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宋惠
一、開門見山,氣氛烘托
語文課教學之初,教師可用模型、標本、圖片、幻燈、錄音、錄像等形式創(chuàng)設一種生動感人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為之所動,為之所感,激勵他們快速進入課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學李舍冰的《一面五星紅旗》,教師可先放一段有關北京天安門廣場升國旗的錄像帶,用壯觀的升旗儀式激起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或放一曲《五星紅旗》的錄音,創(chuàng)造意境,使學生在激昂的樂曲聲中自然進入學習情景。這樣的畫面或音樂足以為文章創(chuàng)設情景烘托氣氛,形成“開門見山”的良好的師生互動,而且烘托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一開始便融入課堂。
二、由此及彼,故事吸引
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并且愛聽故事也是他們的天性,教師可以抓住他們愛聽愛看有趣的故事這一特點,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地引用一些成語故事、寓言故事或者與課題有關的趣聞軼事來導入新課,能夠激發(fā)學生對所學新課產生濃厚興趣。同時,授新課前,花極短時間,用繪聲繪色的語言,講述一則引人入勝的故事,顯得親切自然,縮短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入學習。例如:《鯨》是一篇說明文,相對比較枯燥,不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時,可以給學生講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一天,海底世界的動物們要舉行舞蹈大賽。小鯨知道后非常高興,它也想參加。于是,它就來到了賽場,只見賽場門口寫著“魚類舞蹈大賽”,門口還有兩條小鯉魚在值日。當小鯨正要進去的時候,卻被小鯉魚攔住了:“對不起,你不能參加這個比賽。”小鯨奇怪地問:“為什么?”小鯉魚說:“因為你不是魚類?!毙■L覺得十分委屈,一邊哭一邊往回游,它決定回去向媽媽問個究竟。同學們,你們能代小鯨的媽媽給小鯨一個滿意的答案嗎?這時,學生急切地打開書本尋找鯨到底是不是魚類的答案。由此可見,一個成功的導入一定會使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互換角色,產生共鳴
擁有同情心的小孩,懂得體諒他人。喚起小孩的同情心,能將他人的感覺內化為自身的感受,這樣的美德,對于小孩子的人際關系與挫折忍受度都有所助益。而想要真正深入地解讀文學作品,必須透過語言走進人物的心里,用自己的心靈體驗人物的心靈,從而感受作家的心靈。在教學中實施角色換位,體驗人物心境,是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好辦法。如教學《我不是最弱小的》,讓學生化身為助人為樂的少先隊員和需要幫助的盲人,學生便可以真切的感受到生命的可貴,也可以感受到關愛弱者的快樂。
四、巧設懸念,激發(fā)想象
古往今來,人們不喜歡那些平鋪直敘的教育方法,盡管這樣可以把問題講得清楚明白,但總會讓人覺得平淡無奇,沒有吸引力。特別是小學生,他們具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閱讀課文時,往往會對故事發(fā)展或人物命運產生一種十分關注的心情,根據學生這種心理去設置一些懸念的問題,往往能引起學生學習新課的濃厚興趣,激發(fā)主動求知的欲望。
課堂上每一個懸念的提出,都會引起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并力圖盡快揭開懸念的面紗,弄個水落石出。如課文《驚弓之鳥》的導入:
師:現在空中飛著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辦法能把它打下來?
生:用箭射,用槍打……
師:你們所用的方法都可以,可是,古時候有個射箭能手更羸,卻是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聲把這只大雁射下來了,這究竟是什么緣故呢?答案就在課文中。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文,看誰先把答案找到。
由于懸念的吸引,學生立即對課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種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他們主動認真地讀書、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懸念要從教材和學生實際出發(fā),如果故弄玄虛,那就失去了懸念的意義,甚至會把學生弄糊涂。
五、以畫入情,由情明理
恰當地利用圖片,可以化抽象為直觀,變枯燥為生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其觀察力與思維能力,既增添了課堂教學趣味性,又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可通過“入畫——入情——入理”這樣的環(huán)節(jié),步步為營,引人入勝。入畫,即以畫導入,讓學生進入畫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畫將學生導入課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讓學生由情明理,認識到課文所蘊含的道理。如教學《荷花》這課就可采用這種方法,由一幅荷花圖導入,引導回憶贊荷花的詩詞,學生仿佛置身于生機勃勃的荷塘中,與雨點悄悄對話,與小魚一起游戲,與星星一起唱歌,與風兒一起歡呼。此時學生已輕松自如地走進了美麗的課堂。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