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剛
教學的真諦并不是機械地傳授知識,而是讓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獲得快樂的感受,滿足自主求學的欲望.所以,初中教師有必要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從激趣的角度入手,讓初中生帶著快樂的心情邁向數學的大門.目前,雖然我國初中生擁有著敏感的思維意識和強烈的好奇心,但是在意志力方面卻極為缺乏、薄弱,特別是在遇到挫折、失敗的時候,很容易表現出低沉、沮喪、質疑等消極情緒.尤其是面對數學這種本身就很枯燥的學科,一旦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和信心,不但會嚴重影響他們的整體學習質量,甚至還會降低課堂授課效率.
在受制于自身特點的情況下,究竟該如何在數學這一科目中落實激趣教學呢?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看法和建議.若有不足,還望同仁多多指正.
一、滲透生活元素,增強代入感
知識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今天,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都可以看到數學現象.比如,統計超市的物品數量、結算錢財、搭建樓房之前對地基和面積的測量等.可以說,如果離開數學,我們的生活將會寸步難行.既然如此,為何不在數學課堂導入生活元素呢?筆者以為,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滲透生活元素,這是實現激趣目的,增強初中生學習積極性的關鍵前提.譬如,在教學直線、射線、線段的知識點時,可以在課堂上提出一些典型的生活案例.如,在栽植樹木的時候,首先要確定兩個樹坑,然后再確定其他樹坑的位置,這樣就可以保證同一行的樹木呈直線排列了.在進行狙擊射擊訓練時,射擊人員要保障瞄準量與靶心呈直線,才能完成射擊.這兩則案例中便涉及“經過兩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的知識.這兩則案例代入感極強,可以快速提高學生的認知效果,并舒緩他們的學習壓力.又如,在教學軸對稱的知識點時,可以將生活中的一些軸對稱物件利用幻燈片展示出來,并鼓勵學生自行動手制作軸對稱圖形和物體,讓他們親身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教學中滲透生活元素,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情感,是實現課堂激趣的催化劑.
二、導入活動競賽,增強積極性
雖然借助生活元素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課堂激趣目標,但是這個“激趣”只能是暫時的.如果一直沿用這種方法,會快速降低初中生的學習熱情.所以,在滲透生活元素的同時實施其他手段,是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確保他們時刻保持熱烈的態(tài)度投入學習的重要途徑.針對初中生擁有較強的好勝心,在指導的過程中,不妨開設習題競賽活動,并對勝利者給予嘉獎,對失敗者給予善意的懲罰(比如,課堂唱歌、表演等).學生都不希望自己受到懲罰,所以都會積極地參與到比賽當中.而在比賽之初,可以酌情布置一些簡單的計算習題,讓學生嘗到甜頭,提升自信.隨后,根據學生的演練效果,再適當地提高習題的難度,從而讓他們在循序漸進中增強自身的解題能力.其中,考慮到個別學生的學習能力偏低,在實施競賽制度時,可以分組進行小組比賽.比賽周期是隨意的,可以單獨選出一堂課進行測驗,也可以以月為單位,統計學生每個月的學習情況和成績增長幅度.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競賽機制與日常測驗不同,它更加注重學生對解題技巧的應用.也就是說,哪怕學生在解題時得到的答案是錯誤的,如果他的解題方法是新穎的、可取的,同樣可以為他計分,這便全面增強了學生的積極性.
三、布置精選題目,增強自信心
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局限性強,而且多數教師喜歡使用題海戰(zhàn)術.雖然從表面來看這種教學方法實效性強,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不但無法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還會打消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變得消極起來.時間一久,難免會影響整個學習效果.所以,精選習題,從單個題入手展開訓練,這是實現課堂“減負”,提高探究趣味的有效手段.而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間接增強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解題能力.在選題時,題目可以是中考試卷中的某道經典題,也可以是奧數競賽中的某道經典題.在演練時,不需要學生完全解答出答案,只要求他們感受解題思路即可,并引導他們說出習題中所包含的知識點.初中生之所以不喜歡學習數學,是因為過程過于枯燥和乏味.而借助上述手段,不但可以促進他們的探究欲望和挑戰(zhàn)心理,同時還能間接加深他們對相關基礎知識的把握能力.特別是在解答時,他們的自信心會前所未有地高漲,在這樣的情緒下,當他們再次投入探索時,不論習題多難,他們都會勇往直前,無懼困難!
許多數學教師受到認識方式和思維方法的制約,認為數學就是以枯燥乏味見長的學科,不可能實施激趣教學.這樣的想法不但是錯誤的,甚至還會嚴重影響教學.筆者以為,數學的激趣方法不勝枚舉,重在探索與發(fā)現.只要數學教師肯于在這方面下工夫,必然可以成功落實教學目標,并最大限度地地促進課堂授課效率,提高學生的聽課質量,從而讓初中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無盡的快樂,并借此抵達成功的彼岸.
(責任編輯 黃桂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