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玲 耿萍 楊立春
(新疆昌吉州中醫(yī)院 昌吉831100)
2012年3月~2013年8月底,筆者采用自擬建中愈瘍散聯(lián)合西藥治療消化性潰瘍脾胃虛寒證,取得良好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平行對照方法,在昌吉州中醫(yī)院脾胃病區(qū)選擇住院患者70例,方案獲得新疆昌吉州中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全過程跟蹤。70例納入樣本均為2012年3月~2013年8月于我院住院的患者,納入病例按抽簽方法隨機分為兩組。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納入標準 年齡18~75歲,因上腹痛伴或不伴有噯氣、反酸、腹脹等癥狀就診的患者,并符合以下條件:中上腹陣發(fā)性疼痛,喜溫喜按,遇冷或勞累后發(fā)作,泛吐清水,食后腹脹,畏寒肢冷,倦怠乏力,便溏,舌質淡嫩,苔薄白,脈沉細弱;用藥前胃鏡檢查診斷為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HP均為陽性。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1)其他疾病、證候或合并癥;(2)已接受相關治療并可能影響觀測指標;(3)伴有可能影響觀測指標、判斷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狀況,嚴重心、肝、腎損害影響藥物代謝;(4)孕婦、未成年人、精神病、病情危重或疾病晚期。
1.4 退出標準 (1)未按規(guī)定服藥無法判斷療效;(2)資料不全無法判定療效、安全性;(3)嚴重不良反應、并發(fā)癥、特殊生理變化等,難以繼續(xù)治療;(4)使用影響療效藥物。本研究觀察期間無退出病例及脫落病例。
1.5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參照《內科學》[1],中醫(yī)診斷參照《中醫(y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西醫(yī)疾病部分》[2]。
1.6 治療方法 對照組:西藥三聯(lián)抗HP、抗?jié)冎委?,埃索美拉唑腸溶片(國藥準字H20046379)40 mg,1次 /d,口服 8周;呋喃唑酮(國藥準字H14020588)0.1 g,2 次 /d,口服 10 d;阿莫西林膠囊(國藥準字 H20003263)1.0 g,2 次 /d,口服 10 d,青霉素過敏者用左氧氟沙星片0.5 g,2次/d,口服10 d。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自擬建中愈瘍散:黃芪 30 g、桂枝 10 g、炒白芍 20 g、干姜 10 g、香附10 g、五靈脂10 g、白及10 g、炒神曲20 g、炙甘草6 g、鹿茸3 g;食后腹脹明顯加木香10 g、砂仁6 g;泛吐清水加吳茱萸5 g;便溏加炒薏苡仁30 g;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中、晚3次空腹服用,每次150 mL。連服4周后上方鹿茸改為鹿角膠15 g,共10劑,制成膏劑口服,3次/d,每次10 g早晚空腹服用,連服4周鞏固療效。兩組在治療期間均忌生冷、辛辣、酸腐等刺激性食物,忌煙酒,注意保暖,避免勞累,飲食規(guī)律。服藥8周后胃鏡復查,停藥4周后復查HP,4個月后復查胃鏡有無復發(fā)。
1.7 療效判定 兩組均連續(xù)治療1個療程(8周),判定療效。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治愈:癥狀消失,胃鏡下觀察潰瘍面轉為瘢痕期或消失,HP(-)。好轉:癥狀明顯改善,胃鏡下觀察潰瘍面積縮?。?0%,HP(-);未愈:所有癥狀均無改善,胃鏡下觀察潰瘍面積不變或面積縮小<50%,HP指數無變化。痊愈+好轉合計為有效。
1.8 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臨床療效比較 連續(xù)治療1個療程(8周),治療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臨床癥狀療效比較 連續(xù)治療1個療程(8周),兩組癥狀體征均有改善(P<0.05),治療組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兩組均未出現藥物過敏反應副作用。
表3 兩組癥狀體征療效比較 例
2.6 胃鏡療效 連續(xù)治療1個療程(8周),兩組間胃鏡療效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4。
表4 兩組胃鏡療效比較 例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胃腸道疾病,通常發(fā)生在胃或十二指腸球部的潰瘍。依據其癥狀,屬于中醫(yī)“胃痛、泛酸”范疇。病位在脾胃,涉及肝膽。脾胃是一個水谷受納場所,貴為嬌臟,易損而不易平復,飲食不節(jié)、勞倦內傷以及外感六淫損及脾胃,升降失常,長期反復戕害刺激,至中氣虛弱,因虛生內寒,導致潰瘍反復發(fā)作,病性多屬本虛標實,溫中健脾、和胃止痛是其主要的治療原則。
建中愈瘍散以黃芪建中湯為基礎方,去生姜加干姜溫補脾陽,加香附行氣止痛,加白及收斂瘍面,加五靈脂活血,加當歸養(yǎng)血補虛,加炒神曲消食和胃,加鹿茸補腎益精、托瘡毒。黃芪建中湯源于《金匱要略》:“虛勞里急,諸不足,黃芪建中湯主之。”方中黃芪補益脾胃、建立中氣、益氣生血;桂枝溫陽化氣、辛散升舉;芍藥養(yǎng)血補血、緩急止痛;芪、桂、芍三味藥為黃芪建中湯主藥,具有溫中補虛、理氣和血之功能,能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環(huán),消除炎癥,促進壞死細胞修復,即補血、生肌、長肉。干姜溫中散寒止痛止嘔;香附理氣調中止痛;五靈脂味苦咸、甘溫,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白及味苦、甘澀,歸胃經,收斂止血、消腫生??;炒神曲味甘、辛溫,歸脾胃,消食和胃健脾;甘草溫中補虛、緩急止痛;據《內經》云:“腎為胃之關也?!惫试摲缴僮袈谷滓源笱a腎精,鹿茸甘咸溫,補陽氣、益精血,起到溫補內托的目的,可縮短潰瘍愈合的周期。
現代研究表明潰瘍愈合的質量與潰瘍的復發(fā)密切相關,潰瘍愈合質量高,則復發(fā)低。近年來隨著對胃黏膜屏障損傷與消化性潰瘍發(fā)生之間的關系的深入研究,我們已經認識到消化性潰瘍通過抑制胃酸、保護胃黏膜可以改變消化性潰瘍的自然病程而達到治愈本病的目的。消化性潰瘍的愈合往往需要具備四個條件:胃內保持低酸和無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完成再上皮化,形成新的愈合帶,建立充足的胃黏膜血流?,F代藥理研究顯示黃芪含苷類、多糖、黃酮、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能促進機體代謝,有干擾素系統(tǒng)誘導作用,并有抗缺氧、抗寒、抗炎等作用;甘草所含甘草次酸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并降低胃液量、總酸度、游離酸度,黃芪、甘草聯(lián)合可促進胃腸黏膜的微循環(huán),促進胃黏膜堿性黏液的分泌作用,對減輕炎癥、促進潰瘍愈合提高療效、減少復發(fā)有非常好的作用;桂枝含酚類、有機酸、多糖、苷類、桂皮油,桂皮醛有健胃、緩解胃腸道痙攣的作用;白芍含芍藥苷、胡蘿卜苷、糖、蛋白質等,有解痙、擴張血管、抑制胃液分泌及預防潰瘍復發(fā)。干姜、香附含多種揮發(fā)油,可降低腸管緊張度,拮抗乙酰膽堿;五靈脂含有尿素、尿酸、維生素A,提高耐缺氧、耐寒、緩解痙攣,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白及含菲類衍生物、膠原、淀粉,能縮短出血和凝血時間,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對胃黏膜的損傷有明顯保護作用;炒神曲為酵母制劑,含酵母菌、淀粉酶、維生素B復合體、蛋白質、脂肪等,可維持正常消化機能,調整腸道菌群[4]。鹿茸富含膽固醇、氨基酸、多量膠質、中性糖、葡萄糖胺、鈣、磷、鎂等,具有明顯的抗脂質過氧化作用及抗應激作用。縱觀建中愈瘍散全方立意兼顧了潰瘍愈合質量的三個原則即:祛除病因、緩解癥狀、促進潰瘍愈合等。
西醫(yī)方面由于幽門螺桿菌根除療法的推廣應用,幽門螺桿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已明顯影響到幽門螺桿菌的根除率,而且幽門螺桿菌的西藥治療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停藥后的復發(fā)率較高,長期聯(lián)合應用抗生素易引起腸道菌群紊亂、真菌的二重感染、變態(tài)反應以及肝腎功能的損害,而且抑酸藥物的濫用可導致胃內低酸狀態(tài)而促發(fā)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誘發(fā)癌變[5]。中藥聯(lián)合西藥根除幽門螺桿菌,可提高根除率,減少西藥的副作用,且不受胃內HP的影響,不產生耐藥,見效快,療效顯著,副作用少,可起到健脾溫中、標本兼治的作用。
通過本組臨床觀察發(fā)現建中愈瘍散聯(lián)合埃索美拉唑腸溶片、阿莫西林膠囊、呋喃唑酮治療消化性潰瘍脾胃虛寒證并幽門螺桿菌陽性的患者,能夠通過整體調節(jié)實現對局部組織病理改變的修復,最大程度調節(jié)機體抗病驅邪、化腐生肌的能力,并有效調節(jié)消化性潰瘍發(fā)病的攻擊因子與胃腸黏膜和功能的保護因子之間平衡,使臨床癥狀改善迅速,潰瘍愈合快,幽門螺桿菌清除率高,復發(fā)率低,副作用少,值得在臨床推廣。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第 7 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387-395
[2]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中醫(y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西醫(yī)疾病部分[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8.97-99
[3]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
[4]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239-463
[5]趙蘭才,吳丹明.簡明中西醫(yī)結合消化病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45-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