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偉++王興懷
【摘 要】志愿服務的道德實踐推動了大學生志愿者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與道德習慣的內化,形成了道德提升的良性循環(huán),影響該循環(huán)正常運行的主要因素有內在動機、角色扮演、保障激勵以及團隊文化。
【關鍵詞】體育賽事 大學生志愿者 道德提升 影響因素
現(xiàn)代大型體育賽事,已經成為提高全民整體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也是傳播健康、快樂、和諧、友愛、公平、誠信等優(yōu)秀道德風尚的有效載體。大型體育賽事中的志愿者是一道亮麗風景,世人眼中“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代名詞,促進和諧社會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時代的排頭兵,大學生志愿者將個體與社會相聯(lián)結,感受著生命內涵的充實和人生價值的提升,為社會注入了正能量與新風氣。本文從志愿服務的育人教化功能與體育賽事的倫理道德價值出發(fā),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尊重大學生志愿者的實踐主體地位,對大學生志愿者在大型體育賽事中的道德提升機理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一、大學生志愿者道德提升的主觀影響因素
1、內在動機
一般來說,動機是在主客觀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促使與激發(fā)個體為滿足某些需要而自發(fā)采取行動的、具有持久推動力的內在原因。在特定動機的影響下,個體總是能動地實施相應的活動以滿足個人需求、完成既定目標、實現(xiàn)內在動機,即動機是行為的內在原因,行為是動機的外在表現(xiàn)。產生動機的來源分為需要與誘因。需要即內驅力,是驅使個體活動的內部因素,是產生動機的主要來源。誘因是刺激個體行為的外部因素,具有激發(fā)個體內在需求、誘使個體為達成某一目的而持續(xù)努力的作用。作為外部客觀因素,誘因并非直接作用于個體行為,而是通過個體內在活動轉化為內在需要,對個體活動產生激發(fā)與誘導的作用。因此,對于動機的產生與作用機制,我們可以理解為:動機產生于內部需要與外部誘因,對個體內在活動產生刺激,并反映在客觀活動上,為具體行動的實施提供明確的導向與持久的動力。
根據(jù)心理學家弗魯姆的期望理論,因為某項具體行動對個人具有獨特的吸引力,并且有助于滿足自身期望、實現(xiàn)個人目標,所以個體才會主動采取行動以達成目標。因此,目的與動機是大學生參與志愿工作的必然要素與重要前提。歸結起來,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主要集中于以下六種:(1)精神追求,即通過志愿服務的實踐形式收獲精神價值,充實精神世界,豐富人生內涵,推動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與道德境界的提升;(2)社會使命,即建立社會聯(lián)系,形成社會互動,深化內在的社會責任感與自我存在感,以實際行動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履行當代大學生的社會使命;(3)知識技能,即利用崗前培訓與服務實踐的機會了解新知識、學習新技能,借助志愿服務的方式實現(xiàn)技能的加強、個人的成長與人格的完善;(4)價值實現(xiàn),即在志愿工作中充分發(fā)揮個人的才能,為賽事志愿活動的開展貢獻自身的力量,感受精神的升華、心靈的充實,滿足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5)人生體驗,即積累生活經驗,豐富人生閱歷,將志愿工作納入自己的人生軌跡,加深對社會本質的認識、對生活真諦的感悟以及對人生定位的把握;(6)心理完善,即在志愿精神的引導下緩解自身的心理壓力,克服內在的精神障礙,培養(yǎng)樂觀健康的心態(tài)與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樹立自強、自立的品質與自尊、自愛的人格。作為道德實踐的動力源泉,這六類動機都是正向的、純潔的、高尚的,有助于志愿者積極高效地參與工作,達到既定的期望值,進而在工作中對志愿服務的意義以及志愿精神的內涵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有利于培養(yǎng)道德情操、強化道德意志、升華道德境界、增強道德素養(yǎng),完成內在動機滿足與自我道德升華。
2、角色扮演
角色是與個人社會地位相一致、與社會客觀期望相符合、與個人主觀能力相適應、與社會生活環(huán)境相融合的一套行為模式,其本質是互動的社會關系。作為一種社會互動,角色扮演是包括角色期望、角色認同與具體扮演的個體遵照既定的行為模式處理一定的社會關系的過程。首先,個體角色扮演的前提是認知社會對該角色的要求,清楚自身的權利和義務是什么,即了解角色期望。大學生扮演志愿者的角色,應當主動了解社會期望,比如真誠待人、服務社會、傳遞愛心等。這種認知過程有助于志愿者的自我定位,合理明確地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積極高效地投身于服務工作,充分發(fā)揮自身的熱情與價值,在“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活動氛圍中實現(xiàn)道德內化,提升道德境界。
關于角色認同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個體接受角色社會期望與角色社會規(guī)范的狀況。斯特賴克的認同理論認為,它是個體在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結構中、與所占據(jù)的角色位置相聯(lián)系的自我標定的內在化,強調文化和社會結構的限制影響。①麥考爾和西蒙斯的認同理論則認為,角色認同是個體自我規(guī)劃的、占據(jù)某一特定社會位置的認同和地位,強調個體主觀能動性。綜上,角色認同具有社會現(xiàn)實與自我理想的雙重屬性。因此,大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的過程中既承擔著社會任務,又有理想化的自我標定,既履行著角色職責,又實現(xiàn)著內在的自我價值,是主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個體角色具有豐富性,在社會生活中往往以多重身份存在。斯特賴克指出,角色認同的程度越高,即在顯著性層級中處于較高位置,或者在角色執(zhí)行的過程中受到他人反應與社會價值體系的積極評價時,個體就會在該種角色上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努力尋求維持該認同的條件,做出與該認同相聯(lián)的角色期望相一致的角色活動。
在服務工作中,動機純正的志愿者往往具有較高的角色認同程度,志愿者角色也處于顯著性層級的較高位置,此時大學生會付出比其他角色更多的努力,尤其在受到他人和社會的鼓勵與支持后,在角色執(zhí)行時會按照社會和自我的標準擔當更重的責任。由此,角色認同一方面有助于調動志愿者的能動性與積極性,激發(fā)首創(chuàng)精神與創(chuàng)造活力,提升服務工作的效果和質量,更好地發(fā)揮志愿服務的育人教化功能與體育賽事的倫理道德價值,實現(xiàn)道德內化與境界提升的過程;另一方面,由自我認同引發(fā)的角色執(zhí)行與責任擔當將加深大學生志愿者的使命感、責任感,完善思想意識與價值觀念,促進其思想上的社會化與道德上的成熟化,完成道德水平的自我提升。endprint
最后,角色的具體扮演是指在了解角色期望、加深角色認同的前提下,個體參與具體情境下的角色活動。在經歷了角色期望與角色認同階段之后,大學生會較容易地樹立志愿者角色意識,自覺主動地參與服務他人與提升自我的角色扮演過程,實現(xiàn)精神層面的內在升華,并對日常工作產生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實質性的道德提升存在于潛在的志愿服務與隱匿的社會互動。志愿者真實的道德提升,只有間接地通過其態(tài)度、信念、情感的轉變與已經內化為道德習慣的自覺行為才能表現(xiàn)出來。根據(jù)社會學家戈夫曼符號互動論的觀點,主動表達與自然流露是個體表達的兩種根本不同的符號活動。②大學生志愿者在工作中樂于表現(xiàn)出積極的一面,以便向他人表達青春陽光的形象。但是在志愿服務過程中,也許會發(fā)生違背這類情境定義的事件,比如運動員對志愿者的過度熱情感到不適。當此類破壞性事件發(fā)生時,互動情境容易變得尷尬與停滯。志愿者意識到此時的情境被扭曲地定義,體會到社會互動情境的瓦解因而變得進退維谷、窘迫不安。這種結果無疑會給志愿者的道德體系造成沉重的打擊。因此無論他人做出何種回應,掩飾性的虛假表現(xiàn)都無益于志愿者的道德提升。綜上,志愿者只有遵循客觀社會期望,堅持主觀價值要求,加深社會角色認同,履行社會角色職責,才能發(fā)揮志愿服務的育人教化功能與體育賽事的倫理道德價值,將日常行為內化為道德習慣,促進道德境界提升的良性循環(huán)。
二、大學生志愿者道德提升的客觀影響因素
1、保障激勵
志愿者保障激勵工作是通過組織內部的一系列保障制度與激勵機制為志愿者創(chuàng)造積極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和條件,激發(fā)并維持志愿者的服務熱情,為大型體育賽事提供特色鮮明、效果顯著、質量卓越的志愿服務,為中國志愿服務事業(yè)的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培養(yǎng)一支專業(yè)水平高、綜合能力強、參與范圍廣、成員規(guī)模大的志愿者隊伍。保障工作主要包括交通、飲食、住宿、安保等方面;激勵工作包括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兩部分,其中精神激勵主要是宣傳激勵、團隊激勵、外部激勵與表彰激勵。③其必要性在于:(1)志愿服務的無償性與自發(fā)性。基于此特點,志愿工作不具有強制性與約束性,志愿者可以根據(jù)意愿選擇服務或者離開。(2)志愿者參與動機的多元化與多樣性。這就需要組織者從大學生的不同需求與動機出發(fā)訂立激勵計劃,調動并維持志愿者工作積極性。
行為學家赫茨伯格認為,影響人們行為的因素分為保健因素與激勵因素,保健因素是與不滿情緒有關的因素如條件、保障、管理,激勵因素是與滿意情緒有關的因素如肯定、成就、成長。在保障激勵工作中,管理者應當區(qū)分保健因素與激勵因素,合理把握二者的結構和關系。根據(jù)雙因素理論,為了調動和維持志愿者的積極性,組織者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工作環(huán)境與工作保障,并利用激勵因素進行科學有效的工作安排,注重給予志愿者個人發(fā)展與自我實現(xiàn)的機會,激發(fā)其工作熱情,創(chuàng)造保證賽事順利組織、推動志愿者道德提升的工作環(huán)境。根據(jù)行為學家沙因的自我實現(xiàn)人假設,個體總是在工作中積極地發(fā)展自身的能力與素質,以達成某種成就,并探尋其中的意義,完成最終目標即滿足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因此對于動力不足的志愿者,管理者應當注重激勵工作,挖掘其內在動力與潛在需求,而對于自我實現(xiàn)欲望較強的志愿者,管理者應當注重保障工作,為其開展志愿服務工作提供基本的物質保障,促進志愿者自覺能動地實現(xiàn)自我??傊?,合理有效的保障激勵能夠調動志愿者積極性,使大學生在良好的環(huán)境條件與高漲的工作熱情下開展志愿工作、參加道德實踐,增強志愿工作的效果,提高志愿服務的質量,加深大學生志愿者的道德實踐意義,推動其道德提升的良性循環(huán)。
2、團隊文化
團隊是目標一致、行動協(xié)同、管理統(tǒng)一、關系和諧、高度互補的集合體。在日常工作學習中,尤其是處理復雜問題時,團隊具有個體不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能夠收獲1+1>2的效果。對于成員而言,團隊的存在滿足了成員安全與社交的需要,給予成員強烈的歸屬感與持久的工作動力。對于團隊而言,成員的特長不盡相同,便于在工作中優(yōu)勢互補、人盡其才,充分發(fā)揮個人價值,滿足自我實現(xiàn)需要,在提升工作效率、改善工作質量的同時營造了和諧向上的團隊文化與組織氛圍。團隊文化是在相互協(xié)作的環(huán)境下,個體為實現(xiàn)自身與團隊的雙重目標,自覺形成的體現(xiàn)團隊特色的意識形態(tài)與價值取向。它是一個團隊存在與發(fā)展的靈魂,是一個團隊核心競爭力的源泉,為團隊成員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對成員個人素質的提升與團隊整體實力的增強具有深遠影響。
大型體育賽事志愿服務工作多以團隊形式開展,因此團隊合作的效果直接影響賽事服務質量。文化內涵是志愿者團隊建設的必要元素,是體現(xiàn)志愿者團隊整體素質的重要標志。團隊文化建設首先需要明智的領導提供科學決策。其次,工作外的集體活動是增強團隊凝聚力的有效途徑。根據(jù)社會凝聚力理論,成員需要的滿足狀況是影響志愿者團隊和諧度與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在志愿工作與集體活動中,和諧融洽的團隊文化有利于滿足志愿者的安全、社交、自我尊重以及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促進團隊凝聚力的增強,為志愿者參與道德實踐、內化道德修養(yǎng)、提升道德境界創(chuàng)造有利的外部環(huán)境。再次,團隊未必是最佳工作形式,管理者應當認真分析工作特點與成員優(yōu)勢,以免造成工作與成員的不匹配,導致資源浪費與團隊內耗。最后,志愿者之間充分的討論交流是形成閉環(huán)思想交流與良性反饋機制的必要條件。總之在自由融洽的團隊文化中,志愿者體會到存在感、歸屬感、自豪感、優(yōu)越感,奉獻精神、集體主義與團隊意識大大增強,志愿精神與服務理念實現(xiàn)內化,服務質量與工作效率得到保證,推動志愿者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道德素質的增強與道德境界的提升。
三、結論與建議
1、志愿服務促進大學生志愿者道德提升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現(xiàn)代發(fā)展需要與高校教育目標相結合的產物,具有教育性、實踐性與內化性的特點,對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形成與道德境界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作為道德教育的必要方面,志愿服務完善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彌補了個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局限,促使大學生自覺能動地將所學到的群體道德規(guī)范與社會行為準則運用于志愿服務的教育實踐中,完成道德素質提升的教育目的。作為道德實踐的有效載體,志愿服務使大學生將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與規(guī)范表現(xiàn)為主觀見之于客觀的外在實踐活動,并依據(jù)自身的道德認知與道德情感融入志愿工作,實現(xiàn)自我價值。作為道德內化的重要途徑,志愿服務使大學生在對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認同過程中逐步改變自身道德觀念,將社會主流的價值取向內化為個人的活動規(guī)范與道德準則,推動個體道德素質的塑造??傊驹阜沼欣诖髮W生塑造精神人格與道德素質,完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為相統(tǒng)一的道德體系,形成道德水平提升的良性循環(huán),實現(xiàn)個人道德境界的內在升華。
2、發(fā)揮主觀因素對道德提升的推動作用
主觀上,內在動機與角色扮演影響著大學生志愿者道德提升的程度。所以對于志愿者而言,第一,個人應保持端正良好的態(tài)度,以鍛煉能力、超越自我、實現(xiàn)價值、奉獻社會為動機,積極主動地參與志愿服務工作,自覺能動地融入社會公益活動,在志愿服務的道德實踐中滿足個人需求,達成內在動機,培養(yǎng)道德情感,內化道德行為;第二,個人應主動適應志愿者角色,遵循與個人社會地位相一致、與社會客觀期望相符合、與個人主觀能力相適應、與社會生活環(huán)境相融合的行為模式,在社會互動中做到角色期望、角色認同與具體扮演的和諧統(tǒng)一,達成志愿服務工作與內在道德提升的互補雙贏。
3、發(fā)揮客觀因素對道德提升的推動作用
客觀上,保障激勵與團隊文化影響著大學生志愿者道德提升的效果。所以對于組織者而言,第一,應充分考慮大學生志愿者的內在動機與利益需求,并根據(jù)分析結果構建合理有效的保障激勵制度,既要為志愿者日常服務提供基本的物質條件與工作保障,也要利用多種激勵因素挖掘大學生內在行為動力,激發(fā)其自覺自愿地融入志愿服務工作,推動大學生志愿者道德提升的良性循環(huán)與正向遷移;第二,應注重建設志愿者團隊的文化氛圍,加強團隊成員間的工作交流與思想溝通,形成內部交流的良性機制,營造和諧良好、自由融洽的團隊氛圍,提升團隊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強化志愿者的存在感與歸屬感,促使其安全、歸屬、社交、自尊的需要得到有效滿足,為大學生志愿者參與道德實踐、提升道德素質創(chuàng)造積極有益的團隊環(huán)境與工作氛圍。
參考文獻
①喬納森·特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②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xiàn)》[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③魏娜 等:《經驗·價值·影響——2008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志愿者工作成果轉化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武偉,陜西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王興懷,西藏民族學院體育學院)
責編:姚少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