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明明(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婦科,江蘇 南京 210029)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婦科疾病,患者的主要表現為痛經、不孕、月經異常[1]。目前臨床上單純進行保守性手術的療效不確切,復發(fā)率較高,不能夠得到完全治愈,因此,科學有效的針對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的患者進行內分泌輔助治療顯得尤為重要。研究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的患者進行孕三烯酮輔助治療,取得了臨床效果較好,復發(fā)率低,妊娠率高,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102例因子宮內膜異位癥不孕而行保守性手術后的患者,經病理檢查確診,疾病分期按子宮內膜異位癥分期(R-AFS 1985)Ⅰ~Ⅱ期,排除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對本研究治療藥物過敏等患者。所有患者術前機體內分泌平衡,近期未曾服用過任何激素類藥物。年齡22~40歲,平均(30.8±2.2)歲,病程1~3年,平均(1.5±1.1)年。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每組5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在子宮內膜異位癥保守性手術成功的前提下,對照組不應用孕三烯酮輔助治療,試驗組患者則應用孕三烯酮進行6個月的輔助治療,具體操作如下:手術結束后1周患者無異常反應開始服用孕三烯酮,2次/周,2.5 mg/次,用藥期間及治療結束后每個月進行復查。兩組患者均持續(xù)隨訪至術后1年,詳細記錄其每次B超檢查結果,癥狀和體征,以及患者的妊娠情況,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和妊娠率。
1.3 療效評價標準[2]: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妊娠率。顯效:患者性交痛和異常痛經消失,無盆腔包塊。有效:患者性交痛和異常痛經明顯減輕,無盆腔包塊。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
1.4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 15.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療效比較: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一定的比較,發(fā)現試驗組的總有效率為96.07%,對照組進的總有效率為70.5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妊娠率比較:對兩組患者進行1年隨訪,發(fā)現對照組妊娠率為11.76%(6例),試驗組妊娠率為43.13%(22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表2 兩組妊娠率比較[例(%)]
針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患者行保守性手術時往往由于內膜細胞清理不徹底造成患者治愈率較低,手術結束后往往有50%的患者復發(fā)。因此,科學有效的對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患者進行內分泌治療對尤為重要。孕三烯酮能夠有效的抑制垂體和卵巢功能,通過抑制促性腺激素的釋放來控制卵巢的分泌功能,有效降低血液中孕激素和雌激素的含量,使子宮內膜萎縮,繼而使得異位子宮內膜病灶發(fā)生壞死,吸收,從而控制手術殘存的內膜細胞,改善盆腔內環(huán)境。在本次試驗中,發(fā)現采用6個月的孕三烯酮治療的試驗組療效及妊娠率明顯優(yōu)于未采用孕三烯酮治療的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孕三烯酮對于子宮內膜異位癥效果明顯,防止復發(fā),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妊娠率。
綜上所述,對于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的孕三烯酮治療,臨床效果較為明顯,整個過程安全可靠,患者以及患者家屬較為滿意,同時和GnRH治療相比有醫(yī)療費用低,不良反應除監(jiān)測及停藥外,不需要反向添加,也極少有遠期影響等優(yōu)點,值得在臨床上進行廣泛應用。
[1] 劉立群,何善陽,游澤山,等.不同劑量米非司酮聯合當歸四逆湯在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治療中的應用[J].廣東醫(yī)學,2013,34(6):962.
[2] 吳蘭芬,楊玉秀.子宮內膜異位癥治療進展[J].吉林醫(yī)學,2012,33(3):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