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雅+任霏
[摘 要]英語從一個小語種發(fā)展為全球主導語言的過程值得我們深思。面對英語全球化的趨勢,“語言帝國主義”(Phillipson,1992)說法的提出引發(fā)越來越多的國內(nèi)外學者關注語言對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影響。面對21世紀新一輪全球化的文化擴張,了解英語全球化的語言帝國主義特性,以理性的認知參與全球化事務,以自覺的意識保存民族語言與文化,符合全人類文化多元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也符合中國文化“和而不同”的傳統(tǒng)思想內(nèi)涵。
[關鍵詞]英語;全球化;語言;帝國主義
一、英語整體傳播現(xiàn)狀
Crystal(1997)認為英語成為全球主導語言源于歷史地理和社會文化兩方面的原因。從16世紀開始的航海探險到殖民時期的擴張,英語在亞非等殖民地廣泛傳播,19世紀初英國率先完成工業(yè)革命,工業(yè)和貿(mào)易的領先地位為英語全球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世紀40年代美國強大的軍事和經(jīng)濟實力又促進了英語全球化的趨勢,推動英語進一步成為國際語言。(Crystal,2003;Phillipson,1992)21世紀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英文進化成全球語言(“Globish”)。目前全世界使用英語的人達到40億左右,幾乎占全球人口的2/3。美國語言學家BrajKackru(1983)根據(jù)英語在當今世界的傳播及習得方式和使用差異將涉及英語的國家和地區(qū)歸為三個同心圓,最內(nèi)層為核心國家,即把英語作為母語的英語國家,它包括美國、英國、愛爾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人口為4億;中間圓為英語在非母語背景下進行早期發(fā)展和傳播的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即英語為這些國家和地區(qū)主要語言的組成部分,是習慣語言或第二語言,譬如新加坡、印度、馬拉維等國家,人口為13億左右;最外層圓即延伸國家包括中國、法國、俄羅斯、日本、希臘和波蘭等,人口在18~20億。不難看出,英語作為國際語言的重要地位。
語言是溝通交流的媒介。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國家之間、區(qū)域之間經(jīng)濟合作進一步加強,由此帶來了政治、文化溝通的頻繁。英語作為交際工具,它的普及為人們的交流提供了方便。正如語言學家H.D.Widdowson所說,英語為世界上不同群體之間的交流提供了橋梁。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化越來越遠,許多學者開始擔憂英語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本民族的文化特性,質(zhì)疑英語在促進世界交流和人們交往中不僅僅是作為溝通的中介角色,就此疑問,他們提出了如下觀點。
二、反英語全球化的觀點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人們長期創(chuàng)造形成的產(chǎn)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薩義德從全球語境的視角出發(fā)認為文化成為了一個舞臺,各種政治的、意識形態(tài)的力量都在這個舞臺上較量。(1)語言是文化的一個符號系統(tǒng),是表達文化的一種工具,是意識形態(tài)的載體。因為語言與文化的這層關系,學者們開始注意到英語普及背后的文化利益。那么,對英語傳播的批判主要存在以下幾種觀點:
(一)“語言帝國主義”。這是丹麥學者RobertPhillipson在1992年的同名書中首先提出來的。英語語言帝國主義是“與其它語言相比,英語在結構上更高級,從而形成支配殖民地的狀況?!保?992:42)他進一步指出英語使用范圍的擴大與英語國家的“外援”有關,通過各種形式“支持”第三世界的英語教學。拿韓國舉例,自1995年韓國加入關稅貿(mào)易總協(xié)定(GATT),韓國對外開放為自由貿(mào)易區(qū),不僅經(jīng)濟開放,連同開放的還有其教育市場,外國資本注入,開辦英文學校和出現(xiàn)各式各樣的英語教材,使得韓國的經(jīng)濟和語言都處于附屬地位。最典型的例子是新加坡。有觀點將新加坡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歸功于英語的普及。但是,新加坡的“現(xiàn)代化”是英語帝國主義通過政治和經(jīng)濟的滲透發(fā)展起來的,語言是作為調(diào)解起作用而不是因果的關系。(Phillipson,2000:316)真正引起人們擔憂的是占新加坡人口70%以上的華人,他們的年輕一代接受英語教育,不會閱讀、不會書寫傳統(tǒng)文化。于是,對英語的詬病從語言霸權上升到文化霸權。
(二)、新新殖民主義的工具。有語言學家將英語比作特洛伊木馬,有人把英語的全球化視作雙刃劍,一方面共同的語言便于全世界各國人民的交流和溝通,另一方面英語的使用對各國的母語構成了嚴重的威脅,進而威脅到民族文化。從歷史發(fā)展來看,各族人民由于地區(qū)氣候的差異有了不同的特性,因此產(chǎn)生出不同的語言,可以說,有多少民族就有多少語言。語言具體而微地保存了民族的特性。(2)正是從對民族文化沖擊的角度出發(fā),有學者將英語稱作是新新殖民主義的工具。新新殖民主義指盡管中心國家不再實際占領周邊國家,但其影響通過國際交流、傳媒或技術等途徑而存在的狀況。(Caitung,1980:131)英語國家即通過傳播英語達到繼續(xù)控制非英語國家的目的。澳洲學者潘尼庫克(AlistairPennycook)就認為英語是“制造殖民意識形態(tài)的場所”。
(三)、違背全球文化多元發(fā)展的規(guī)律。語言全球化的最直接結果是全球文化趨同,模糊了民族文化,使很多本土語言和文化受到了嚴峻挑戰(zhàn)。有語言學家擔心到本世紀末,全球75%以上的地方語言將會被英語取代。從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來看,多樣性的存在是事物存在的必要條件和發(fā)展的動力。文化同樣如此。沒有文化之間的差異,少了彼此的較量和交流,文化會停滯,人類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動力。英語取代本民族語言,意味著具有獨特內(nèi)涵的民族文化也隨著語言一起消失或改變了。由此認為英語全球化不符合文化多元發(fā)展的規(guī)律。
三、英語傳播對文化同化影響
針對以上的批評觀點,有些學者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比如中國人學習英語,是教學要求又是自覺自學,也未見漢語或是中華文化有消退的意思。他們認為,英語不僅不會影響漢語的未來,反而會促進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而目前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不夠的原因之一就是使用英語—這種全球化語言與世界交流的能力—不夠理想。另一著名事例是印度。印度有幾百年的殖民歷史,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據(jù)統(tǒng)計,在印度10億人口中,粗通英語的人多達2億。而精英階層可以自如地用英語寫作、著書。印度軟件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英語。不過,印度并未被西方化。印度人堅持著自己的宗教信仰、民族服飾、文化傳統(tǒng),他們的民族特性沒有被改變。這種觀點,概括地說是將語言當做表達的工具,認為語言不會對民族文化構成實質(zhì)性地威脅。還有一種現(xiàn)象值得我們注意,即出于某種利益而普及英語。1998年,德國的幾家大公司(西門子、德意志電信、德國化學、德意志商業(yè)銀行)聯(lián)合宣布:他們今后將把英語作為公司的通用語言。原因是:(1)與德語相比,英語更容易把復雜意思表述明白;(2)公司的全球性,公司總體分為3種文化:英語、法語、德語,其中英語占絕對優(yōu)勢,所以選用英語有利于溝通;(3)采用英語是為了迎接21世紀的市場全球化的挑戰(zhàn),是社會文化進步的表現(xiàn)。同樣的意思,如果用德語來解釋,就得比用英語解釋多說30%的單詞。再者,現(xiàn)代英語中如“簡化管理”、“持續(xù)提高”等無法找到對應的德語。所以,出于經(jīng)濟全球化的需要,普及英語很必要。然而,語言選擇往往忽視權利和團結的戰(zhàn)略。(Patrick,2001:304)德國公司的選擇忽視了德國民族文化是顯而易見的。
總結上述現(xiàn)象可以看出他們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語言因素在文化全球化中的功能。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種方式在“融合”和“互異”的同時作用下,在全球范圍內(nèi)的流動。語言不是單向的傳播,兩種不同語言放在一起,彼此肯定會有交融與改變。在英國,盎格魯-撒克遜征服者的語言取代了拉丁語,英語在發(fā)展過程中使愛爾蘭的凱爾特語(Celtic)消失?,F(xiàn)在,英語仍在對英語國家的少數(shù)民族語言和移民社區(qū)語言以及其他國外語言進行著滲透和兼并。良性的文化互動是同時起作用的,而英語往往會取代其他民族語言。要發(fā)生語言的取代,新來者通常人數(shù)要多,但首先是在力量上要占優(yōu)勢。現(xiàn)代軍火的發(fā)明和占領軍的出現(xiàn),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推動了語言的替代。(3)可見,這本身就是文化侵略、是文明間的沖突。那文化侵略、文明沖突的驅(qū)動力又來自哪里?這才是我們最必須引起注意的。
四、理性看待文化沖突
文明沖突并不像一些西方學者所宣傳的那樣,純粹是不同文化之間或種族之間的斗爭。文明沖突有深刻的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的原因。(4)
英語在1600年還是一個小語種,經(jīng)過不到400年的時間發(fā)展成為全球主導語言,與英國在17、18、19世紀在殖民地、貿(mào)易的勝利不無關系,更與二戰(zhàn)后美國的強大實力緊密先關。(Troike1977:2)英美兩國的國際地位對英語的普及不言而喻。英國文化委員會1940-1941年度報告中將普及英語看作是“與外國人建立永久文化關系的可靠途經(jīng)。”(Phillipson,1992)
Phillipso認為,英語的重要不僅是在文化上,它還連接著非洲、亞洲等地的政治、經(jīng)貿(mào)、科技、道德、娛樂和旅游。英語和其他語言的關系是不平等的。(Phillipson,2000:30)依此發(fā)現(xiàn)英語普及事實上是其政治、軍事和經(jīng)貿(mào)全球戰(zhàn)略的一部分,而英語的普及化程度更成為衡量第三世界國家科技、現(xiàn)代化的標志。歸根結底,文化沖突的實質(zhì)是西方世界繼續(xù)“殖民”支配他國。
了解到這一點,結合上面的正反兩方觀點,在如何看待英語傳播、文化全球化和文化沖突、各國利益之間的關系上,我認為,我們既不能犯文化保守主義,也不能不時刻警惕文化帝國主義的用心。
首先,正確認識語言與文化關系的觀念。語言的不平等來源于語言的思想性。雖然至今對語言是否承載思想性眾說紛紜。但是,語言是歷史的見證,從語言中可以找到思想變化的軌跡,是不容分辯的事實。人們往往關注語言的實用功能而忽略語言承載的文化思想。所以,我們應該重視語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不可忽視語言的思想性在文化全球化的表現(xiàn)。既普及英語,又重視語言思想性、重視本民族文化。語言的消失不但會使人們失去交流溝通的工具,而且會導致用該語言記錄而尚未被翻譯的各類材料失去被認識的機會,致使后人無法了解、學習本民族的文化知識。中國的滿語即是例子。清政府統(tǒng)治中國所留下的五百余萬件冊涉及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外交、宗教、天文、地理和民俗等的大量資料,由于滿語幾乎消失和滿語人才的匱乏,這些記載終無法被知曉。面對英語全球化的趨勢,我們無法避免語言之間、文明之間的沖突,但是,可以在學習它的同時,不忘學習民族語言、有意識地保存民族語言?,F(xiàn)在,越來越多的非英語國家已注意到保護本民族語言與文化的重要。既順應全球化下英語教學符合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同時,將跨文化教育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結合,比如韓國加大儒家思想的宣傳教育、新加坡在中小學課程中設置傳統(tǒng)文化科目,都是應對英語全球化的有效對策。
其次,堅持文化多元發(fā)展,反對單一。全球文化與民族文化是矛盾的兩個方面,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在全球化時代,不同文化在交流與碰撞中吸收有利于自身發(fā)展的優(yōu)秀部分,全球文化是在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民族文化又在全球文化中不斷改善,彼此是雙向的。特別應該明確的是,一種語言在幾代人的時間里就能取代另一種語言。(5)面對英語的普及,我們既反對有些人對英語的全面否定,認為凡事講英語、寫英文是對帝國主義文化的投降的文化保守主義觀點,也不贊成把英語的作用放大,主張只有學好英語才能推廣中華文化的說法。語言、文化的多元化與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是世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保障,如果沒有了多樣性,豐富的人類文化會消失,豐富的人類文明會停滯。
總之,文化的全球化實質(zhì)是經(jīng)濟的全球化。只有提高自身經(jīng)濟、政治實力,才會有話語權。考慮到英語傳播與文明沖突之間的細微聯(lián)系,我們在把英語當做交際工具的同時,要充分認識到英語的帝國主義特性,學習英語的同時,不忘本民族語言與文化的延續(xù)。
注釋:
(1)《文化與帝國主義》,薩義德,三聯(lián)書店,2003年版,第4頁
(2)《新科學》,維科
(3)《人類的遷徙—我們是來自非洲嗎》,L.L.卡瓦利-斯福扎、F.卡瓦利-斯福扎,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57頁
(4)《世界文明史》,李世安、孟廣林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40頁
(5)《人類的遷徙—我們是來自非洲嗎》,L.L.卡瓦利-斯福扎、F.卡瓦利-斯福扎,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58頁
(6)《Linguistic Imperialism》,Robert Phillipson,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Linguistic Imperialism》,Robert Phillips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