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傳君
[摘要] 目的 通過觀察該院收治的胃腸癥狀患者臨床治療資料,探討分析胃黏膜病理及幽門螺桿菌檢查對膽汁反流性胃炎的診斷價值。 方法 對該院收治的60例胃腸癥狀患者按照胃鏡檢查結果分為膽汁反流性胃炎組(A組)以及無膽汁反流性組(B組),均進行胃黏膜病理及幽門螺桿菌檢查,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幽門螺桿菌檢出率與胃黏膜病理改變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經相關檢查后,A組的幽門螺桿菌檢出率顯著低于B組患者(P<0.05),而在胃粘膜病理改變各指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膽汁反流性胃炎發(fā)生與幽門螺桿菌的檢出負相關。相應胃粘膜病理改變結合幽門螺桿菌檢出陰性傾向于診斷為膽汁反流性胃炎。該結果可用于指導臨床膽汁反流性胃炎的診斷與治療,值得臨床進一步探討與研究。
[關鍵詞] 膽汁反流性胃炎;胃黏膜病理;幽門螺桿菌;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 R57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6(c)-0184-02
膽汁反流性胃炎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病,約占胃炎總數(shù)的12.3%[1]。正常生理條件下,機體存在在十二指腸胃反流(duodeno-gastric reflux, DGR)[2]。病理性的膽汁返流產生的膽酸可損害胃粘膜屏障,導致胃粘膜炎癥,充血,水腫,糜爛,出血斑點,萎縮和腸化生,是臨床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的病因之一[3]。對于該疾病是否發(fā)生顯著的胃粘膜病理改變以及對幽門螺桿菌的檢出率是否有影響,引起了諸多爭論[4]。該研究根據(jù)此問題,對該院2010年1月—2012年8月期間收治的60例胃腸癥狀患者按照胃鏡檢查結果分為膽汁反流性胃炎組與無膽汁反流性組,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相關指標,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60例胃腸癥狀患者按照胃鏡檢查結果分為膽汁反流性胃炎組(A組)以及無膽汁反流性組(B組),每組30例,經胃鏡檢查或胃黏膜活組織檢查均確診為慢性胃炎癥狀。其中A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齡范圍在28~67歲,平均年齡為(45.5±2.3)歲。B組男性18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齡范圍在27~66歲,平均年齡為(44.9±3.3)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以及患病程度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該研究所有入選病例已排除患有嚴重心、肝等重要臟器疾病患者、處于妊娠、哺乳期婦女患者以及發(fā)生潰瘍、腫瘤癥狀的患者。
1.2 方法
1.2.1 胃黏膜病理檢查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胃粘膜病理檢查,具體檢查方法如下:觀察組織切片內胃小凹增生、毛細管擴張、間質水腫、平滑肌纖維增生以及炎癥細胞缺乏癥狀等指標,記錄過程按照各指標表現(xiàn)的輕重程度、是否明顯進行如實記錄。
1.2.2 幽門螺桿菌檢查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查,具體操作過程如下:B組患者在其胃竇幽門的前區(qū)處與胃體處分別取出胃粘膜組織,進行HP檢測;A組患者于吻合口處取胃粘膜組織標本,進行檢測。AB組均采用改良吉娜薩染色檢測。
1.3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以 t 檢驗進行計量資料的統(tǒng)計分析,以 χ2檢驗統(tǒng)計計數(shù)資料。
2 結果
A組的HP檢出率為23.33%,B組為76.67%,二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比結果為:幽門螺桿菌檢查在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檢出率低于無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見表1、表2。在胃粘膜病理改變各指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與無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胃粘膜病理改變狀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胃粘膜病理改變情況,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表(n=60)
■
注: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對比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兩組患者HP檢出狀況對比表
■
注:二者HP檢出狀況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患者胃粘膜病理改變表[n(%)]
■
注:兩組各指標對比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3 討論
一些研究認為[5],Hp感染是引起膽汁反流性胃炎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部分研究[6]表明,膽汁能夠可使得患者的胃粘膜釋放組胺物質,引起其粘膜受到損傷,是諸多炎性反應癥狀的原因之一,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經檢查后發(fā)生其胃粘膜出現(xiàn)明顯的充血,并在胃鏡檢查后可發(fā)現(xiàn)粘膜呈暗紅色狀態(tài)。此外,對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進行粘膜活組織檢查后,不僅有固有層水腫癥狀表現(xiàn),而且胃鏡檢查后的膽汁反流現(xiàn)象與少數(shù)正常人相比,無顯著性差異。并不確定膽汁反流性胃炎胃黏膜病理及幽門螺桿菌檢查,對于該疾病的診斷有意義。
該研究對該院收治的60例胃腸癥狀患者按照胃鏡檢查結果分為膽汁反流性胃炎組(A組)以及無膽汁反流性組(B組),均進行胃黏膜病理及幽門螺桿菌檢查,結果為幽門螺桿菌檢查在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檢出7例檢出率為23.33%低于無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檢出的21例檢出率為76.67%,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幽門螺桿菌檢出率與胃黏膜病理改變情況[7-9]。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經相關檢查后,A組的幽門螺桿菌檢出率顯著低于B組患者(P<0.05),而且胃粘膜病理改變各指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B組患者在各指標對比均比A組略高或者相當。說明膽汁反流性胃炎發(fā)生與幽門螺桿菌的檢出負相關[10-11]。對反流性胃炎進行胃黏膜病理的診斷意義,有待進一步探討[12]。
綜上所述,對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進行胃黏膜病理改變不顯著,膽汁反流性胃炎發(fā)生與幽門螺桿菌的檢出負相關,相應胃粘膜病理改變,包括胃小凹增生,毛細管擴張,炎癥細胞缺乏,間質水腫,平滑肌纖維增生等,結合幽門螺桿菌檢出陰性可以傾向診斷為膽汁反流性胃炎。有利于臨床上對膽汁反流性胃炎的診斷與治療,值得臨床進一步探討與研究。endprint
[參考文獻]
[1] 易獻春. 溫膽湯加減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 48 例[J].中國民間療法, 2014, 22(2):45.
[2] 周磊,楊清峰,張旭. 熊去氧膽酸聯(lián)合治療原發(fā)性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療效觀察[J]. 中華全科醫(yī)學,2011,9(5): 751-751
[3] 謝志強. 胃腸病實用自我療法[M]. Green Apple Data Center, 2013.
[4] 涂庭義,潘際越.幽門螺桿菌相關胃炎中TNF-a分泌和凋亡的原位關系研究[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7,16(2):179-180.
[5] 鐘志民, 朱浩鋒, 李園珍, 等. 膽汁反流性胃炎與幽門螺桿菌的正相關性臨床研究[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2, 5(11): 19-20.
[6] 吳成躍, 張傳勇, 武警. 胃十二指腸黏膜防護研究進展[J].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09, 17(19): 1957-1961.
[7] 王君輔,李紅浪,謝勇,等.循環(huán)microRNA在胃癌診斷及預后預測中應用的研究進展[J].廣東醫(yī)學,2012,33(24):3828-3831.
[8] 朱傳會,李庭贊,陳志坦,等.對幽門螺桿菌根除失敗后補救治療方案的臨床研究[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2,6(14):3986-3989.
[9] 何永紅,陳偉峰,劉霞,等.序貫療法與標準四聯(lián)療法對幽門螺桿菌根除失敗后補救治療的療效分析[J].胃腸病學,2012,17(8):477-479.
[10]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幽門螺桿菌學組/幽門螺桿菌科研協(xié)作組.第3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若干問題共識報告[J].胃腸病學,2008, 13(1):42-46.
[11] 陳莫耶,宮月華,袁媛.不同胃疾病來源幽門螺桿菌菌株PPIase編碼基因分布頻率及其意義[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2,20(2):155-159.
[12] 李大歡,劉苓,劉婭琳,等.貴州省某院幽門螺桿菌致病性的優(yōu)勢基因型特征[J].重慶醫(yī)學,2013,42(5):504-507.
(收稿日期:2014-03-29)endprint
[參考文獻]
[1] 易獻春. 溫膽湯加減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 48 例[J].中國民間療法, 2014, 22(2):45.
[2] 周磊,楊清峰,張旭. 熊去氧膽酸聯(lián)合治療原發(fā)性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療效觀察[J]. 中華全科醫(yī)學,2011,9(5): 751-751
[3] 謝志強. 胃腸病實用自我療法[M]. Green Apple Data Center, 2013.
[4] 涂庭義,潘際越.幽門螺桿菌相關胃炎中TNF-a分泌和凋亡的原位關系研究[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7,16(2):179-180.
[5] 鐘志民, 朱浩鋒, 李園珍, 等. 膽汁反流性胃炎與幽門螺桿菌的正相關性臨床研究[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2, 5(11): 19-20.
[6] 吳成躍, 張傳勇, 武警. 胃十二指腸黏膜防護研究進展[J].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09, 17(19): 1957-1961.
[7] 王君輔,李紅浪,謝勇,等.循環(huán)microRNA在胃癌診斷及預后預測中應用的研究進展[J].廣東醫(yī)學,2012,33(24):3828-3831.
[8] 朱傳會,李庭贊,陳志坦,等.對幽門螺桿菌根除失敗后補救治療方案的臨床研究[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2,6(14):3986-3989.
[9] 何永紅,陳偉峰,劉霞,等.序貫療法與標準四聯(lián)療法對幽門螺桿菌根除失敗后補救治療的療效分析[J].胃腸病學,2012,17(8):477-479.
[10]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幽門螺桿菌學組/幽門螺桿菌科研協(xié)作組.第3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若干問題共識報告[J].胃腸病學,2008, 13(1):42-46.
[11] 陳莫耶,宮月華,袁媛.不同胃疾病來源幽門螺桿菌菌株PPIase編碼基因分布頻率及其意義[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2,20(2):155-159.
[12] 李大歡,劉苓,劉婭琳,等.貴州省某院幽門螺桿菌致病性的優(yōu)勢基因型特征[J].重慶醫(yī)學,2013,42(5):504-507.
(收稿日期:2014-03-29)endprint
[參考文獻]
[1] 易獻春. 溫膽湯加減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 48 例[J].中國民間療法, 2014, 22(2):45.
[2] 周磊,楊清峰,張旭. 熊去氧膽酸聯(lián)合治療原發(fā)性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療效觀察[J]. 中華全科醫(yī)學,2011,9(5): 751-751
[3] 謝志強. 胃腸病實用自我療法[M]. Green Apple Data Center, 2013.
[4] 涂庭義,潘際越.幽門螺桿菌相關胃炎中TNF-a分泌和凋亡的原位關系研究[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7,16(2):179-180.
[5] 鐘志民, 朱浩鋒, 李園珍, 等. 膽汁反流性胃炎與幽門螺桿菌的正相關性臨床研究[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2, 5(11): 19-20.
[6] 吳成躍, 張傳勇, 武警. 胃十二指腸黏膜防護研究進展[J].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09, 17(19): 1957-1961.
[7] 王君輔,李紅浪,謝勇,等.循環(huán)microRNA在胃癌診斷及預后預測中應用的研究進展[J].廣東醫(yī)學,2012,33(24):3828-3831.
[8] 朱傳會,李庭贊,陳志坦,等.對幽門螺桿菌根除失敗后補救治療方案的臨床研究[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2,6(14):3986-3989.
[9] 何永紅,陳偉峰,劉霞,等.序貫療法與標準四聯(lián)療法對幽門螺桿菌根除失敗后補救治療的療效分析[J].胃腸病學,2012,17(8):477-479.
[10]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幽門螺桿菌學組/幽門螺桿菌科研協(xié)作組.第3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若干問題共識報告[J].胃腸病學,2008, 13(1):42-46.
[11] 陳莫耶,宮月華,袁媛.不同胃疾病來源幽門螺桿菌菌株PPIase編碼基因分布頻率及其意義[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2,20(2):155-159.
[12] 李大歡,劉苓,劉婭琳,等.貴州省某院幽門螺桿菌致病性的優(yōu)勢基因型特征[J].重慶醫(yī)學,2013,42(5):504-507.
(收稿日期:2014-03-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