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凌云
摘 要: 在閱讀課堂教學中,學生需要感悟或創(chuàng)新感悟教學文本。語文老師思考其教學策略,應對生態(tài)發(fā)展的課堂,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之必需。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人們在一定程度上冷靜地思考課堂教學的本真。文章就本真課堂構建中的閱讀教學策略展開論述。
關鍵詞: 本真課堂 閱讀教學 教學策略
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我們所接觸的可以說是形形色色的學生,他們具有無數(shù)的潛能和發(fā)展的可能。但似乎為我們所忽略,我們在過多地視鮮活生命個體而不顧,把他們當做一個個積累知識的容器在灌輸。小學生的學習可以說是毫無生氣的,失去了課堂教學的諸多本真,筆者認為閱讀教學不能再失去本真,當還小學生閱讀的應有權利。
一、閱讀教學需要學生具備探求的基本功
平時教學往往是學生還沒具備創(chuàng)新閱讀甚至是閱讀文本的基本功時,就引導學生探究。結果探究過程中不少學生囫圇吞棗,甚至束手無策。譬如小學閱讀,閱讀閱讀首先要讓學生讀,讀應當是感悟的基本功,如果學生能夠比較理想地讀,那么感悟就不是問題。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先生可以說是引領學生形成朗讀基本功的高手,也是耐心熱心提高學生朗讀水準的行家。小學生閱讀教學的本真首先必須師從永正先生,讓學生讀,讀實、讀好。在閱讀教學中,筆者對小學生的讀,可以說是從來不放過的。首先不放過淺表意義上的讀順讀正確,無論是讓學生讀詩歌,還是讓學生讀寫人、寫事、寫景之類的記敘文,都讓學生讀通每一句話。尤其注意關注那些存有朗讀問題的學生,通過同伴之間的一對一良好關系的建立,拉動全體學生閱讀的內需,形成強大的不讀好不罷休的攻勢,從而獲取良好效果。這是在引領學生“磨刀”,因為這“磨刀”式的讀是不會影響學生感悟的“砍柴之功”的。尤其是一些蘊含一定道理的文本,更是讓學生獲得一定感悟的基本功。譬如教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示兒》時,應當說這兩首詩明白如話,但如果不讓學生有充分時間的讀,那么詩歌所洋溢的詩人飽滿深厚的愛國之情,小學生還是不能深刻地感悟出來的。當筆者讓學生進行了充分而有意義的讀之后,其感悟甚至創(chuàng)新性的感悟就水到渠成了。
二、閱讀教學需要學生具備探求的基本權
新教育積極倡導者朱永新先生對理想的智育的諸多獨到的見解:“理想的智育,應該超越知識,走向智慧,激發(fā)創(chuàng)造,健全人格,為學生將來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堅實的知識能力基礎?!毕壬P下理想的智育,上升到一定高度就是要我們還予學生基本權的問題,小學生的閱讀感悟,就是要讓學生在超越知識的基礎上走向智慧,教師所要做的不是僵化學生的思維,而是要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讓學生創(chuàng)造,想方設法引領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是學生的基本權利,也是我們必須履行的義務和職責。如果對閱讀教學的感悟越俎代庖,就是在無形中剝奪學生探究的基本權,嚴重地說就是對學生犯下不可饒恕的罪過。所以,在平時閱讀教學中,理應由學生解決的問題就讓學生自己解決,學生還不能完全自己解決的問題,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定條件,讓學生能夠在條件反射的基礎上探究解決。對教材文本內容的感悟教師總是充當引領人和配合者,絕不以決策者自居。譬如教學《青海高原一株柳》,全文語言生動、凝練,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高原之柳的敬畏之情。讓不讓學生感悟?回答是肯定的。學生能否感悟?回答也是肯定的。如何讓學生感悟呢?以“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這根貫穿全文的主線引導學生潛心閱讀。學生在探究中,由于有了探究的主動權,因此探究起來所抓的重點也不完全相同,但從學生的交流中看到學生的潛能是無窮的,學生探究所生成的智慧其力量也是巨大的。有學生帶著具體問題朗讀感悟,這“柳樹”究竟“神奇”在哪兒?“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從哪兒可以看出來?有學生抓住文本中的特寫鏡頭描寫,結合欣賞樹干、樹冠圖,陷入沉思,這樹是向高原展示生命光彩的典型,學生便從特寫鏡頭里體悟出作者由衷的敬佩之情,當然小小的心靈也生發(fā)出由衷的贊美。
三、閱讀教學需要學生具有探究的成功性
任何一個人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懷有成功欲望是人所皆知的。而凡人為事屢遭失敗則很少有毅力堅持到底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因探究的不成功而喪失信心且自暴自棄的現(xiàn)象還是屢見不鮮的。從激發(fā)小學生探究興趣的角度講,多讓學生獲取成功是實現(xiàn)小學生本真課堂閱讀的關鍵。筆者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為了學生探究的成功,首先做到正確面對所教學生之個性,力求做到讓每一個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都沒有失敗。我們要給學生以一定意義上的寬容,尤其對學生的閱讀,凡是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凡是學生自主探求發(fā)現(xiàn)的,筆者都給學生以“成功”的肯定,就像有學生回答冰雪融化了是春天一樣。譬如教學《最后的姿勢》時,一位學生對譚秋千老師的行為說起了“不是”,為了一個學生的生命,犧牲了自己,那全班同學就失去了一個好老師。這學生的想法,是該肯定還是否定?對教師而言則是兩難行的問題。筆者采取的策略是,讓學生思考譚老師在地震發(fā)生的一剎那,不考慮自己能夠救助的孩子是不現(xiàn)實的,也是先生人格道德底線所不允許的。在和學生的一起循循善誘下,學生的思維得以轉變,便也敬仰譚老師。讓學生獲取探究的成功,筆者所能夠做到的是給予學生較多的成功機會,尤其注意在學生進行前置性學習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對于閱讀教學的前置性學習,如果能夠比較科學地把握住學生的個性差異,因人而異地提出不同的探究需求,讓學生快樂地進行探究,那么每位學生就都可以體驗到學習的成功。
參考文獻:
[1]肖川.教育的使命與責任.岳麓書社,2007.
[2]王旭東.師生關系的理論和實踐.廣西教育出版社,2006.06.
[3]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