喘和皮疹等胃腸道外過敏性表現(xiàn)[1]。由于兒童免疫系統(tǒng)尚未發(fā)育完善,數(shù)據(jù)顯示FAG 在兒童的發(fā)病率高于成人,特別是<5 歲的嬰幼兒,其發(fā)病率高達5%??梢餏AG 的食物過敏原種類繁多,與兒童FAG 關(guān)系密切的食物主要有牛奶、雞蛋、豆制品、花生、堅果和海鮮等。
FAG 的發(fā)病機理至今尚未完全闡明,有研究表明其與食物中的蛋白類抗原引起機體自身超敏反應和胃腸道黏膜屏障作用被破壞有關(guān);全身免疫效應包括特異性IgE 抗體介導的免疫細胞活化和T 細胞介導的急慢性炎癥,而在胃腸道的局部免疫效應則主要有胃酸、消化酶、腸道菌群和分泌型IgA(sIgA)的參與。本研究主要探討了在兒童FAG 中,機體血清IgE、IgA 和腸道sIgA 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以期對兒科醫(yī)師的臨床診治提供幫助。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 年1 月-2013 年6 月來延安市婦幼保健院就診的FAG 患兒35 例(觀察組),男16 例,女19 例,平均年齡(1.9 ±1.6)歲,平均體質(zhì)量(10.4 ±7.3)kg。診斷標準如下:(1)表現(xiàn)為腹痛、腹瀉、腹脹、便秘、惡心、嘔吐、拒奶、溢乳等;(2)無發(fā)熱;(3)伴或不伴鼻炎、哮喘、蕁麻疹及濕疹;(4)消化道癥狀與進食某一特定食物(牛奶、豆?jié){、花生等)相關(guān);(5)排除細菌和病毒感染。另選同期體檢的健康嬰幼兒35 名作為對照組,男17 例,女18 例,平均年齡(2.1±1.8)歲,平均體質(zhì)量(11.3 ±6.4)kg。觀察組與對照組幼兒的一般情況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血液標本采集和IgE、IgA 檢測 抽取觀察組患兒及對照組幼兒靜脈血2 管,2 ml/管;其中一管為EDTA 抗凝,用于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廣州康邁)檢測血常規(guī);另一管為非抗凝管,待室溫靜置血液凝固后,置于離心機內(nèi),轉(zhuǎn)速1 500 r/min,離心后取上層血清,于-20 ℃保存?zhèn)溆?。以酶?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血清中IgE 和IgA,ELISA 試劑盒購自深圳晶美生物公司,嚴格按說明書進行操作。以酶標儀(日本三化)于波長450 nm 處讀取標準品和各標本孔OD 值,對照標準曲線計算測得各標本IgE 和IgA 的濃度。
1.3 糞便標本采集和sIgA 檢測 以無菌管采集糞便3 ~5 g,立即于-20 ℃保存。1 個月內(nèi)取出于室溫融化后,準確稱取1 g,加9 ml PBS 緩沖液(pH =7.4)做1∶10稀釋混勻,4 ℃離心,轉(zhuǎn)速2 500 r/min,吸取上清液,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術(shù)(RIA)測定sIgA 含量。放射免疫分析試劑盒購自上海放射免疫分析技術(shù)研究所,嚴格按說明書進行操作。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2.0 軟件包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以student-t 檢驗進行兩組樣本均數(shù)間比較,計量資料用s 表示,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外周血細胞比較 觀察組患兒和對照組幼兒外周血中RBC、HGB、WBC、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均在正常參考范圍內(nèi),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而嗜酸性粒細胞在觀察組患兒外周血占白細胞的比例為(5.3 ±1.2)%,明顯高于對照組(2.7 ±0.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嬰幼兒外周血細胞比較(s)Tab 1 Comparison of peripheral blood cells between two groups (s)
表1 兩組嬰幼兒外周血細胞比較(s)Tab 1 Comparison of peripheral blood cells between two groups (s)
注:與對照組相比,* P <0.05。
對照組 35 5.27 ±0.64 136.0 ±11.5 8.2 ±2.1 34.6 ±6.8 58.2 ±7.1 2.7 ±0.6觀察組 35 5.13 ±0.49 131.2 ±12.8 8.5 ±2.4 36.1 ±7.3 56.8 ±6.6 5.3 ±1.2*
2.2 兩組IgE、IgA 和sIgA 比較 觀察組患兒血清中IgE 水平為(247.23 ±119.48)IU/ml,顯著高于對照組(58.31 ±23.65)IU/ml(P <0.05);而試驗組患兒血清中IgA、糞便中sIgA 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嬰幼兒體內(nèi)IgE、IgA 和sIgA 比較(s)Tab 2 Comparison of IgE,IgA and sIgA between two groups(s)
表2 兩組嬰幼兒體內(nèi)IgE、IgA 和sIgA 比較(s)Tab 2 Comparison of IgE,IgA and sIgA between two groups(s)
注:與對照組相比,* P <0.05。
組別 例數(shù) IgE(IU/ml) IgA(g/L) sIgA(μg/ml)35 58.31 ±23.65 3.17 ±1.51 313.41 ±96.57試驗組 35 247.23 ±119.48*1.68 ±0.92* 186.52 ±60.13對照組*
近幾十年,由于環(huán)境污染加重、抗菌素大量使用及免疫接種等因素,食物過敏所致的過敏性疾病患病率逐年增加。由于不同地區(qū)、人群、飲食習慣及個體的差異,食物過敏的發(fā)生率在不同人群中各不相同。歐洲的Rona 等[2]研究小組通過對牛奶蛋白、雞蛋、花生和海鮮過敏的薈萃分析顯示,歐洲高加索人種對這些食物過敏的總發(fā)生率約為2% ~5%;美國針對青少年的醫(yī)療保健調(diào)查顯示,約3.9%的兒童發(fā)生過食物過敏,且發(fā)生率在最近20 年內(nèi)上升了15%以上[3]。我國目前尚無大規(guī)模的針對食物過敏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但局部省市的衛(wèi)生保健數(shù)據(jù)顯示,食物過敏在我國的發(fā)生率已接近西方國家水平,且以2 歲內(nèi)嬰幼兒發(fā)生率最高[4]。
食物過敏可引起皮膚、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及全身多臟器和組織的臨床表現(xiàn)。當食物過敏累及消化系統(tǒng)時,即稱為FAG。其癥狀多樣,包括腹痛、腹瀉、腹脹、便秘、惡心、嘔吐、拒奶、溢乳、喂養(yǎng)困難,甚至出現(xiàn)消化道出血、水電解質(zhì)紊亂、低蛋白血癥及生長發(fā)育障礙等。未成年人特別是嬰幼兒是食物過敏性胃腸病的高發(fā)人群;而嬰幼兒及兒童最主要的食物過敏原是牛奶蛋白,其次為花生、堅果和雞蛋。FAG 根據(jù)機體參與介導免疫反應的介質(zhì)不同,可分為三類:IgE 途徑介導、IgE 途徑和非IgE 途徑共同介導及非IgE 途徑介導[5]。臨床發(fā)現(xiàn),兒童FAG 最常見為IgE 途徑和非IgE 途徑共同介導型。IgE 作為人體一類重要的免疫球蛋白,主要通過活化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參與速發(fā)型超敏反應。因此,由IgE 介導的FAG 最具特征性的表現(xiàn)為急性發(fā)病,多在進食過敏原后2 h 內(nèi)起病。參與非IgE 途徑介導的主要成分為嗜酸性粒細胞和輔助性T 細胞。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食物過敏所致的食管炎或胃腸炎,患者食管、胃或小腸黏膜層和肌層有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并常合并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6]。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兒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增多,血清中IgE 水平也明顯升高。由此進一步證實,IgE 和嗜酸性粒細胞在兒童FAG 的發(fā)病中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除了免疫介質(zhì)的參與外,兒童FAG 的發(fā)病與胃腸道黏膜非特異性防御屏障的破壞也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研究表明,小兒胃腸道局部微環(huán)境中,胃腸道黏膜選擇性地攝取抗原能夠促進腸道黏膜免疫系統(tǒng)的發(fā)育,而腸道內(nèi)正常菌群和分泌型IgA(sIgA)可抗病毒感染,減少食物過敏原吸收,以維持防御機制的完整性[7]。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在兒童FAG 中,腸道sIgA 和血清總IgA 水平均較健康對照兒有明顯降低,表明IgA 特別是sIgA 的減少可能也是FAG 的發(fā)病原因之一。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胃腸道局部防御機制愈加完善,sIgA表達增加且對抗原的防御能力提高,其FAG 的發(fā)生率則有所下降。
總之,兒童FAG 與多種因素相關(guān),并涉及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機制;IgE 和IgA 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監(jiān)測血清IgE 和IgA 的波動,可以協(xié)助臨床醫(yī)師明確兒童FAG 的診斷,并與其他常見的細菌或病毒感染性腹瀉進行鑒別。
[1] Garcia-Careaga M Jr,Kerner JA Jr. Gastrointestinal manifestations of food allergies in pediatric patients[J]. Nutr Clin Pract,2005,20(5):526-535.
[2] Rona RJ,Keil T,Summers C,et al. The prevalence of food allergy:a meta-analysis[J]. 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7,120(3):638-646.
[3] Branum AM,Lukacs SL. Food allergy among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J]. Pediatrics,2009,124(6):1549-1555.
[4] Hu Y,Li HQ. Prevalence of food hypersensitivity in 0-24 months old infants in Chongqing[J]. Chin J Pediatr,2000,38(7):431-434.胡燕,黎海芪. 0 ~24 個月兒童食物過敏的流行病學研究[J]. 中華兒科雜志,2000,38(7):431-434.
[5] Shao J. Advance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children with food allergy[J]. J Appl Clin Pediatr,2008,23(9):643-645.邵潔. 兒童食物過敏的診治進展[J].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8,23(9):643-645.
[6] Erwin EA,James HR,Gutekunst HM,et al. Serum IgE measurement and detection of food allergy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eosinophilic esophagitis[J]. 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2010,104(6):496-502.
[7] Salvini F,Riva E,Salvatici E,et al. A specific prebiotic mixture added to starting infant formula has long-lasting bifidogenic effects[J]. J Nutr,2011,141(7):1335-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