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劍
首先,來看一個教學片段:
師:好!同學們,《云南的歌會》這堂課課文我們已經(jīng)學完了,現(xiàn)在,我們利用這堂課最后兩分鐘的時間,來做個總結(jié),看看大家都學到些什么。通過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了解到本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學到一些新鮮的詞語以外,你還學到些什么呢?
生1:我還知道了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和特點,以及在寫景上有所側(cè)重的描寫方法……
師:你能談?wù)勀愕目捶▎幔?/p>
生1:在描寫方法上各有不同,三個部分分別寫唱歌的人,唱歌的環(huán)境,唱歌的場面,歸納起來它們分別是山野對歌、山路漫歌和村寨傳歌。
師:對,總結(jié)的非常好,還有那位同學需要補充——
生2:通過這堂課的學習,我領(lǐng)略到云南歌會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感受到作家沈從文筆下美好自在的邊陲生活……
師:這兩點就是我們這堂課的學習目標,請大家記下。好!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如上,現(xiàn)在許多教師課堂小結(jié)的做法通常是基于“一課一得”或“一課多得”的教學理念,筆者認為如果將課堂中的“得”僅僅局限于某個或幾個知識點,未免有失偏頗,也給人畫蛇添足之感,難道一堂課就一定要模式化、程序化地總結(jié)歸納出所謂的“得”嗎?
這不由讓人想起斷臂的“愛神”維納斯雕像。1820年,在希臘米洛斯島上,維納斯的雕像得以昭見天日。后來由于戰(zhàn)爭中的爭奪,維納斯的雕像失去了雙臂,成了殘缺的“斷臂女神”。維納斯雕像雖然失去了雙臂,但這一缺陷并沒有影響它的韻味美,人們?nèi)匀粚@尊美的化身的雕塑頂禮膜拜,法國19世紀末著名的雕刻大師羅丹稱譽其為“奇跡中的奇跡”。如今,即便是最高明的雕塑家也不敢貿(mào)然給這尊無與倫比的雕像續(xù)上斷臂。因為,任何試圖給維納斯續(xù)上斷臂的行為絕不會是錦上添花,而只會是弄巧成拙。
再反觀我們的語文課,這個所謂的一課一“得”,通常就是上課伊始教師所展示的學習目標,一堂課的結(jié)尾反復強調(diào)的實際上是知識點落實的問題,是膚淺,是表層化的“得”,說到底是些認知方面的內(nèi)容,是一些已經(jīng)理性化了的知識結(jié)構(gòu)點,而不是知識能力化的問題,更不是從根本上解決新課標三維目標的問題。
對于中小學生的學習來說,學習目標固然重要,而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才更為重要,尤其是以形象生動、情感體驗為主要特點的語文課堂。因為,這一過程直接關(guān)系到興趣、感覺、習慣等非理性和非智力因素,而這些又直接影響到學生今后的生活志趣和人生追求。
一篇課文,除了知識點認知,如果進一步深層挖掘文本,更重要的還應該是那些語言、那些細節(jié)、那些優(yōu)美意境,以及對自然、對人生、對藝術(shù)的品味與贊賞所表現(xiàn)出的藝術(shù)魅力,這些才是鮮活的、具有審美意象的思想內(nèi)涵,也是文本的意蘊所在。
同樣,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這些目標絕非在某一堂課或每一堂課就能一蹴而就,如果僅僅更多地在課尾強調(diào)一課之所“得”,必然會蜻蜓點水,無關(guān)痛癢?!昂玫南壬皇墙虝?,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真正有效的學法指導正是教育者通過對被教育的課堂指導,從而使之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新課標的出臺,也讓人們更注重了語文課堂教學的人文性,課堂早已不再是單一的知識灌輸過程,它應當激發(fā)情感、張揚個性。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堂課應當是生動活潑、有滋有味的,它摒棄墨守成規(guī)、按部就班。試問,一堂課,學生除了能掌握些異化的知識點外,絕不會因教師的小結(jié)就能再多得到些什么?
一味追求學習目標的落實,必然會陷入“功利主義”的泥沼,“斷臂女神”維納斯,她的殘缺給人無盡的遐想,人們看到的維納斯總是美的,是因為殘缺的維納斯總給人無窮的想象和回味。教育是一門“慢”的藝術(shù),教育是要“化育”人,而不是“教化”人,這兩者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化育是悄無聲息的潛移默化,而教化則是耳提面命和諄諄告誡。請問,把一篇優(yōu)美生動的課文,最后簡化成兩三條生硬的知識點,并強迫學生生硬地去吞服,這不是教育!
教學無定法,妙在巧用中?!笆谌艘贼~,莫若授人以漁”,我想,一堂課如果在教師講授后,能夠使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像的翅膀,進而達到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的效果,在無窮的回味中結(jié)束的語文課才是學生的真正需要。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不妨讓學生之所“得”,潛移默化于慢慢地回味中。那么,一課一“得”,教師又何必多此一舉強加于課堂之末呢?
(作者單位: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zhèn)二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