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春
〔關鍵詞〕小學教師;心理干預技術;專家型教師
我是一名農村小學教師。2014年4月份,我被縣教科局領導選送外出學習元認知干預技術系統(tǒng)培訓課程。在短短不足五個月的時間里,同一門元認知干預技術培訓課程我重復學習了三遍。我深深地感受到,一名教師如果學會了這樣一項技術,真的是意義重大。
一、在生活中運用元認知干預技術
通過學習,我認識到人的心理有潛意識層面,即意識不到或意識到了調控不了的心理過程。條件性情緒反應潛意識里的核心與關鍵,而條件性情緒反應一旦形成,將不受自己的控制。我明白了生活中的一些事,比如一遇某事就沖動、發(fā)脾氣,過后又常常責怪自己控制不住情緒,更因此多次傷害身邊的人。我明白自己是做了情緒的奴隸。這種行為是自己在以前的環(huán)境中形成的一系列的條件性情緒反應。于是,我開始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并給自己做程序,改變自己。慢慢地我能夠在當下覺知自己的情緒,并很好地調節(jié)了。
看到了自己的潛意識問題,慢慢地也能看到別人的潛意識問題,能更好地包容別人,并策略性地和別人相處,避免了很多和他人的矛盾。這一切改變都源自我學習了元認知干預技術,看到了彼此之間的條件性情緒反應,隨時察覺并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我覺得生活變得透明了。
二、對教師職業(yè)的看法、做法發(fā)生了改變
學習了元認知干預技術,我在工作中的思維有了很大的轉變,明白了自己或其他教師的很多行為是受了條件性情緒反應的影響。多年的教學使很多教師形成了職業(yè)倦怠,教師的職業(yè)倦怠和學生的學習障礙一樣,是在長期的教學中形成的條件性情緒反應,這些消極情緒反應會驅動單向思維,形成消極思想的沉淀,消極思想會助長消極情緒……這種消極增強的循環(huán)是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去改變的。
如果教師能看到學生的哪些行為是受條件性情緒反應影響的,就不會再無端地指責學生,而會去關注學生的潛意識心理內容系統(tǒng),能夠看清心理內容結構系統(tǒng),從學生學習的情緒狀態(tài)、 知識結構、 思維、行為、 自我反思習慣等多個維度進行關注和分析,更有利于指導學生的成長。
學習了分類知識與情緒在大腦中的表征原理,懂得了知識表征包括知識的同化表征、情緒表征、題型中心圖式表征、表征導致頓悟潛意識過程,就比過去更容易解開教學中的難題,并把教學中一些好的經驗上位化。知識表征智力觀,讓我重新認識了學生之間的學科智力產生差距的根本原因,不是智力差別而是知識質量差別、知識表征差別、知識與情緒表征差別。重拾對班級學困生的信心,并找到解決學困生學習困難的方法。
三、解決學生學習偏科問題
我班學生李某,女,各科學習成績都好,英語和語文是班級前5名,但是數學成績名次長期排在中下,極度討厭數學、學習分心,對數學失去信心,認為自己是不善于學數學的智力類型。
鑒于該生是一名能夠自主學習、思想上進的學生,因此,診斷她的數學學習障礙屬于潛意識心理現象。于是我決定用元認知干預技術解決她的數學學習障礙問題。著重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對該生的認知進行了解和調整
1. 給她講解了數學學習障礙形成的消極條件性情緒反應原理。告訴她:她每次考試成績不理想時產生的認知性消極情緒會加劇這種條件性情緒反應;這種焦慮情緒會導致學習數學時生理智力下降,導致做數學練習題時不容易產生長時性知識記憶,數學知識記憶形成受損后會進一步妨礙考試、做題時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思維。最后各種因素構成一個復雜系統(tǒng)彼此推動,導致惡性循環(huán)。
2.解數學題方法的指導。
3.對試卷中答錯的內容重新進行講解,輸入正確做題的思維程序;以暗示訓練使正確思維程序被牢固記住并且運用于做題。
4.一旦收到效果,要積極地評價自己的進步,并為之欣喜。
(二)臨床技術干預操作及其設計要點
1.給學生做放松訓練,讓她在放松狀態(tài)下想象自己學習英語時自信和快樂的情緒,然后想象自己以同樣快樂的情緒在積極地學習數學。
2.在放松過程中,想象正確的做數學題的關鍵程序步驟。
3.在放松狀態(tài)下,輸入考試答題時應用解題思維策略的過程。
4.在暗示訓練過程中,輸入設計好的應付影響情緒的突發(fā)事件的處理技巧、態(tài)度和行為。
(三)防止復發(fā)的元認知智慧技能指導
1.通過當前學習數學的積極心理狀態(tài)的形成過程,明白其原理,避免以后再次形成數學學習障礙。
2.咨詢過程中,督促其記筆記和鼓勵其課后復習。
3.與數學老師建立良好感情關系,經常保持聯系。
(四)效果呈現
整體心理輔導分兩期進行,心理咨詢和技術干預共7次,其中臨床放松暗示訓練3次。認知調整和元認知智慧培養(yǎng)伴隨著每一次咨詢談話。
第一期技術干預后,學生反饋信息:數學考試成績上升了,從74分上升到93分,對數學不再那么討厭了,學數學也不那么厭煩了。
第二期技術干預后,數學成績達到了98分,不但不覺得上數學課很枯燥了,而且覺得很有意思,有了較明顯的學習興趣。
四、治好厭食癥患者
元認知干預技術告訴我們:所有的心理變化同時也是生理變化。有些既是生理變化同時又是心理變化的癥狀從潛意識心理結構層面能高效解決。
馬某,女,小學六年級學生,馬上就要升入初中一年級,六年級畢業(yè)考試成績名列全鄉(xiāng)第一名。由于強迫性厭食導致身體多項指標不正常,三個月的時間,體重由55公斤下降到35公斤。父母帶她到北京某??漆t(yī)院治療,花了很多錢無效果,最后回到縣城一診所輸營養(yǎng)液維生。
在認知方面,她偏執(zhí)地認為自己越瘦越好,這樣別人就不會說自己胖了。不吃飯,吃一點東西都要上網查,稍有營養(yǎng)的都不吃;在行為方面,她基本上不吃飯,再好的食物也不吃,不聽家人和老師的勸說,別人說得多,就越反感而且發(fā)火,每天稱體重;在情緒方面,她覺得父母和身邊的人都不理解自己,心里非常矛盾、痛苦和敏感。那么,這些癥狀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厭食心理障礙的后天形成過程
馬某以前是一個快樂并且積極向上、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體重55公斤,稍胖,可是自己根本不在意。有一段時間馬某兩個很瘦的好朋友整天說馬某太胖了,馬某媽媽和家里人也說她有點胖,不好買衣服。在此期間馬某初次來月經,媽媽不知道,馬某又不懂是怎么回事,高度焦慮了整整3天。事情過后,她認為只要自己瘦了就不會再發(fā)生這種事。于是馬某開始在意自己的胖,開始和別人比較,開始在這個問題上自卑,并開始減肥,每天少吃飯。一段時間后,馬某瘦了,她很高興,繼續(xù)少吃飯,同時又害怕不吃飯影響考試成績,等到考試結束以后,開始吃得越來越少,并且討厭吃飯,直到最后接近絕食狀態(tài)。父母越是逼著她吃,她越是痛苦,于是開始逃避吃飯,且不說話。
(二)厭食形成的條件性情緒反應機制
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指的是一種在條件反射形成的過程中,本人未曾意識到的或本人的意識不容易控制的情緒反射。其中的“條件性”一詞說的是通過后天條件作用建立起來的反射。依據此原理分析得知,馬某建立了這樣幾個條件性情緒反應。第一,當朋友、父母評價她胖時,她開始在意、自卑、情緒低落。她認為自己的胖都是由于吃飯造成的,在消極情緒與吃飯之間建立了條件性情緒反應,一吃飯、一提起吃飯都會立即涌現焦慮、痛苦情緒。第二,她在被自己初來月經嚇得焦慮萬分的時候,在不懂月經生理衛(wèi)生知識情況下產生了一個不合理的想法,促成了初來月經高焦慮情緒與吃飯之間建立起S-E-R反應系統(tǒng):一想到吃飯(S)就產生極高焦慮情緒(E),從而拒絕進食(R)。后來的其他問題都是圍繞這套高自動運行的S-E-R系統(tǒng)形成和展開的。由于這一條件性情緒行為反應的優(yōu)勢興奮性高,自我難以調控,總是自動實現,因此稱其為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機制。
(三)臨床心理干預過程
1.第一次認知輔導
通過講解學科學習心理學的知識,引起馬某的興趣,漸漸進入主題——關于健康、飲食、幸福關系的話題,使她認識到自己的過激節(jié)食行為是錯誤的。又通過一些例子,給她講了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的產生過程,講它的不可控和自動運行,導致了她后來一遇到吃飯情境就條件性地產生消極情緒,循環(huán)放大,直到妨礙身心健康的原理。她的認識轉變過來了,并保證要好好地吃飯。
2.臨床放松暗示訓練
馬某第二次接受心理輔導時,媽媽說,孩子的心情好一些了,可還是不吃飯。馬某說她也想吃飯,可是就是吃不下。于是我重點給她講解條件性情緒對她吃飯的影響,這是一種自動運行的程序,是不受她控制的。通過講解巴甫洛夫的小狗實驗說明條件性情緒是可以改變的,但需要一種新的程序來替換。
然后我給她做放松訓練。讓她想象在學校和同學們在一起時的快樂狀態(tài),然后媽媽來學校看她,帶她到飯店吃飯。讓她在放松過程中感受飯菜的美味可口和用餐的快樂,并點了她喜歡吃的菜。
放松結束后,媽媽帶她到飯店去吃那幾道菜。
3.第二次放松訓練
第二天輔導時媽媽帶她一起來。媽媽說孩子昨天中午吃得特別多,像完全變了一個人。再看馬某的精神面貌也大不一樣了,她說她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了。很明顯,馬某吃飯時的條件性情緒基本上去掉了。為了鞏固效果,我和馬某一起制定了這次放松訓練的方案。
在調動積極情緒的基礎上,為她輸入的程序是:八月十五,她回到家里,和家人一起吃團圓飯,想象那時大家快樂團聚的情景和飯菜的美味,感受當時食欲大增、品味美食的滿足感。
4.第三次放松訓練
第三次放松訓練,她和媽媽一起到來。馬某戴上了發(fā)卡,換了身漂亮的衣服,狀態(tài)很好?,F在她每頓都吃得很好。我開始幫助馬某對自己的問題進行梳理,包括她如何看自己的吃飯問題,培養(yǎng)她冷靜看待自己的問題,區(qū)別對待減肥、吃飯、學習等問題的能力。
放松過程中,讓她想象自己置身于詩情畫意的風景中,一步步向上走,就像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經過努力,她登上山頂,體會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別人也向她投來稱贊的目光。然后輸入的程序是:馬某在學校和同學們一起做飯、聚會的場景,大家一起做、一起吃,享受著美味,收獲著快樂。加深馬某對辯證思維和積極心態(tài)的理解,學會如果生活中再遇到這類問題,如何自我調節(jié)和正確解決。
(四)進行防止復發(fā)的指導
教會她一旦出現復發(fā)癥狀不要緊張,要立刻自我觀察癥狀的發(fā)生、發(fā)展、減弱和逐漸消失,然后再調適情緒并想象自己想做的行為的程序,不要有“失敗了”“沒治好”等消極自我暗示。
五、突破井蛙思維,在科學技術層面改革教育
當我們掌握了全新的技術以后,當我們進入了全新的科學技術視野以后,我們會發(fā)現我們的許許多多的教育難題其實可以通過現代心理科學技術解決,但是需要我們真正學好技術,需要我們突破自己的井蛙思維。
(作者單位: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外虎溝小學,張家口,075699)
編輯 / 黃才玲 終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