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蘭珍
〔關鍵詞〕 學生;安全教育;安全意識;自我保護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20—0022—01
“安全第一”,這是大家的共識,一切漠視生命的態(tài)度和做法都是極端錯誤的,學校教育把安全放在頭等位置也是必要的。據(jù)有關部門不完全統(tǒng)計,近幾年,全國中小學生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數(shù)達1.6萬之多,平均每天就要有40名中小學生死于非命。 為此,切實提高全民的安全素質,抓好小學生的安全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要抓好小學生的安全教育,重要的是開展好班級安全教育。班級安全教育要從小事做起,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從而做到潤物細無聲。
一、曉之以理,從小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安全意識
1.從在日常生活中聽到的小事提高學生的防范意識。 我們在日常生活、教育過程中總會聽到這樣那樣的事,其中不少是進行安全教育的好材料,如果我們善于發(fā)現(xiàn)、挖掘,學生會很容易接受教育。如,教師組織學生平時注意收集廣播、電視、生活中聽到的安全事故,然后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對學生收集的材料和體會,教師進行必要的點評,并張貼宣傳,以提高安全警示教育。
2.從看到的小事進行安全防范教育。 眼睛是我們接受信息的重要途徑,生活中看到的許多小事同樣是很好的安全教育材料。安全隱患不可根除,也時時在我們身邊,我們要做的就是防范于未然。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尋找發(fā)生在身邊的安全事故及藏于身邊的安全隱患,把自己的所見所聞編成小報張貼于班級宣傳欄,讓學生得到警示教育,并提高安全防范意識。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喚醒、激勵、鼓舞。我們應通過學生身邊的小事喚醒學生對安全事故的重視與防范。
二、動之以情,在小事中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
有研究表明,體驗是學生發(fā)展能力、形成技能的最好途徑。教師只是一味地反復叮囑或是訓斥,而沒有真正讓學生去體驗、去感受,那么,學生是無法形成良好的技能的。安全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學生自我保護能力的培養(yǎng),也要從小事入手,在小事中讓學生體驗自我保護的重要性及自我保護的過程,從而形成技能。
1.在小事中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培養(yǎng)學生自我保護的能力。教會學生自我保護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我保護的能力,使之有足夠的能力和勇氣沉著對付突發(fā)事件,這是安全教育的目的,也可以說是現(xiàn)代素質教育的一項內容。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通過體驗讓學生學習自我保護的方法,是一種捷徑,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一日,我發(fā)現(xiàn)一位學生違反班規(guī),帶了一盒火柴到學校里玩。我就利用這一次機會創(chuàng)設了教室里著火的情境(燒報紙,制造濃煙),這時大家慌了,紛紛利用已學的火災逃生方法逃生。事后,我進行了說明,肯定了利用逃生知識逃生的學生,批評了玩火柴的學生。在這件小事中,學生體驗了火場的緊張場面,提高了火場逃生能力,違反紀律的學生也受到了教育,真是一舉多得。
2.在小事中利用各種機會去豐富學生的自我保護體驗。如,有的學生在削鉛筆時不小心把手割了,捏著傷口,哭著跑進教師辦公室請求教師的幫助;有的學生上體育課,不小心腳上擦破了皮……各種各樣的大小問題全部找老師,學生沒有自己處理的意識。針對這一點,我召開了班會,倡議大家自己能解決的小傷小問題自己解決。同時在班中準備了一些消毒藥水及一些包扎傷口用的物品,教學生嘗試包扎一些輕微的小傷口。從此,班里的學生在校園中發(fā)生的一些小意外,能自行簡單地處理,并在處理時同學們能互相幫助、相互協(xié)作,共同體驗了自救、互救的過程,感受了自救、互救的體驗。
三、導之以行,引導學生遠離安全事故
安全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促使學生形成安全行為,從而在學習生活中遠離安全事故。學校是公共場所,學習是集體性生活,學生是未成年、缺乏責任感的人群,安全隱患不可避免,我們要做好的就是防范于未然。防范于未然,重中之重是規(guī)范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引導學生以安全的行為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中學習、生活、成長。導之以行,注重引導與規(guī)范,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豐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課外活動;規(guī)范學生不參與不科學的活動,不到有安全隱患的區(qū)域活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使之遠離安全事故。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