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瑛
(復旦大學護理學院,上海 200032)
護理專業(yè)大學新生跨入專業(yè)領域學習,生理學是非常重要的基礎課程。但是生理學內容繁復、抽象,而且理論性強,對學生而言比較難學。將多媒體課件運用于課堂學習,使抽象、復雜的內容,能直觀、生動地呈現(xiàn),因而減低教師授課難度,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高校課堂學習通常是幾十人甚至上百人同時聽課的形式,教學節(jié)奏快,師生互動少,而學生的領悟能力卻存在個體差異,這樣勢必會影響教學效果。如何兼顧學生不同需求,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能力,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值得教師深思。
E-learning系統(tǒng)是復旦大學基于開源軟件 Sakai,從學校教學實際出發(fā)定制開發(fā)的在線教學平臺,于2011年投入使用。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平臺進行教學互動、資源共享、協(xié)作研究等,將教學活動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更好地實現(xiàn)課程預期目標。為了滿足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需要,嘗試依托E-learning平臺,在生理學教學中開展了融合課堂學習與 E-learning在線學習的混合式學習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研究對象。選取復旦大學護理學院2012級護理高職221名學生為對象,按原始班級分為實驗1組113人,實驗2組108人。兩組生理教學,課程大綱、教材、教學進度、授課教師均相同。
2.研究方法。(1)學習模式。①常規(guī)課堂學習:運用多媒體課件實施課堂教學,課余布置相應書面練習,教師課余給學生答疑,學生完成練習提交后,教師公布答案。②混合式學習:運用多媒體課件實施課堂教學,學生依托E-learning平臺在線學習。具體包括:教師預先將課件、視頻、課程大綱等教學資源上傳至平臺,供學生下載;定期開放在線作業(yè)或練習,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并提交,隨后平臺公布答案;討論區(qū)設置答疑版面,供學生在線提問、討論,教師適時答疑。(2)實施過程。兩組在生理課程不同章節(jié)將實施不同學習模式,整個過程分為3個時期:①準備期:最初2周,緒論、細胞功能和血液3個章節(jié)教學,兩組均采用常規(guī)課堂學習,完成后實施階段考核。結果考核成績,實驗1組為(81.71±12.0),實驗 2 組為(81.69±15.4),無顯著差異(P >0.05),表明兩組具有可比性。②研究期: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血液循環(huán)、呼吸2個章節(jié),共14學時的教學,實驗1組采用常規(guī)課堂學習,實驗2組采用混合式學習,完成教學后進行階段考核;第二階段,消化吸收、能量代謝體溫、泌尿功能、感覺器官4個章節(jié),共12學時的教學,實驗2組采用常規(guī)課堂學習,實驗1組采用混合式學習,完成教學后進行階段考核。③研究后期:最后4周課程復習階段,對所有學生開放 E-learning平臺,學生可以在線學習全部生理課程內容,避免因研究期不同學習模式運用對學生總課程成績產(chǎn)生影響。(3)學習效果評價。階段考核兩組同時進行,考核成績用于評價兩種模式的學習效果差異。為了避免主觀試題因評分者原因造成誤差,影響評價的客觀性,考核形式采用選擇題,從題庫中隨機抽取50題,共計100分??己顺煽冚斎?SPSS 17.0,采用t檢驗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比較兩組的考核成績有無顯著性差異。(4)問卷調查。課程學習結束后,利用E-learning平臺的調查工具設計了9個問題,包括兩方面內容:其一是調查學生上網(wǎng)途徑、使用頻率、花費時間、下載資源等 E-learning平臺的客觀使用狀況;其二是了解學生對該平臺用于生理學習的必要性、便利性、互動性、有效性和滿意度的主觀評價。學生以匿名方式參與調查。
1.兩組學習效果的比較。(1)研究期第一階段,實驗2組考核成績顯著高于實驗1組(P<0.01)(見表1)。(2)研究期第二階段,實驗1組考核成績顯著高于實驗2組(P<0.01)(見表 2)。
2.問卷調查結果。(1)E-learning平臺使用狀況。調查顯示,學生登錄E-learning平臺在線學習的場所主要是宿舍(85%)或家里(83%);頻率約為2-3次/周(49%)或1次/周(38%);大部分學生占用時間為1小時以內(85%),少數(shù)學生超過1小時(15%);學生下載教學資源依次為課件(88%)、課程大綱(32%)和視頻(22%)。(2)學生對 E-learning平臺用于生理學習的主觀評價(見表3)。
表1 第一階段考核成績比較
表2 第二階段考核成績比較
表3 E-learning平臺用于學習的滿意度(%)
1.基于 E-learning的混合式學習開展的必要性。E-learning是指通過因特網(wǎng)或其他數(shù)字化內容進行學習與教學的活動,它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溝通機制與豐富資源的學習環(huán)境,實現(xiàn)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1]。然而單一的E-learning并不完美,缺乏經(jīng)驗的學生將面臨無法確立學習目標,難以選擇恰當學習方式,沒有足夠能力獨自處理各種信息等困難;學習動機較低的學生,因缺乏有效的激勵手段及教學監(jiān)控,難以保證持續(xù)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分析能力,需要教師的深度參與,如積極引導、人格魅力影響、學習方法滲透來逐步實現(xiàn)。傳統(tǒng)面對面的課堂學習,在系統(tǒng)知識傳授、師生之間情感交流以及教學過程監(jiān)控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由此混合式學習應運而生?;旌鲜綄W習的重點是面對面學習和在線學習的混合,即把傳統(tǒng)學習和E-learning學習兩者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既發(fā)揮教師引導、啟發(fā)、監(jiān)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xiàn)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其核心思想是采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采用不同的媒體與信息傳遞方式促進學生的學習,從而使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2]。
2.混合式學習中教師的作用。羅曉崗[3]指出中國大學生在課外時間學習積極性不高,國內高校實行混合式學習,需要教師通過更多手段介入混合式學習中的在線學習階段來提升學生的能動性。因此混合式學習需要重新定位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學生需要做好時間管理、自我管理,選擇必要學習步調、反思和評價學習進展,學會在學習情景中交互。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時間框架、學習目標、匹配材料、學習方法、協(xié)調溝通、技術幫助等支持[4]。在混合式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的核心任務是加強學生在線學習的引導和監(jiān)控作用:(1)創(chuàng)建自學平臺。導入資源(課件、視頻、大綱、參考資料);建立題庫;設置互動討論區(qū)等。(2)協(xié)調學習過程。課堂教學中確定在線學習目標;提供時間框架(平臺上作業(yè)、練習、互動討論的開放與結束時間段);利用討論區(qū)的設置,搭建學生之間的協(xié)作學習平臺。(3)提供學習支持。解決學生在線學習的技術困難;提供學習策略指導;根據(jù)平臺對學習行為的記錄,適時反饋在線學習效果;針對在線提問,及時解惑答疑。
3.對研究設計及結果的思考。(1)研究對象分組。由于學生分班并非隨機形成,若將原始班級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實施兩種學習模式的對比研究,研究結果可靠性將由于兩組對象的不對等而受到影響。因此研究采用兩個實驗組的設計,分別交替實施常規(guī)課堂學習與混合式學習。結果顯示,無論實驗1組或實驗2組,采用混合式學習的學習效果均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課堂學習。(2)學生負荷。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課余在線學習,是否會導致學生負荷增加?采用問卷調查方式,了解學生混合式學習過程中的主觀體驗,結果表明在線學習沒有占用學生很多課余時間,也沒有增加額外負擔。72%學生認為該學習模式能有效提高學習效率,84%學生對在線學習表示滿意。(3)不足之處?;旌鲜綄W習應用仍然有一些不足存在:個別學生缺乏主動性,投入在線學習時間少;學生參與討論區(qū)互動的積極性不高,尚未達到預期效果。調查中有42%學生不認為E-learning能有效增加師生之間互動。這些不足可能與部分學生學習動機較低有關。今后將進一步深化混合式學習的探索,嘗試納入多元化評價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運用同步與異步交流相結合的方式,增強學生在線學習的互動性。
總之,生理教學中依托E-learning平臺初步實施混合式學習,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滿足個性學習需求,提升學習效果是切實可行的。而且教師適度引導和干預,對課堂學習與在線學習有機整合,促進混合式學習的順利進行很有必要。
[1]何克抗.E-learning的本質——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J].電化教育研究,2002,105(1):3-6.
[2]彭艷妮,劉清堂,李世強,等.混合式學習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4):57-60.
[3]羅曉崗.影響高?;旌鲜綄W習有效性的關鍵因素分析[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1):24-30.
[4]Rebeeca Launer,康文霞.混合式學習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五種假設[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1,109(1):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