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最近,根據(jù)旅美華人作家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改編,張藝謀執(zhí)導的電影《歸來》以其細膩、精致、平淡、含蓄的創(chuàng)作風格,又一次引起影壇內(nèi)外的矚目。這部影片延續(xù)了導演《山楂樹之戀》文革時期愛情的主題,講述了在文化大革命那個非常時期的政治文化氣候中,被“誤判”的知識分子陸焉識與妻女被迫分離二十年后重新歸來,卻發(fā)現(xiàn)一直心心念念牽掛自己的妻子馮婉瑜因失憶不認得現(xiàn)在的自己,做出種種努力都沒能讓妻子重新認得自己之后與妻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一同等待那個永遠不可能歸來的自己的故事。陸、馮二人忠貞不渝的愛情譜寫出一曲人性和愛的贊歌。
嚴歌苓的原著《陸犯焉識》的封面印有:“當政治與人生相遇,孰是孰非”[1]的字樣,造成陸、馮二人愛情悲劇的重要原因已經(jīng)昭然若揭。當然,《歸來》是在原著的基礎上改編拍攝的,影片的背景開始于文革,敘述的篇幅并不多,編導也沒有刻意要評價歷史,只是在平靜的講述一個大時代背景下的愛情悲劇故事。但是出現(xiàn)在片中全場整齊揮舞紅寶書、舞動的步槍和“堅定的眼神”的鏡頭,使我們不難聯(lián)想到人性的扭曲。丹丹熱切的渴望出演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角色吳清華,因父親逃獄受到工作組警告怕影響自己前程的丹丹不認自己的父親并告發(fā)給工作組,使得逃獄出來不顧生命安危也要跟妻子見上一面的父親重新被抓,因此導致馮婉瑜為救丈夫被方師傅欺凌和后來的失憶,最終造成陸、馮二人愛情悲劇。文化大革命那個狂熱的、群魔亂舞的年代特有的環(huán)境氛圍不言而喻。悲劇的直接根源就是那個特殊的時代,美好的愛情誕生于錯誤的年代,被生生的扭曲成了不該有的模樣。影片正是以陸、馮二人慘痛的愛情悲劇為主線,以小見大地折射出那個特殊年代給人生造成的難以消弭的烙印。我們可以從每一個人的身上看到那個時代遺留下來的傷疤——陸、馮二人煎熬二十年難見一面;馮婉瑜隨著那聲聲嘶力竭的“焉識快跑!”以及后來為救丈夫受到方師傅的欺凌而失憶;丹丹跳舞夢破滅成了紡織工人;陸焉識同學素珍的丈夫大衛(wèi)的自殺且陸焉識在得知大衛(wèi)自殺后只是出奇冷淡的“哦”了一聲,是司空見慣了?還是被整怕了不敢有所反應?抑或是二者都有?我們不得而知;就連欺凌馮婉瑜的方師傅及其家人也是受害者,文革使方師傅成了妖魔,當陸焉識拿著飯勺去找方師傅尋仇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所面對的也是一個和自己一樣殘破不全的家庭,方師傅的妻子也在等待著他的歸來。加害者與被害者彼此注目,折射的正是一個時代的荒唐,文化大革命成為那個時代不可磨滅的創(chuàng)傷。
飽經(jīng)坎坷的陸焉識苦苦煎熬了二十年后獲得平反,興沖沖地拎著行李回家團聚,然而這時的馮婉瑜失憶了。這意外的變故使陸焉識尷尬的變成了家庭中的局外人。于是陸焉識嘗試種種辦法,試圖喚醒妻子的記憶,馮婉瑜的心卻一直為其心目中的焉識停留著。故人歸來,焉能識得?這個名字本身就是一個符號,這似乎成為一種宿命。如果說馮婉瑜在遭受了種種磨難后固執(zhí)的選擇了向回眺望,那么陸焉識則表現(xiàn)出了作為知識分子的丈夫的擔當。如何重新走進自己的家門?如何照顧生病的妻子?怎樣實現(xiàn)對一對正常夫妻來說最簡單不過的廝守?都成了陸焉識必須要直面和解決的問題?,F(xiàn)實和內(nèi)心的深情迫使他做出了最荒誕而又最合理的選擇。他想盡辦法,變換身份:修琴的、念信的……他歸來后的全部心思都致力于喚醒妻子這項可能永遠都不會有效果的事業(yè)上。許多年過去了,而陸焉識似乎也習慣了這樣的周而復始。最終,作為馮婉瑜歸來的丈夫卻成為名符其實的陌生人。而馮婉瑜每個月的五號到火車站接丈夫則成了她后半生的功課。影片不厭其煩的一遍一遍的重復,簡直成為一種儀式。馮婉瑜一直在等永遠也等不到的人,哪怕愛人就在身邊。相識不能相逢,相逢不能相識,夫妻二人成了泰戈爾筆下最遙遠的距離。他們二人都在像等待戈多一樣等待著對方。影片最后,多年以后馮婉瑜的儀式照常進行,只不過這次有愛人相伴,陸焉識陪著馮婉瑜舉著“陸焉識”的牌子等待自己。雪中屹立的他們,仿佛就是愛情的雕塑,奏響的是時代無聲的悲歌。
這部作品,李安稱之為“一部很好的存在主義電影”。[2]主人公西西弗斯般的命運正是存在主義的有力注腳。夫妻二人生命中永無休止的苦難成為西西弗斯的石頭循環(huán)往復。加繆把西西弗斯救贖而不得的命運隱喻為人類生活不可超越的困境,可是真正克服苦難的方式不是西西弗斯推動石頭往復過程中的自我滿足,而是選擇石頭對待苦難的方式,回到起點,苦難成為一個輪回。而此時,陸焉識救贖的唯一方式也是如石頭一樣回到起點,重新面對生活。
《歸來》并非僅僅講一個愛情故事,也并非要凸顯時代對于個體的傷害,而是透過一個特殊的時代來折射人性,表達一個關于人性和愛情的隱喻。影片的動人之處正在于這個一家三口之家里的愛情、親情,把人世間的偉大人性刻畫得淋漓盡致。
陸焉識是一個英雄。二十年的迫害并沒有把他打垮,對于一切的不幸,他沉默卻堅持。他的偉大在于被浩劫摧殘過的單薄身體的內(nèi)心依然保留了深藏不露的情懷和愛情。為了見愛人一面,他跋山涉水逃到家門口卻無懼紅衛(wèi)兵兇猛的圍堵。明明知道自己的被抓是女兒丹丹的告密,卻從沒有一絲一毫的責怪和怨言,面對女兒的自責,他寬容的說:“我知道,怎么能怪你呢,要怪也怪我”。平反歸來,面對著失憶的妻子,他“無處話凄涼”,雖然本該被安慰和愈合的是他自己。沒有控訴,沒有憤怒。他一心致力于做的只有一件事:盡一切辦法喚醒妻子不離不棄直至多年以后最終甘于成為妻子身邊的陌生人陪著她去接已經(jīng)歸來的自己。他的堅韌、百折不彎、寬容、對于妻子和家庭的執(zhí)著使得陸焉識這個人物形象熠熠生輝。
馮婉瑜,這個沉默、謙和、執(zhí)拗的妻子。時代、現(xiàn)實、他人、女兒于她全是傷害,全是插在心口上的利劍??墒沁@些全然不能阻擋她對丈夫的情深意重,絕不因為利益而背棄。她忍受著政治壓迫,苦苦堅守。她的堅守在那個六親不認的年代愈發(fā)顯得彌足珍貴。對丈夫深沉無私的愛在于她那一雙經(jīng)常半含眼淚的眼睛,抽動的嘴角;在于那一聲撕心裂肺的“焉識快跑”和對女兒丹丹的不原諒,甚至為救丈夫不惜被方師傅欺凌。她忘記了丈夫的模樣,卻始終記得丈夫“本月五號歸來”,穿戴整齊的去火車站接歸來的丈夫成了她后半生儀式化的功課……馮婉瑜——一個令人痛心,可歌、可敬的女性形象。
影片的可貴之處在于這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其背后所蘊藏的豐富深沉的思想內(nèi)涵?!稓w來》看似只講述了一個小家庭在文化大革命的時代背景下悲歡離合的故事,可是它卻折射出關于文化大革命,我們該如何面對,如何化解,如何放下歷史包袱繼續(xù)前進。這個命題給了觀者思想上的一些啟迪。電影并未直接觸及,編導也無意于去碰觸這些與影片不相關的事情。然而影片卻以以小見大的方式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沒有政治說教,沒有宏大敘事,沒有血淚控訴?!霸斐珊徒飧星榈模炔皇莾H僅否定了沖突,也不是公正地進行了報償和懲罰,而是悲劇主人公以偉大崇高的氣魄迎接了最后的結局?!保?]正如主人公陸焉識,在飽受磨難、歷經(jīng)坎坷之后,沒有控訴,沒有憤怒。他重構生活的方式是:與命運和解,并順勢而行。這不是一種對生活的消極隱忍,而是一種用活著的信念消解苦難的一種無聲抗爭。
《歸來》追求著張藝謀洗盡鉛華后的返璞歸真,同時人文情感有著日本影片的克制、內(nèi)斂。光線的巧妙運用恰如其分的把人物塑造得更加立體,內(nèi)心情感更為清冽。色調(diào)的偏灰使影片的年代感突顯無遺,也更烘托出一種悲天憫人的無力感和現(xiàn)實的殘酷性。陳道明、鞏俐二人成熟、飽滿的表演把陸焉識、馮婉瑜這兩個感人的人物形象塑造得入木三分、淋漓盡致,使得影片的內(nèi)容和形式相得益彰。陸、馮二人飽受磨難而互相堅守著忠貞不渝的愛情,在那個狂熱的特殊時代譜寫出一曲人性和愛的贊歌,彰顯出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令觀者無不為之動情、贊嘆。
[1]嚴歌苓.陸犯焉識[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封1.
[2]中國新聞網(wǎng).李安談張藝謀《歸來》:很好的存在主義電影[EB/OL].(2014-03-31)[2014-07-01]http://history.sina.com.cn/art/dp/2014-03-31/095386557.shtml.
[3]朱光潛.悲劇心理學[M].張隆溪,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