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曉紅 陳 磊
(瀘州醫(yī)學院外國語學院)
酒文化中西方辨
鐘曉紅 陳 磊
(瀘州醫(yī)學院外國語學院)
酒在人類文化歷史長河中源遠流長,凝聚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縈繞在一代代普通民眾生活中,更實在,更包容,也更有生命力。無論中西,酒文化都是民俗的一面鏡子,可窺見東西方社會生活與文化生活、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社會道德的演變。[1]
酒文化 中西 辨析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中華民族的文化飄逸著酒香。在中國,酒至遲產(chǎn)生于夏。江統(tǒng)《酒誥》:“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云儀狄,一曰杜康。”杜康造酒,正史典籍不記,卻為民間普遍接受。許慎 《說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睆埲A《博物志》:“杜康善造酒?!彼胃叱小妒挛锛o原》:“不知杜康何世人,而古今多言其始造酒也?!泵髦x肇淛《文海披沙》卷七“祭古人”條:“造酒者祭杜康?!薄坝裣挥洝保骸岸趴担涸炀谱鎺??!?/p>
西方果酒中的葡萄酒是主流酒類,多數(shù)史學家認為,人類在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了葡萄酒,早在七千年前,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和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就開始釀造葡萄酒,公元前三、四千年埃及人已經(jīng)會用葡萄釀酒。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薄蹲髠鳌酚涊d,敬神祭祖是中華民族普遍遵行的禮法習俗,酒作為美好的東西,首先要奉獻給神靈和祖先享用。《詩經(jīng)》305篇,20多篇祭祀宴會樂歌,“陳饋八篇,釀酒有衍”,“有館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寧”?!熬啤弊止渤霈F(xiàn)63次。屈原《九歌·東皇太一》中對祭祀的描寫,也提及獻給春神的貢品“桂酒”和“椒漿”。酒在中國人心目中地位頗高,人們釀酒以祭祀圖騰、祖先或鬼神。酒使得中國無數(shù)歷史和民間的美談佳話津津樂道:曹操煮酒論英雄、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貴妃醉酒……達官貴人、鄉(xiāng)野村夫皆樂酒不疲。
“座上客常有,樽中酒不空”。自杜康造酒傳說始,中國就是飲者的樂土,酒屬于世俗大眾,與人的日常生活結下不解之緣,中國人的各種節(jié)日宴會,酒都必不可少?!皩飘敻瑁松鷰缀巍?,“酒以成歡,酒以忘憂”,“醉酒忘世”,高興時“舉杯歡慶”,朋友歡聚時“把酒言歡”,得意時“舉杯暢飲”,失意時“借酒消愁”,結盟時“歃血飲酒”,概莫道出中國文人“有酒且長歌”的詩意,滲透著詩情醉意的翩然韻致。重大節(jié)日、交際慶典活動中,酒的應景助興也是片刻不可或缺,林林總總,熱鬧非凡,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俗。
酒文化極富民族特色,各民族不同的思維方式賦予其不同意象。西方酒文化一開始就和宗教牢牢聯(lián)系在一起,葡萄酒是神造產(chǎn)物,圣經(jīng)中有接近300節(jié)經(jīng)文包含“酒”字,至少521次提及葡萄酒。耶穌在最后的晚餐上就說:“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早在公元前7世紀的歐洲,每年三月都要在雅典舉行“大酒神節(jié)”,在筵席上為祭祝酒神狄奧尼索斯唱“酒神贊歌”祈禱豐收和慶祝豐收,“酒在流,泡沫濺飛,到處都拋撒著玫瑰……”
“百禮之會,非酒不行”。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禮儀貫穿于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儒家講究“酒德”、“酒禮”,最早見于《尚書》和《詩經(jīng)》。中國古代“酒德”指飲酒者要有德行,包括量力而飲、節(jié)制有度、飲酒不能強勸等,皆因中國人信奉“中庸”哲學,主張過猶不及,意圖達到《易經(jīng)》思想“和”、“中”和“天人合一”??鬃语嬀浦v究三不亂之一即謂“惟酒無量,不及亂”,就是說飲酒可不限量,以不醉為好?!拔餆o美惡,過則為災”。好酒不縱酒,貪杯而有度,縱然“一醉方休”,依舊含蓄內(nèi)斂,陶醉,不及西方標準的醉。
對于西方人來說,酒為圣血,耶穌救世精神的化身,基督教認為一醉方能與上帝通靈,得到上帝的佑護。西方文化的源頭,古希臘文明,就是從酒神狄俄索斯祭祀無節(jié)制的狂歡暴飲沉醉中衍生出來的。西方人喝酒主要是追求快樂,無法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奧妙,“借酒縱欲”,“飲必求醉”,狂飲只求一醉,進入“死亡的預兆——深沉的睡眠中”。狄奧尼索斯酒神文化是世俗的、如癡如醉的、狂歡暴飲的,是情緒的放縱,人性的原始欲望,是與上帝的通靈,是對人性真我的崇高褒揚和追尋。
“醉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中國“以人為本”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感性主觀思維,酒是媒介,承載人賦予的意義,為人服務。酒是人們表達情感、寄托理想、調節(jié)人際關系的精神紐帶,孔融在《與曹操論酒禁書》中就提出:“屈原不馕釃曹,取困于楚?!痹谥袊@個傳統(tǒng)的關系型人情社會,喝酒世俗功利的,關系禮節(jié)、面子和人際,家事、私事乃至國事、公事都往往在奧妙無窮和玄機深刻的酒桌上敲定。否則,嗜酒如李白,自是“酒中仙”也落得“月下獨酌我獨酌,對影成三人”的寂寥。正是中國人獨特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賦予酒文化種種價值,承載著豐富復雜的文化蘊含,于中國酒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獨特風景線。中國酒俗古而有之,凡俗人物的日常生活取代了大場面,人們見到更多的不再是歷史的鏈條、規(guī)律,而是人性的復雜的表現(xiàn),是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發(fā)展不斷改造的嬗變和傳承。民國時期知名國學研究大師、古代文化史專家柳詒徵就提出:“古代初無尊卑,由種谷作酒之后,始以飲食之禮而分尊卑也?!?/p>
酒對西方人來說,有一種神秘感。4世紀初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正式公開承認基督教,在彌撒中需要用葡萄酒,促成了葡萄樹的大量栽種。“地理大發(fā)現(xiàn)”年代,即15世紀到17世紀,最終直到法國大革命以后,傳教士不知疲倦的播撒,才使拯救世界的圣血葡萄酒從神世界俗世化,并被賦予種種美好寓意,營造出一種超凡脫俗的浪漫意境,以“葡萄”作為酒的代稱,代表著味覺,人們充分享受味覺快樂,共享和平,用“葡萄”和“酒”來暗喻刻骨銘心的愛情。歐洲的18世紀,葡萄酒還被當做增進人際友情的圣物,當時的畫家也喜歡在畫布上呈現(xiàn)手持葡萄串的愛神,寓意“豐收與和平”。
西方思維“以物為本”,注重科學、理性,尊重事物本質。這種理性思維也在酒文化的嬗變中逐漸嶄露——約公元前1792-前1750年頒布的 《漢穆拉比法典》,世界上最早涉及葡萄酒的法典,也可算一佐證。酒神神話衍生的西方酒文化繼承了古希臘人文主義的思想,逐漸發(fā)展成為共存、博愛、交流以及共商與歡樂交織氣氛的同義語,與中國的茶文化有異曲同工之妙。朋友相伴,美酒增趣,享受品味酒中風味的變化,是更純粹的品酒文化,正如葡萄酒的一句不朽的諺語“Drink less but better”(飲少些,但要好)。酒于西方人更是充滿魅力和生命的神圣藝術品,酒的不同特點、性質和味道都受到充分尊重。尊重自己的存在,同時也尊重別人的存在,喝酒自由,能喝則喝,不能喝則不喝,不勸酒、不劃拳,西方人喝情緒,只在某些特定場合共同舉杯慶祝健康、成功、友誼等,不需要像中國人喝酒那樣敬來敬去。
酒文化不如廟堂文化莊嚴與明快,多姿多彩卻歧義叢生,貌似混沌卻意味深長,中西方的酒俗文化都是同樣的酣暢空靈,酒醉神通,歷史的隱秘的思維模式與復雜的發(fā)展軌跡造就了中西方酒文化上的差異。中國酒文化香醇,醇馥幽郁,含蓄內(nèi)斂,注重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融合;西方酒文化濃烈,激烈狂放,清爽隨性,在狂歌醉舞中感受生命本我,忘情、投入,與上帝、世界融為一體,得到輕松自由的精神享受。
[1]蕭家成.升華的魅力——中華民族酒文化[M].北京:華齡出版社,2007.
四川省教育廳中國鹽文化研究中心2012年項目(YWHY12-17)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