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番禺區(qū)新造醫(yī)院(511436)鄧詩國
心力衰竭時心臟的搏出量明顯降低,有效血容量明顯減少,導致全身靜脈壓升高,且心衰患者多并發(fā)低蛋白血癥[1]。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患者的多項激素分泌水平及細胞因子均可于病程進展中發(fā)生變化,并對患者預后發(fā)揮作用[2]。為研究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死亡與貧血及低蛋白血癥間的關系,本院對169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69例住院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根據(jù)其預后分為存活組與死亡組。全部患者均根據(jù)主要臨床表現(xiàn)、既往病史、入院后心電圖、胸片及心臟超聲檢查結果確診。根據(jù)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3],全部為Ⅲ~Ⅳ級,均因心功能不全的癥狀有所惡化而住院。存活組115例,其中男66例,女49例。年齡60~91歲,平均(73.45±7.28)歲。死亡組54例,其中男31例,女23例。年齡60~93歲,平均(76.27±7.89)歲。全部患者均排除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期患者、急性出血性疾病患者、嚴重的原發(fā)性肝、腎功能損傷患者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1.2 方法
1.2.1 檢測指標與方法 檢測全部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與血紅蛋白數(shù)值。全部患者均于入院后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5mL作為血液樣本,經(jīng)離心沉淀后取血清,以免疫透射比濁法檢測血清白蛋白與血紅蛋白數(shù)值。
1.2.2 檢測結果評估標準 低蛋白血癥評估分級標準:28~35g/L為輕度,21~27g/L為中度,<20g/L為重度。貧血評估分級標準:根據(jù)血紅蛋白分級,男性90~120g/L、女性90~110g/L為輕度,60~90g/L為中度,30~60g/L為重度,<30g/L為極重度。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 對比兩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數(shù)值,評估兩組患者的貧血與低蛋白血癥發(fā)生與分級情況并進行對比。計數(shù)資料采取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均采用統(tǒng)計學專用軟件SPSS-18.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2.1 血清白蛋白與血紅蛋白 死亡組患者血清白蛋白與血紅蛋白含量均顯著低于存活組患者,P<0.01,差異具有顯著性。見表1。
表1 血清白蛋白與血紅蛋白數(shù)值對比表()
表1 血清白蛋白與血紅蛋白數(shù)值對比表()
2.2 低蛋白血癥評估分級結果 死亡組低蛋白血癥發(fā)生率顯著高于存活組,且低蛋白血癥程度顯著重于存活組。P<0.01,差異具有顯著性。見表2。
表2 低蛋白血癥評估分級對比表[n(%)]
2.3 貧血評估分級結果 死亡組貧血發(fā)生率顯著高于存活組,且貧血程度顯著重于存活組。P<0.01,差異具有顯著性。見表3。
表3 貧血評估分級對比表[n(%)]
慢性心衰是臨床一種危重癥綜合征,主要可見心泵功能衰退,同時伴有肺、腎、肝等臟器的功能異常,對心衰的病程進展與預后產(chǎn)生影響[4]。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心肌梗死后存活率的提高,以及人口壽命的延長,使得老年慢性心衰的發(fā)病率也隨之上升,男性心衰患者2年內的病死率可達37%,6年的病毒死率可高達82%[5]。慢性心衰患者的自主神經(jīng)功能往往受損,并且副交感神經(jīng)的受損程度更高,易引發(fā)猝死或不良預后[6]。血清白蛋白與血紅蛋白是臨床中的常用檢測指標,在心衰患者中這兩項指標均有明顯下降,因此可認為,這兩項指標與慢性心衰患者的死亡或不良預后均具有重要聯(lián)系。
血清白蛋白具有物質轉運、維持血漿滲透壓與能量代謝等重要作用。低蛋白血癥是評估心腦血管疾病的一項指標。分析慢性心衰患者合并低蛋白血癥比例較高的原因,可能與以下幾點相關:1)體液潴留導致的血容量升高,因稀釋作用而引發(fā)低蛋白血癥。2)肝臟功能異常。3)胃腸功能減弱,食欲不振影響營養(yǎng)的攝取。4)毛細血管缺氧,通透性提高,白蛋白向組織間隙轉移增加。5)并發(fā)蛋白尿,流失白蛋白。6)心衰病程進展導致的機體消耗量增加,急性應激性蛋白與炎性因子生成增加,使低蛋白程度加劇。
慢性心衰患者并發(fā)貧血可能與以下幾點相關:1)心衰病情進展引發(fā)的胃腸功能減弱,從而導致微量元素鐵的攝入量下降。2)血管緊張素置換酶抑制劑的應用,尤其是應用量較大時,可影響腎紅細胞生成素EPO的生成。3)心衰進展中激活了腎素、血管緊張素及醛固酮系統(tǒng),使得血管緊張素的分泌量升高,發(fā)生鈉水潴留而產(chǎn)生稀釋性的貧血。4)心衰引發(fā)的如腫瘤壞死因子細胞因子活性加強,對腎EPO與骨髓EPO活性造成干擾,影響了骨髓紅細胞組成的內皮系統(tǒng)釋放出鐵離子。5)心衰引發(fā)的腎灌注不足,導致腎功能減弱,EPO生成降低。本文結果說明,貧血與低蛋白血癥與老年慢性心衰具有密切關系,可作為老年慢性心衰預后的評估指標。
[1]葛海龍,富路,李佳,等.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低鈉血癥患者血漿腎素活性抗利尿激素和腦鈉肽的變化[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06,25(2):124
[2]王國平,張建軍,趙先進,等.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雄激素低下患者細胞因子的變化及藥物干預作用[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06,15(6):537
[3]陳懋生.卡維地洛治療65例慢性心衰患者的目標劑量與耐受情況探討[J].臨床醫(yī)學工程,2009,16(4):47
[4]金爭鳴,胡曉晟,陳君柱,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腎損害的臨床研究[J].中華內科雜志,2005,44(4):262
[5]吳學思.慢性左心衰的治療-由病例看治療原則[J].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2004,3(3):161
[6]張灼輝,譚健強,張綺蓮.美托洛爾緩釋片對慢性心衰心功能及心率變異性的影響[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1,18(7):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