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云
〔關鍵詞〕教師;詩心;自我救贖;心靈成長
在老家時,最喜歡天晴的日子里,坐在屋子里看陽光透過屋頂?shù)拿魍哒者M房間,一道光柱斜刺屋里,那灰塵在光柱里舞蹈。在當時的我看來,那微塵仿佛不是灰塵,而是自由的精靈。如今再浮現(xiàn)起這一幕時,我覺得它是一個寓言,每個人都如一顆微粒,充盈在宇宙中,經(jīng)常自己都忽略自己的存在,因為我們沒有那束光,而一旦找到燭照自己的那束光,則可清晰地明白自己的存在——在光中自由地舞蹈,并開辟出一條通往光明之路。
我在16 年的教學生活中,突然陷入了一個黑洞中,感覺沒有成長,沒有動力,沒有存在感。一撥一撥學生的畢業(yè)只是在見證我的衰老,一年又一年的奉獻中僅僅凸現(xiàn)了我的空洞與無力。從學生對我的擠壓到家人對我的壓擠,我感到自己難以承受如此生命之重。于是陷入了無休止的抱怨之中,殊不知,抱怨只能帶來積怨,而不可能消除焦慮。這樣的感覺有時會被一節(jié)成功的課沖淡,然而接著又被失落感無助感裹挾而去。在上班的路上、回家的路上思考尋找,哪一條才是通向我精神家園的路?
帶著疲憊騎著車回家,一陣風吹過,清香襲來,沁人心脾,一瓣瓣槐花飄落,在空中飄灑,有的落到我的頭頂,有的落在地上?;煦绲哪X袋一下子清醒過來,一路的花雨,讓我頓悟:
疲憊 ?焦慮 ?恐懼 忙亂
病痛離散失業(yè)無家可歸無人可戀無人可訴無力回天……
無數(shù)詞疊加在你我生命的閣樓
那里本沒有橫梁和柱子來支撐
搖搖欲墜
花雨飄來
詩意闖入
詩路的花雨為柱
生命的大廈難傾
讀詩也讀生活
剔除生命的雜質
永留詩心的澄澈
從此我?guī)弦活w詩心上路,路遇的一切都成了詩歌的意象,詩意的啟迪和教誨。在路上彷徨痛苦掙扎的人不止我一人,他們也需要如我般的頓悟。于是我決定把自己的教育故事寫出來,或許能給同樣在黑暗的心靈隧道中探尋的人一絲亮光,或許能引導他們找到自己的彼岸。
發(fā)現(xiàn)自我是一個永恒的過程。教師的自我發(fā)現(xiàn)也是如此,發(fā)現(xiàn)自我的職業(yè)興趣、職業(yè)信念和教育原則。作為教師,我的“發(fā)現(xiàn)自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一、教育寓言——給我一根拐棍
在我進入中學教書以前,在師大,我遇到了一位神奇的長者,他給我的啟迪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稱之為我自己的教育寓言。那是我上大三的時候,在師大圖書館看書,中午出去吃飯的時候,我出了圖書館大門,碰上一位老先生摔倒在地,正掙扎著要起來,但是卻不能,我于是趕緊上前去扶他,他看了我一眼,感激地對我說,小姑娘,謝謝你,你不用扶我,請把拐杖遞給我就行了。我很疑惑地照他說的做了,老先生用拐棍支撐地面,支撐起身子,拍拍土,向我點點頭,然后離開了。后來我想,或許他怕我扶他時手太重,容易讓他受傷;或許是他不想給我添更大的麻煩,愿意自己站起來。回想當時的情形我寧愿相信是后者。那件事給我啟迪是,無論什么事,別人最多是給你遞根拐杖,最終還要靠自己支撐著站起來。后來,在教育教學上,我都不是很依賴他人,一定自己去鉆研。鉆研的結果是贏得了越來越多的教學自信。而自信乃人生一大支柱。所以,我感謝師大,感謝那位不知姓名的老先生。我想他肯定沒想到,他的那一跤,竟然讓我在教育方面有了如此大的收獲。從那時開始,我有了自己的職業(yè)信念。
二、教育的信念——愛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1998年我剛參加工作時才 22歲,年輕的我沒想到自己會遇到什么困難。當時學校很器重年輕教師,剛出校門的我就被任命為班主任。記得學生在第一周的周記中寫道:“看著講臺上這個還沒我高,也沒比我大多少的女老師,心想,她能管著我們嗎?”后來證實他們很配合我,一起跟我折騰了很多所謂的改革。我的改革主要是兩件事情,一是給學生誦讀經(jīng)典作品,如《愛的教育》。我理想的教育就是愛的教育,不是靠壓制而是靠感化,那一撥學生非常善良有愛心有進取心。愛的教育即通過感化的力量實現(xiàn)的教育,這樣的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才可能真正喚醒孩子心靈中自律的力量,才能激起孩子自我教育的智慧。但這樣的教育往往不如簡單粗暴的嚴厲管理效果迅速有效,這個過程常常要持續(xù)幾年甚至幾十年。2007年,我寫過一篇文章,是給我的學生的,叫《給一個學生的婚禮祝詞》(發(fā)表在《北京青年報》上):
東生,昨晚接到你邀請我參加婚禮的電話,心里高興極了,從教九年,學生成人成家,為師也覺得少有成就,我爽快地答應了。放下電話又非常忐忑,是啊,我?guī)Ыo新婚的你什么禮物呢?錢?老師送給學生錢有點俗氣。字畫?老師自己才疏學淺,如果買的話,一樣難逃俗套。只好送你一封信,表達我的祝福和感謝。
何談感謝呢?感謝你一直對老師的尊敬。不止是對我一個人,你身上擁有的對長者的尊敬讓憨厚的你更加有涵養(yǎng)。我和原來三班的同學在一起三年,我視你們是我的孩子一般,但我始終遵循師生有別,距離不可太近的原則。畢業(yè)了,我參加大家的聚會并不多,一來工作太忙,二來我認為你們有自己的世界,聚會有我反而會讓氣氛有點緊張。去年九月的聚會讓我記憶猶新,也讓我每每想起,就從心底涌起一股熱流,頓時又有了繼續(xù)從教的勇氣。那天在你們眼里或許平常,師生一起吃飯,聊天,談同學現(xiàn)在的近況,說以往大家的趣事。生平第一次被隆重地推在了上席,第一次看到當年那些淘氣的孩子如今是這樣彬彬有禮?;厝r所有的學生簇擁著我到了三十七路車站,當時我覺得這就是當老師當班主任的幸福吧。路上有點堵,你伸手給我攔了一輛出租車,上了車揮手告別,司機隨即遞給我一百元鈔票,他說:“這是剛才那個男孩給的?!苯舆^那張鈔票,我的眼淚撲簌而下。司機問我,他們是你什么人啊?我驕傲地回答:都是我的學生!一路無話,內心被你們的尊敬包圍,那一百元至今我珍藏著,它已經(jīng)不是金錢,而是我從教的一份信念的象征。后來我也碰到過一些特淘氣的學生、很傷心的事情,都因為這張票子而心中釋然。一位這樣敬重老師的學生,一定會更加孝順父母、岳父母。帶著這份敬重對待身邊的妻子,人生的每一步都會穩(wěn)健堅定,這個家也一定會風雨不動安如山。
那個給我交車費的男孩也許就是受到了當年愛的教育的啟迪吧。多年后,盡管遇到過各種各樣很難教育的學生,我都不改自己的初衷,堅定地實施愛的教育,用愛去激發(fā)愛,去感動愛。有時,可能是方法不對,有時可能是時機還不成熟,我還是那樣去愛每一個學生,去播愛的種子,等待天時一到,他(她)自會醒悟。是的,當對學生感到無計可施時,那就去愛吧,讓他(她)覺得還有人愛他(她),他(她)還有可愛的地方,只要他(她)還能感受到愛,遲早有一天他(她)會蘇醒并茁壯成長。那愛就是希望,給學生也在給我自己希望。看到一個未來有出息的學生,和成天面對一個讓人窒息和絕望的學生,教育者的心情是完全不一樣的。是的,實施愛的教育,能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希望以未來。
三、教育發(fā)展——不斷地內省是發(fā)展的原動力
我的第二項改革是自己給班里的學生設計了一套《學生成長手冊》,設計了一些教育專題,選編了一些優(yōu)美的文章,組織了一些內省的教育活動。在我的心里懵懂地認為,一個人的成長最大的力量來自于內心的自我教育。后來我參加了一個多元智能的全國課題,仔細地閱讀了美國教育家加德納教授寫的《多元智能》,我深深地認同他提出的內省智能。這套《學生成長手冊》是我基于對內省智能的理解而編的一套教材,在北京市第十八中學沿用至今。編這套教材我最大的感觸是內省即是內心自我發(fā)現(xiàn)的力量所在和源泉所在。16年來,我沒有停下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發(fā)展的腳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對內省智能的認識和重視。以后的歲月里,碰到了很多事情,之所以沒有迷失,就在于自己一直在不斷地內省。我喜歡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一百個建議》,夢想著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寫出這樣一本書,于是我總是愿意去分析身邊的每一個案例,思考和總結自己的做法。如我寫的一段文字:
永不言棄——君子蘭的啟迪
剛工作時,我當班主任,帶兩個班的語文課,有一個男生,學習很差,每次開家長會,家長不好意思,總是找各種理由做借口不來開家長會。有一次在我的強烈要求下來了,可是他們來的目的不是要幫助孩子學習進步,而是商量退學需要辦什么手續(xù)。我很矛盾,其實從功利的角度,讓他退學,我們班可以提高好幾個平均分,我沒有什么損失。但是我覺得自己的心里隱隱作痛。我說,您讓我考慮考慮。那兩位家長很納悶,我的孩子要退學,你考慮什么。那天我拖著沉重的步子回到家,很巧的是,我家養(yǎng)了一株君子蘭,因為它一直不開花,我當初那附庸風雅的虛榮心已經(jīng)消失了,每天只是象征性地給它澆點水,那天,我不知道是一種什么力量促使我又去給它澆水,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君子蘭已經(jīng)有了一個花骨朵,我當時很興奮!我慶幸它沒有被我扔掉。于是我給孩子的父母打電話,我說他們不應該為了面子而讓孩子退學,這個時候更應當幫他,我也愿意幫他。后來,他留下了,并憑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建工學院。后來我想,其實如果君子蘭沒有開花,一直不開花,我也不能放棄那盆花、那個學生,因為生命正是因為永不言棄,才可以生生不息。
四、發(fā)現(xiàn)自己的教育風格——溫柔如風,滋潤如雨
2010 年的七月,我永遠記得這段時間,它讓我遭受了一個人生低谷,學校領導找到我,讓我不再擔任高三五班的班主任,改任學校首屆航班的語文教師。這個班我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引導他們讀書,做人,學生們也親昵地叫我“唐媽媽”。學校的這一安排讓我難以接受,我舍不得同時也不能理解。我知道學??赡苡X得我太溫柔,對個別學生管不住。當時班里有一個研究蜘蛛的科技特長生,行為個性都很特別,經(jīng)常讓班級扣分。后來又有了頂撞外教等違規(guī)違紀的事情出現(xiàn),很不讓人省心。我對他不嚴厲,經(jīng)常能寬容他的行為,這導致我中途退場。
這個挫折讓我很痛苦,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有一次偶爾聽到學生在評價老師,這個學生說,我喜歡唐老師,因為她允許我犯錯誤。當時我很感動。這個學生淘氣歸淘氣,但是他真聰明,他懂得我的用心良苦。是啊,一個教師最重要的職責是什么呢?是維持現(xiàn)狀,讓班里別出亂子,讓學生別犯錯誤;還是站在學生身邊,在他犯錯誤時安慰他幫助他,在他困擾的時候開導他理解他?我愿意是后者,前者是個“酷吏”,后者才是良師。我離開了他們,收到了他們寫給我的留言手冊,那上面盡是贊美之詞,我想這些足夠我去應對一輩子的風雨了。最懂我的,常常是最讓我操心的人,我溫柔地、一如既往地愛他們,無怨無悔。
“如果很難成為一顆堅硬的鉆石,那就成為一滴溫柔的水。”學生怕嚴師,《三字經(jīng)》也有云:“教不嚴,師之惰。”以前因為自己的溫柔也曾在課上被氣哭過,曾經(jīng)埋怨過自己的性格,不適合當教師。后來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老師的一百個建議》,讀了《論語》,讀了《窗邊的小豆豆》,讀了《葉圣陶文集》,我發(fā)現(xiàn)真正的教育家都不是“板著面孔”的嚴師,而是可親可敬的,如春風化雨般的溫和。我知道自己欠缺的并不是性格,而是學養(yǎng),是智慧。于是我更用心地留心細節(jié),真正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不急不棄。就在我的不急不棄中,我和學生的關系也日益融洽,他們愿意聽我嘮叨幾句。我也喜歡用愛去感化他們,用智慧去點醒他們。一個孩子早戀,我找他談話,我說:“你跟老師說說心里話,你明明知道現(xiàn)在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你也在乎學習,你也有遠大志向,為什么就不能暫時把情感問題放放?”他潸然淚下,說:“老師,你知道我父親長年在國外,我媽媽是個工作狂,家里只我一個人,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我就想有個人說說話,我總不能這幾年不說話,過幾年再說話吧?”我聽著也哭了,說:“以后有話找老師聊聊,不能因此貽誤前程啊,到時又會有別的煩惱的。”后來他還是沒有和女友分開,但已經(jīng)有個度了,再后來聽說他們只是好朋友了。
我記得老子的老師的一個故事,說老子的老師去世之前問老子,你看我口里,牙怎樣了?舌頭怎樣了?老子回答說牙掉了,舌頭還在。老師說:你要像舌頭學習。我也要像舌頭學習,既然做不了一顆堅硬的鉆石,那么就干脆做一滴溫柔的水。老子后來把至柔克剛的智慧寫成了《道德經(jīng)》,我可以寫什么呢?希望我可以和學生一道寫一首溫柔的《教育詩》。
下面是一個學生高三時寫的一段文字,可以看到溫柔在教育中的作用。
您,是那個曾經(jīng)陪我們一起走過的人。一時一刻,一分一秒,您是我們口中的唐老師,是我們心中的溫暖。您從容穩(wěn)重的身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深深烙印,可愛的笑容是我們最愛的美。上課時侃侃而談,批改作業(yè)時認真的神態(tài),平時樓道里熟悉的微笑……回憶都還清晰。高二的時光已經(jīng)在遙遠的昨天,可是您依舊在我們身邊不斷鼓勵幫助,我們深深感謝。猶記得高二的最后那幾天,您穿著美麗的裙子,想向我們展現(xiàn)最美的自己。我們真的感受到了。您的愛,云朵般清柔,青陽般溫暖。時時刻刻,分分秒秒,老師的恩情總是不多需學生鳴謝的,我們也不知用什么樣的詞藻形容我們對您的愛與感謝。您是我們的恩師,人生路上有“云”相伴,有您相伴。
從模仿嚴厲到找到自己的教育風格,從彷徨到堅定,我一直在反省。這種反省也帶來了課堂的改變,我也越來越從容,越來越喜歡這個職業(yè)。
五、發(fā)現(xiàn)自己置身于荒原——無助無力無目標
我以為生活將如這樣延續(xù),沒有過多的物質欲望,沒有過分的理想追求,教書育人,相夫教子,日子會很愜意。
一切在什么時候突然變了,從課堂到家仿佛頓時亂了套。家里面孩子上小學了,老人回老家了,一下子做家務和輔導孩子功課沖突起來,更別說備課寫論文做公開課了。課堂上也變了,總有學生挑釁搗亂,我也不像以前一樣溫柔了,有時強壓住怒火,回到家就開始爆發(fā)了,對孩子對丈夫嚷嚷。有一天,我正在做飯,孩子問我問題,在廚房和臥室里來回幾趟下來,我終于遏制不住怒火中燒,大聲說:“這個你都不會,你說你能會什么?”話一出口,我就后悔了,這樣的話怎么會從我口里說出來。孩子也呆了,滿臉的委屈,淚水奪眶而出,站起身,把我推出門外,大叫著說:“你不是我媽媽,我不要你管了,你把耐心都給了別人的孩子!”
倚著門,我的眼淚也撲簌而落。孩子的大叫完全是我的映射,從孩子身上看到的就是我自己:沒有耐心、沒有溫柔、沒有關愛、沒有方法。這是一個正常的我嗎?對丈夫也是指責抱怨多于欣賞。我仿佛一夜之間成了一個怨婦,孩子欠自己的,丈夫欠自己的,甚至任何一個陌生人都讓我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上班下班上課下課很機械也很無趣,真希望這樣的日子早點結束。我甚至掰著手指算我還有多少年退休。日子很難捱,地鐵里擁擠的人流讓我感覺窒息。
我該如何面對現(xiàn)在的我,誰來拯救現(xiàn)在的我,那個意氣風發(fā)熱愛教育熱愛課堂的我哪里去了?我仿佛置身于無人光顧的荒原,我如何呼救都只有自己急促的呼吸聲在回應。這樣的情緒在靜悄悄地吞噬著我的熱情,在外表上不留意是看不出來的,我陷入了抑郁之中,是去看醫(yī)生,還是自己醫(yī)治?我愿意自己來治治試試。
六、發(fā)現(xiàn)自我——刮骨療毒和自我造血
第一步:自我測試,查“生病”的原因。
1.我的家庭出了問題?不,是事情多了起來。
2.我不再想教書了?不,是我提不起精神,提起精神就好了。
3.是因為工資太低?有一點兒,但在現(xiàn)在的基礎上再翻一番,我可能還這樣。
4.是因為我的付出沒有得到認可?有一點,但別人也干得不錯啊,沒有人老來表揚你,不批評就不錯了。
5.在家里獲得的尊重不夠多?有一點兒,但沒有哪一家人天天客客氣氣地說謝謝辛苦了之類的。
總結:病因主要是精神上的,在家里和學校得到的認同感和成就感與期望不匹配。
第二步:刮骨療毒與自我造血
1.找到精神的支柱
我為什么去教書,為什么去做家務?
深夜,我獨坐在電腦旁問自己這個尖銳的問題,讓自己無處可逃。我為什么教書?是為了那個優(yōu)秀教師的榮譽嗎?是為了家長的感恩戴德嗎?是為了桃李滿天下,學生成群結隊地來看自己嗎?是為了多得獎金嗎?不是。那我為什么教書?只是為了混碗飯吃嗎?也不是。因為如果我們的成就感只能從外界獲得,一旦不能獲得,我就沒有動力了。如同馬戲團的猴子,為了那點食物獎勵而表演,一旦沒有獎勵就不再有表演的熱情。只有成就感來自于自身,來自于內心的自我認同,才可能持久。帕爾默在《教學勇氣》中說,“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我完整?!睂Γ挥凶晕艺J同、自我完整,才可能讓我重新在課堂上,在生活中自由起舞。原來的我,憑借著對教學的熱情,能夠看到自身的成長,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外界認可。而到了現(xiàn)在,割裂的內心和不能達成共識的自我這塊巨石擺在面前,我只有超越它,戰(zhàn)勝它才能有真正的進步。
我為什么做家務?和這個問題同出一轍,解決了我為什么教書,也就解決了我為什么做家務。這個內省的過程本身是痛苦的,不回避躲閃,對自己毫不留情,直至找到那個渴望被認可、卻被冷落的委屈無助的“自己”。
2.如何找到支柱,如何給自己的精神補血
帕爾默的書指出了我要從精神層面上找到出路,要自我認同。如何做才能自我認同?我決定去讀書。在那段時間里,我讀了克里希那姆提的《生活的難題》《靈魂的自由之路》,袁了凡的《了凡四訓》。真正帶我出來的是《了凡四訓》,我并沒有讓自己參佛,而是理解了它的要義——“命自天定,福由自求”。我為什么教書,或許是冥冥之中命定的選擇,而教書的過程就是我求福的過程。只要我認真地教快樂地教,就是在自己的“福田”中種植了莊稼。做家務也是,和丈夫和孩子的相遇有天定的機緣,我耐心地教育孩子,悉心地照顧家人就是我求福的過程,奉獻得越多,我的“福田”就越蔥郁,內心也就越充實。我做,我得福;我做,我心安。
3.由補血到造血,由自省而自新的蛻變
我知道,如果沒有行為上的改變,如果沒有思想觀念上的徹底轉變,從黑暗中掙扎出來的“我”還會重新掉進自我懷疑、自我割裂的深淵。如何做到不再期待外界的認可,實現(xiàn)內心的自我認同呢?莊子《逍遙游》中提到宋榮子的境界“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毀之而不加沮”是我理想的境界,宋榮子是如何做到的呢?他內心一定有一個非常強大的自我,有一個自我的評價體系。是的,我也要建立自己的強大的自我,建立內省的評價體系,并按自己的評價去做。
《了凡四訓》中寫道:“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這種自我革新的決心讓我震驚。只有超越以往的成績、成見、思考,才可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才可以發(fā)現(xiàn)更大的世界。對于以往的思考,我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的想法并不都正確。就如同《易經(jīng)》中講到的陰和陽一樣,你看到了陰,并不等于沒有陽。如上文中講到的溫柔的教育風格,有時候還需要加上當頭的棒喝,讓處于混沌中的學生驚醒。因為有時候非暴風驟雨不能讓干涸已久的土地滋潤起來。自此,我變了,變得比較“open”,變得更為靈活,變得更加勤勉、更加積極,變得更為善解人意。
我內心那個強大的自我就是這樣的:只要我內心是基于善的教育和善的感化的,只要我一直在努力在修養(yǎng)自己的內心和學識,只要我保持開放的姿態(tài)去吸收各方面的正能量來豐富自己,只要我具有善解人意的智慧和情感,只要我始終是積極的并能傳達積極的思想和情感,這樣的我就不懼任何的教育難題和生活難題,這樣的我就不再需要外在的榮譽來肯定自己?,F(xiàn)在的我,未來的我都將必將是“富?!钡某鋵嵉?。
作為語文教師,我有得天獨厚的走出黑暗的資本,只是之前身在寶庫而不自知罷了。這個寶庫就是——詩歌,或者叫詩歌的教育,詩歌的啟迪,詩意的眼光。正在遭受這種負面情緒的困擾時,我讀到了一首外國現(xiàn)代詩——韋利夫人的《現(xiàn)在不要讓希望》:
現(xiàn)在不要讓滿懷慈悲的希望
再用蒼鷹和羚羊來為自己作譬,
來擾亂我的心思,在本質上,
我知道:我既不是此,又不是彼。
我是人,所以生下來就孤零;
我是女人,所以人間苦辛飽嘗;
我能夠活下去,就是靠石頭中
所擠出來的那一點點營養(yǎng)。
歲月戴上無理和無情的面具,
排成單行一個個在我面前走掉;
可是沒有一個引得起我的恐懼,
更沒有一個逃得過我的微笑。
(林以亮譯)
這首詩讀得我淚眼婆娑,詩人寫出了身為女性、女教師的痛苦,我們既不是蒼鷹又不是羚羊,在現(xiàn)實中我們得兼具兩者的特質。生活帶給我們各種艱辛,我們艱難地存活,可是無理和無情的衰老等還要一一經(jīng)過我們的面龐。但是,這首詩最后一轉,“可是沒有一個引得起我的恐懼/更沒有一個逃得過我的微笑”。這不僅是一首好詩,更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生活態(tài)度,面對生活的艱難,我們只有用微笑善良柔婉去對抗,在這看似雞蛋與石頭的對抗中,卻出人意料地每每是雞蛋占上風。因為這是顆詩意的雞蛋,樂觀曠達的雞蛋。
于是,我?guī)е@種詩意的目光去看生活,去看世界,世界和生活仿佛在我的面前確實變了模樣。荷爾德林在他的《致青年詩人》中這樣寫道:
親愛的弟兄,也許我們的藝術正在成熟
因為它像少年的成長醞釀已久
不久趨于靜美
但請心地純正,如古希臘人一樣
對諸神要熱愛
對世人要心懷善意!
切忌自我陶醉,切忌冷若冰霜!
勿流于說教,勿平鋪直敘!
若是大師使你們怯步,
不妨請教大自然。
這首詩雖然是寫給青年詩人的,完全也可以用來寫給年輕的教師: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不要丟掉善、敬和對學科的熱愛、對藝術的追求,遇到困難,用詩意的目光投注大自然,它會教給我們應對一切的智慧。
這樣,向書本、向自然保持開放和接納的學習的態(tài)度,保持善和愛,發(fā)展理解和同情心,勤奮地學習和修養(yǎng)自身,我完成了自我造血的功能。在這一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教育的路途多起來了,教育的方式豐富起來了,教育也更為靈活起來了。我也有了一種新生的感覺,走出了心靈的黑暗隧道,來到光明的洞口,深深地舒了一口氣:為自己終于完成了自我的療救。我在日記中曾寫道:
我發(fā)現(xiàn)在生活中我是個隨和的人,是個愿意和別人分享快樂的人,是一個能理解學生內心的痛苦的人,是一個戀家的人,是一個為了孩子努力奉獻和奮斗的人,是一個積極努力不斷充實自身的教師,是一個滿懷同情憐憫愿意施舍和幫助弱者的人,是一個面對生活的艱難從來不放棄希望的人。
我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擁有這么多的優(yōu)點,接受了命運這么多的賜予:有一個幸福的家,健康快樂的孩子和父母,心愛的職業(yè),可愛的學生,自己的安樂窩,擁有內心不竭的夢想。我真的很幸福了,我沒有理由不去滿懷激情地生活和工作。
于是從那一刻起,那個整天疲憊不堪、疏懶無力的我不見了,那個精力充沛、激情洋溢、面帶微笑的我誕生了。我每天上班走半小時,腿腳在鍛煉中靈便,大腦在思考中靈敏,真的有種新生的感覺。
走出黑暗,心里還留有在黑暗中痛苦的陰影。我想,走出黑暗的我能做些什么呢?記得魯迅在《現(xiàn)在我們怎樣做父親》里提到:“我肩住黑暗的閘門,放你到那邊去,從此快樂地度日,幸福地做人。”我每每為他的真摯和偉大所感動,我能效仿他做些什么呢?或許因我有走出黑暗的經(jīng)歷,可以幫助那些如我一樣在黑暗中掙扎的朋友們走出黑暗,給他們一絲如螢火般的光亮。在教師的團隊中,在媽媽的隊伍中,在所有缺乏自我認同的人群里,那種身處黑暗的窒息感,讓人難以釋懷。我試著把自己的經(jīng)驗和做法與身邊的同行交流,他們希望我能寫出來,面對善意的贊揚,我一直以才疏學淺為由推脫。因為我認為那是專家的事情,我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位教師而已,遠沒有什么可以給讀者分享的智慧。而北師大教育學部張華君老師的一句話點醒了我:寫作的意義不在于分享教書的成就,而在于分享從痛苦中蘇醒、自我救贖的經(jīng)驗和體悟。既然是這樣,我愿意變成那只螢火蟲,或許可以給后來的探尋者以光亮和啟迪,哪怕只是引起教師們內心的感同身受。這也算卑微的發(fā)現(xiàn)吧。
(作者單位:北京二中,北京,100010)
編輯/黃才玲 終校/于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