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思琪
電影《地心引力》海報
作為年度大作,《地心引力》可謂是票房與口碑齊飛的佳片。這部只有兩個主要人物的影片更是橫掃隨后的86屆奧斯卡金像獎7項大獎,成為本屆奧斯卡的最大贏家,這其中就包括了最佳音效剪輯獎。本片對聲音的運用可以說是獨具匠心,創(chuàng)立了同類題材電影的典范。筆者在此試做一些分析。
由于太空環(huán)境的特殊性,很多音響如心跳聲、爆炸聲、呼吸聲,觀眾都只能借助宇航員的頭盔或者艙內(nèi)的有氧環(huán)境才能聽見,但是影片對這些音響都做了恰到好處的處理,使其豐富了電影的敘事層次。接下來我們借助幾個典型例子加以說明。
與《星球大戰(zhàn)》等同類科幻題材不同的是,影片在很大程度上還原了太空里聲音傳播的真實情況,具有很強的紀實色彩。
影片在聲音處理上把宇航員從頭罩內(nèi)聽到的帶有獨特電波感的指令聲作為開端,聲音縹緲微小卻又異常清晰。畫面上則是對地球和緩慢經(jīng)過的飛行器近距離的呈現(xiàn)。聲音配合畫面,一下子就把觀眾帶入到了遼闊無垠的太空中,仿佛觀眾也是眾多宇航員中的一名。
導演遵守了影片開頭用黑場字幕打出的“太空中聲音無法傳播”的規(guī)則,顯然并不想用壯懷激烈的星際傳奇和科幻電影慣用的英雄主義和探索精神來吸引觀眾。我們以出現(xiàn)的爆炸場面為例來說明。影片中,被衛(wèi)星殘骸擊中的太空站濺起無數(shù)閃亮的碎片,如同五彩繽紛的火焰般飛向天宇,但是卻沒有觀眾慣常期待的令人驚心動魄的轟鳴聲,一切都只是在碩大的IMAX屏幕前,在悄無聲息的靜默中發(fā)生然后又消逝。在靜默無邊的宇宙中,人各種各樣的情感,無論是恐懼、悲傷、絕望都被放至無窮大,這種紀實性的淹沒一切的寂靜反而對觀眾產(chǎn)生了一種獨特的效果,沒有了遺忘在太空戰(zhàn)斗場面中的熱血和激情,只有在無窮無盡的宇宙面前對人類生命渺小無力的感慨。
此外,畫面凡是從飛行艙切到因為真空而無聲的太空時,總是瞬間適時地轉(zhuǎn)換成無聲。如46分05秒,瑞恩啟動手動脫離船艙鍵,畫面切到太空,船艙與救生艙分離,聲音消失。
呼吸聲作為一種比較特殊的音響,在影片中多次起到了轉(zhuǎn)換視角的作用。例如,在29分30秒開始的一段瑞恩與科沃斯基連在一起飛速向國際太空站駛?cè)サ膱鼍爸?,伴隨著女主人公因為緊張而急促的呼吸聲的是上帝視角和主觀視角之間的不斷切換,時而是以第三視角形式出現(xiàn)的遠觀兩個人的畫面,時而是男主人公通過頭罩而看到的快速變換的畫面。
除此之外,在瑞恩被甩開而獨自旋轉(zhuǎn)時,宇航服里的氧氣耗盡而使女主角發(fā)出了沉重的喘息聲,鏡頭由第三視角切換到頭罩內(nèi)部,此時觀眾仿佛也化身為瑞恩博士,在不斷晃動的視野中伸出手來想要抓住一些東西使自己不再任意漂浮。
值得注意的是,本片有一個較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善于在渲染氣氛前逐漸減少聲音層次以達到巨大反差,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視聽震撼。在一段緊張的轟鳴之后“聲音瞬間停止,一切像是陷入了無窮的黑洞”。這種音樂的收攏效果加重了觀眾對太空的恐懼和不安感。
瑞恩在艙內(nèi)滅火的段落就是此點很好的體現(xiàn)。瑞恩的一個小疏忽引起了艙內(nèi)的火災,此時多種音響交織,警報聲、滅火器滅火的聲音再加上節(jié)奏越來越快的背景音樂,渲染了緊張激烈的氛圍,加強了危機感。但在43分45秒時,瑞恩被撞擊,失去了意識陷入短暫昏迷,聲音一下消失,模仿了瑞恩神志不清時的狀態(tài)。從先前的多元豐富的聲音效果到突然之間的靜寂無聲,這種對比給觀眾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感。
音響在某些段落里還起到了推進情節(jié)的作用,具有某種象征意義。如在瑞恩萬念俱灰,企圖用絕氧的方式來自殺的片段,電波里傳來的狗叫聲和嬰兒的聲音是來自地球的聲音,象征著地球生富有生機的一切,正是地球的美好讓主人公不禁把其與在太空遇到的各種磨難進行對比,從而做出了結(jié)束這一切的自殺決定。同時,音量不斷變化的氧氣報警聲也代表著一種覺醒。報警聲不斷減小,主人公陷入夢境,她蜷縮著身軀,就好像嬰兒安靜地躺在母體中,無力決定些什么,她決定在男人溫柔的歌聲中永遠地睡下去。但是這時在她的夢境里,同事科沃斯基出現(xiàn),一番鼓勵的話重新燃起了她生存的斗志,“是時候回家去了”更是讓她從夢中驚醒,此時警報聲音量加大,不斷加強的警報聲反映出她思想觀念上的轉(zhuǎn)變,她決心勇敢面對危機,為自己爭取回到地球的希望。
本片的配樂也頗具特色,用古典音樂與現(xiàn)代電子樂進行搭配,既加重了對影片虛無感的渲染,又大氣磅礴、渾厚激烈,呈現(xiàn)出大開大合的風貌。
當《don’t let go》第一次出現(xiàn)時,音樂用電子音樂的交疊、旋轉(zhuǎn)和混合讓觀眾感受到了一種讓人窒息的恐懼和壓抑,預示著如同科沃斯基多次調(diào)侃的一樣,將有不幸要發(fā)生。緊接著,科沃斯基和瑞恩博士遭遇了一連串的災禍,又用極具破壞感的大提琴的固定音符和銅管樂來表現(xiàn)迫在眉睫的危險。
在瑞恩沒能成功抓住科沃斯基,科沃斯基犧牲的片段,《don’t let go》再次出現(xiàn)。音樂的開始部分,編曲和電子音效沒有太大的改變,但是深情、空靈的獨唱轉(zhuǎn)為了悲涼、孤獨的哀嘆??坍嫵鋈鸲魇ネ楹椭蔚耐纯嗯c絕望的心理,烘托出科沃斯基自我犧牲以救贖他人的偉大形象。之后的鋼琴獨奏用在慌亂之中難得的靜謐渲染了傷感的氛圍。
女主人公從太空俯瞰地球時,響起了《ISS》的音樂,細碎的電流聲和仿佛從遠處傳來的音樂加上隨后的女聲哼鳴讓人在焦躁中舒緩和平靜下來,渲染了在危機四伏的太空中一種難得的靜謐氣氛。生與死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只有在宇宙永恒面前人類渺小的由衷感嘆。
影片后半段出現(xiàn)的《Shenzhou》與《Gravity》成功演繹了作品的情感和主題。《Shenzhou》的前半部分描繪的是女主人公瑞恩博士的歇斯底里和絕望,配樂以越來越高的音調(diào)來加強這種痛苦的程度。在《Shenzhou》的結(jié)尾部分以及最后的《Gravity》中,音量加大,力度更強,給人一種重重磨難之后回歸幸福的如釋重負。這仿佛是在告訴觀眾,無論太空有多么美麗壯觀,地球才是人類精神和身體的永恒家園,無論走得多遠,地球都對人類有著永恒的“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