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爽
河北省衡水市濱湖新區(qū)彭杜中學
結合初中語文教材淺談美育應用
王占爽
河北省衡水市濱湖新區(qū)彭杜中學
語文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授、學法的引導,也包含了對中華民族五千年深厚文化底蘊的繼承與學習,尤其是漢語言文學的優(yōu)美之處,是世界上其他語言文字無法比擬的。中學語文教材中,表現(xiàn)事物美的內(nèi)容是十分廣泛的,它幾乎涵蓋了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音樂美、悲劇美、思辨美等所有的審美對象,在實施素質教育中,應充分發(fā)揮語文教材這一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山水田園詩,即景抒情散文以及大量的游記文章中所描繪的整齊的田垅,蜿蜒的防風林帶,碧波蕩漾的水庫,高大雄偉的建筑,經(jīng)過藝術加工的園林風景,這一切都凝聚著人的勞動,體現(xiàn)了人的本質力量,是一種“人化”的自然物,因而無疑都具有審美的特性。例如《蘇州園林》中:亭臺軒榭的布局充溢著“自然之趣”的藝術美;假山池沼高低屈曲,任其自然,“重巒疊嶂”和“魚戲蓮葉間”的自然美;“玲瓏石頭”與花草的“精心點綴”,又構成了蘇州園林的圖畫美;花草樹木“俯仰生姿,互相映襯”,“盤曲嶙峋”的古藤,開花時“滿眼珠光寶氣”的詩情美,這一切又構成了蘇州園林景中套景、畫中有畫的優(yōu)美境界,引導學生認真揣摩這些自然美,無疑會大大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再如《中國石拱橋》中,趙州橋高超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美,《故宮博物院》所顯示的中華民族的人文風貌美;《雄偉的人民大會堂》所歌頌的新中國的國威及團結向上的精神美,都是向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極好例子。
中學語文教材中所描繪的和煦的陽光,燦爛的星空,皎柔的月光,澎湃的大海,翱翔的雄鷹,蒼勁的松柏,顯然不是人類勞動的產(chǎn)物,也難以打上人類勞動的印記,但這類自然物的某種性質、特征能體現(xiàn)人的精神、品格、個性,人們就會從中發(fā)現(xiàn)美、感悟美。歌頌它們實際上是歌頌這類對象上所體現(xiàn)的人的精神、品格和情操。
首先,社會美最直接、最集中地表現(xiàn)在生產(chǎn)勞動中,中國古代夸父追日、精衛(wèi)填海、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等神話傳說,就是對人類征服自然的意志和力量的贊美。中學語文教材中描寫的萬里長城、阿房宮,圓明園,它們所體現(xiàn)的勞動人民的智慧、才能、力量無法抹去。領悟這些課文中的勞動美,對形成學生的健全人格,是十分有益的。
社會美還大量存在于日常生活當中,即存在于愛情、友誼、家庭、社交、科學文化活動等方面。凡是能顯示出人的健康、向上的生命活動和本質力量的都是美的。以愛情為例,林覺民在就義前的《與妻書》一信中對妻子的無限愛戀催人淚下,對革命事業(yè)的無限忠誠激人奮進。如此者,《荷花淀》中水生夫婦話別一幕,讀之也令人心頭顫動。
北朝民歌《木蘭辭》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顯示的是一種英武美;《羽林郎》一詩中的酒家女子“長裙連理帶,廣袖合歡襦”是一種窈窕美;《陌上?!分械摹傲_敷善蠶桑,采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是勤勞美。讓學生鑒賞凡此種種人體美,對醫(yī)治“奇裝異服,以丑為美”的低谷審美情趣,不失為一劑良藥。
生活中丑的一面如果被刻畫得惟妙惟肖,成為多棱角、多側面、有立體感的藝術形象,它就有了審美的價值。如《變色龍》中的奧楚蔑洛夫,在處理狗咬人的案件中所表現(xiàn)的欺下媚上,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言行,丑態(tài)百出、專橫跋扈的俗劣神情,活畫出一個畏強凌弱,貫于阿諛奉迎的奴才嘴臉。吳敬梓筆下的胡屠戶,巴爾扎克《守敗奴》中的吝嗇鬼葛朗臺,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曹禺《雷雨》中的周樸園等等,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他們根本不可能是人們贊美的對象,因此,也不會成為人們的審美對象.但在藝術作品中,由于作者各具千秋的成功塑造,使這些人物活靈活現(xiàn),形神兼?zhèn)?,因而都具有完美的審美價值。人們從他們各自的假、丑、惡的種種表演中,認識社會,思考人生,尋求答案,在審美中否定他們,批判他們,從而潛移默化地審視自己的品格,鍛造自己的品格。在語文教學中,若能以“零存整取”的方法,指導學生,正確鑒賞種種藝術美,對形成學生的健全人格不無裨益。
悲劇美是社會美的高級形態(tài),有著特殊的審美價值。在舊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中,清末下層知識分子孔子己,因一生沒撈到“半個秀才”而窮途潦倒,成為人們?nèi)⌒Φ膶ο螅@個“給孩子們分茴香豆”,有“從不拖欠”善良品質的人,卻落得無名無姓,被人毆打,最后悄然而亡。如此者,《故鄉(xiāng)》中的閏土,有“精神勝利法”法寶的阿Q,祥林嫂等。《屈原列傳》中,愛國詩人屈原“眷顧楚國”卻報國無門,“系心懷王”卻反被流放,以致“懷石投泊羅以死”報國;林則徐禁煙御辱,宏揚國威,卻落得發(fā)配伊犁。這些政治生活中的悲劇告訴我們,在兩種社會制度交替的轉折時期,代表先進的、正義的主要人物,為實現(xiàn)理想抱負必然會遭到不應該的厄運,在新與舊、前進與倒退、光明與黑暗的矛盾沖突中,代表正義、革命的一方,其悲劇命運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而人類社會,只能在經(jīng)歷無數(shù)悲劇后,才能向前發(fā)展。因而,可以說,沒有悲劇,就沒有社會進步。
素質教育中的美育是多種多樣的,但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立足于語文學科教學,不斷探索,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文學審美的因素,融美育于語文素質教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