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萌
中國女性的自我賦權與女性主義的發(fā)展困境
◎王 萌
父權制對于女性的統(tǒng)治壓迫,是母系社會之后人類歷史上具有普遍性的歷史事件,就此意義上說,西方女性主義給我們帶來了一個觀察事物的嶄新視角,中國女性主義由此出發(fā)對于中國歷史文本中男權意識的揭示確發(fā)人深省。但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歷史及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發(fā)展過程都不盡相同,將西方特定歷史階段的女性主義理論普遍化,并由此評判中國歷史,這樣很容易陷入殖民主義的陷井,從而遮蔽第三世界中國女性的真正處境。在這里,中國女性主義構成了一個足資分析的文本。
中國女性主義 女性文學 集體主義文化個人主義文化
在中國文化中,女性常被惡化,如被視為禍水,而將女性喻為芙蓉、弱柳、軟玉、金蓮的美化之中,顯露出的卻是一種男性的把玩意識,女性在此遭遇了物化的命運。應該說,對于中國古代女性壓迫思想的批判自五四時期就開始了,女性的角度不但使人們發(fā)現(xiàn)了諸多出自于男權中心的性別壓迫形式,而且還直接衍發(fā)了對于自近代、五四直至當代的社會文化的尖銳批判,這才是真正石破天驚的。
中國女性主義批評的構建與學界對于西方女性主義的接受有著正向同步的關系。80年代以來隨著國內(nèi)對于西方女性主義思潮的譯介,國內(nèi)的女性主義研究逐步從評介走向應用。就在譯介達到高峰的1988和1989年,中國女性主義批評首次展露實績,從內(nèi)容上看,中國女性主義批評直接受制于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它可以說是西方第二階段女性主義主流話語的中國翻版,是對于男權中心主義“中國戰(zhàn)場”的清理。80年代后期興起的中國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及創(chuàng)作,是西方60、70年代以來的女性主義思潮傳入中國的直接結果。
90年代以后,對于西方女性主義思想的譯介范圍日廣。翻譯中既有當代研究,又有古典著述,隨之而來的是國內(nèi)的女性主義的繁榮。在研究上,除了大量的論文之外,這一時期還出現(xiàn)了多部研究專著,這些作品中對新時期女性反文化書寫策略的分析則是獨到的。劉慧英則不拘于古今中西,她通過“才子佳節(jié)人”“社會解放”等敘事模式的分析,剖析了我們所熟知的中外小說作品中的出乎我們意料的男權意識。她的中西一體化的敘述,借西方女性主義的視野重新“發(fā)現(xiàn)”中國的普遍主義立場凸顯得尤其清楚。
對于貧窮落后的第三世界女性來說,發(fā)展本身所帶來的利益是切實可見的。但這種批判的啟示是,我們不必處處以西方現(xiàn)代社會的女性主義話語作為自己的衡量標準。發(fā)展并不意味著西方模式,作為第三世界東方國家,近現(xiàn)代以來中國走出了自己獨特的發(fā)展道路,在女性解放等方面有自己的成就,實不必仰西方女性主義之鼻息。此一階段中國正值社會主義時期,女性早已走出家庭,與男人同工同酬,而此時的社會意識是男女平等。
中國文化傳統(tǒng)與西方文化傳統(tǒng)大相徑庭,如果說西方現(xiàn)代文化傳統(tǒng)強調個人主義,那么中國歷史文化則具有集體主義的特征。在中國文化中,個體只是社會網(wǎng)絡中的一分子,女性臣于丈夫,丈夫臣服于王權,同樣無獨立的主體性。他們都是民族群體中的構成部分,而不是超越于社會的獨立個體。這與自由主義傳統(tǒng)的西方個體將個人意識、自然權利置于社會之上大不相同。因為個人與集體息息相關,中國人一向注重集體主義,將對于個人利益的追求置于對集體利益的追求之中,這樣一種民族的集體無意識源遠流長,對現(xiàn)代中國產(chǎn)生了巨大的制約。集體主義文化是與西方個人主義文化具有完全不同的屬性,兩種文化中的個性承受了不同的命運。
就女性來說,中國的憲法明確規(guī)定婦女在政治、經(jīng)濟、教育等各個方面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權利,另外還專門有婦女權益保護法,規(guī)定婦女在經(jīng)期、孕期、產(chǎn)期、哺乳期和絕經(jīng)期享受特殊保護,以政府的力量來保護婦女,這應該說婦女解放歷史上的奇跡。西方女性自我解放的道路則顯得艱難而漫長。就拿女性主義最為發(fā)達的美國來說,美國婦女早在1923年就提出了《平等權利修正案》,但直至49年之后的1972年才獲國會通過,而三年之后仍有四個州未能獲得通過此案所必須的票數(shù)。作為弱勢群體的婦女人單勢孤,不與社會力量結合,很難有所作為。
中國與西方女性解放的模式大不一樣,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文化和制度的結果。文化間本無高低優(yōu)劣之分,我們既不必自高自大,也不必自輕自賤。一味地以西方話語貶斥中國,可以說陷入了西方中心主義的泥坑之中。我們必須汲取馬克思主義女性觀和西方女性主義這兩種思想資源,來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女性主義理論。
[1] 貝蒂·弗里丹:《女性的奧秘》,巫漪云、丁兆敏、林無畏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
[2]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臺灣時報出版公司1993年月1版。
(作者單位:咸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責任編輯 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