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彬
[摘要] 目的 對骨骼肌疾病患者血清轉氨酶和肌酸激酶測定的診斷意義進行探討分析。方法 整理分析2012年9月1日—2013年9月1日該院經檢測血清轉氨酶和肌酸激酶含量升高的123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并選取40例身體健康者作為對照。以上163例臨床標本可分為骨骼肌損傷組(41例)、心肌損傷組(42例)、肝細胞損傷組(40例)、健康對照組(40例)四組。分別檢測其血清轉氨酶和肌酸激酶的含量。結果 心肌損傷引起的AST變化最大,陽性率為73.16%,明顯高于另外骨三組的陽性率,39.02%、45.00%、0.00%;肝損傷組的ALT含量變化最大,其陽性率為80.00%明顯高于其余各組的31.70%、28.57%、0.00%;而骨骼肌損傷組引起的AST、ALT、CK含量變化都較為中等,其中CK的陽性率為80.95%高于其他各組的36.59%、5.00%、0.00%。輕度、中度、重度骨骼肌損傷可使得CK的含量達(876±572)、(9875±3420)、(20341±4597)U/L明顯高于無損傷的正常人,以上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骨骼肌損傷、心肌、及肝細胞損傷性疾病都能導致血清中轉氨酸酶及肌酸激酶的變化
[關鍵詞] 骨骼肌疾??;血清轉氨酶;肌酸激酶;診斷意義
[中圖分類號] R6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7(c)-0023-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of determination of serum transaminase and creatine kinase in patients with skeletal muscle diseas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23 patients who had elevated levels of serum transaminase and creatine kinase det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1, 2012 to September 1, 2013 were sorted out and analyzed. And 40 cases of healthy persons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specimens of the 163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the skeletal muscle injury group (41 cases), the myocardial injury group (42 cases), liver cell injury group (40 cases) and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 (40 cases) group. The levels of serum transaminase and creatine kinase of the 163 cases were detected,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change of ALT of the myocardial injury group was the biggest, the positive rate was 73.16%, i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positive rate of other three groups, 39.02%, 45.00%, 0.00%; the change of ALT content of the liver cell injury group was the biggest, the positive rate was 80.00%, which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groups, 31.70%, 28.57%, 0.00%; the change of AST, ALT, CK of the skeletal muscle injury group was relatively moderate, the positive rate of CK was 80.95%,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groups, 36.59%, 5.00%, 0.00%. Mild, moderate, and severe skeletal muscle injury could make the content of CK reach (876 572), (9875 3420), (20341 4597) U/L,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subjects without injury,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skeletal muscle injury, myocardial injury and liver cell injury diseases can lead to the changes of serum transaminase and creatine kinase.
[Key words] Skeletal muscle disease; Serum transaminase; Creatine kinase;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骨骼肌疾病的發(fā)病原因主要包括原發(fā)性骨骼肌損害和繼發(fā)性骨骼肌損害兩種,臨床表現包括肌肉無力、肌肉疲勞、肌肉萎縮、肌肉肥大、肌肉疼痛及肌肉痙攣等[1]。心肌酶包括血清轉氨酶和肌酸激酶(CK),是一種在骨骼肌組織細胞代謝中起重要作用的特異性酶,轉氨酶包括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兩種[2]。心肌酶可以作為診斷骨骼肌疾病的指標,但是除了骨骼肌損傷,心肌、及肝細胞損傷性疾病也可以引起心肌酶含量變化[3]。為了分析骨骼肌疾病患者血清轉氨酶和肌酸激酶測定的診斷意義,該研究特做了調查研究,選取2012年9月1日—2013年9月1日間該院收治的123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endprint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整理分析該院經檢測血清轉氨酶和肌酸激酶含量升高的123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并選取40例身體健康者作為對照。以上163例臨床標本可分為骨骼肌損傷組(41例),包括男21例,女20例,年齡在23~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0.57±3.29)歲,其中包括輕度損傷21例、中度損傷11例、重度損傷10例;心肌損傷組(42例),包括男23例,女19例,年齡在22~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9.87±5.01)歲;肝細胞損傷組(40例),包括男20例,女20例,年齡在24~6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0.98±4.72)歲;健康對照組(40例),包括男22例,女18例,年齡在24~6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8.97±3.74)歲。骨骼肌損傷組、心肌損傷組、肝細胞損傷組及健康對照組4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4組患者于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為了避免發(fā)生溶血,及時地分離出血清。使用連續(xù)監(jiān)測法測定轉氨酸酶包括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參考區(qū)間為5~40U/L;使用酶比色法檢測肌酸激酶(CK)參考區(qū)間為10~65U/L。
1.3 觀察指標
患者血清中AST、ALT、及CK含量的變化。
1.4 骨骼肌損傷程度判定標準
重度:短時間內出現大面積的組織受損;中度:慢性或隱匿存在的肌營養(yǎng)不良;輕度:小面積微損傷,如痙攣等[4]。
1.5 統(tǒng)計方法
統(tǒng)計分析時采用SPSS17.0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用(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χ2檢驗計數資料。
2 結果
2.1 4組患者血清中AST、ALT、CK的含量及陽性率
經過統(tǒng)計分析,心肌損傷引起的AST變化最大,陽性率為73.16%,明顯高于另外骨骼肌損傷組、肝損傷組、及健康對照組的陽性率,39.02%、45.00%、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肝損傷組的ALT含量變化最大,其陽性率為80.00%明顯高于其余各組的31.70%、28.57%、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骨骼肌損傷組引起的AST、ALT、CK含量變化都較為中等,其中CK的陽性率為80.95%高于其他各組的36.59%、5.00%、0.00%。見表1。
2.2 不同程度的骨骼肌損傷患者血清中的CK的含量變化
根據實驗研究結果,輕度、中度、重度骨骼肌損傷可使得CK的含量達(876±572)、(9875±3420)、(20341±4597)(U/L)明顯高于無損傷的正常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相關研究表明,轉氨酶在骨骼肌、心肌及肝臟中都有廣泛的分布,含量豐富。骨骼肌疾病可以引起血清中轉氨酶含量的變化。但是根據該次研究的結果,心肌損傷引起的AST變化最大,陽性率為73.16%,明顯高于骨骼肌損傷、肝損傷、及健康的正常人的陽性率,39.02%、45.00%、0.00%;肝損傷者體內的ALT含量變化最大,其陽性率為80.00%明顯高于其余情況的陽性率31.70%、28.57%、0.00%;而骨骼肌損傷組引起的AST、ALT、CK含量變化都較為中等,其中CK的陽性率為80.95%高于其他各組的36.59%、5.00%、0.00%。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ALT在肝臟細胞中的濃度比血清中的1 000~3 000倍還要高,哪怕只有僅僅1%的肝細胞發(fā)生損害,血清中的ALT含量立刻增加一倍。AST在肝臟中的活性也不低,但還是主要集中于肝細胞線粒體中,可作為反應肝細胞損傷程度的靈敏指標,由此可知肝臟細胞的損傷非常容易引起AST及ALT在血清中的含量增加。另外,心臟疾病也可引起AST、ALT含量的升高,以AST升高為主,最高可達正常上限的10倍。另外,CK不僅存在于骨骼肌,在心肌、腦組織等部位也有分肝細胞結構布,也就是說心肌及腦組織損傷也會導致CK含量的變化。同時,心臟損傷也可以導致CK及AST的含量變化,ALT又是肝臟損傷的重要指標,所以骨骼肌損傷會經常被誤診為心及損傷或肝損傷疾病[10]。那么針對這一問題我們該如何解決呢?
對此,我們只能通過酶活性變化來推測,如:肝臟損傷可以使轉氨酶含量顯著升高,但是CK的含量變化并不明顯,CK主要集中在亞細胞結構的上清部分[7]。肌細胞膜孔直徑為3~40 nm,而酶蛋白分子的直徑在50~200 nm之間,直徑大于肌細胞,所以肌細胞結構不受破壞的情況下,只有很少的CK會從細胞膜中透出。CK由M和B兩個亞單元組成,是一種二聚體,可以形成CK-MM、CK-MB、及CK-BB3個亞型[8]。其中,約占CK94%~96%的CK-MM分布于骨骼肌及心肌中;CK-MB的含量小于CK的5%,主要分布于心肌中。CK—BB的含量極少,主要分布于腦及前列腺等組織中。骨骼肌損傷是導致CK水平升高的主要因素,并且不同程度的骨骼肌損傷可引起CK含量的不同變化,重度損傷可是CK含量上升至幾萬U/L,中度損傷可使CK含量上升至幾千到幾萬U/L,而輕度損傷CK含量上升不十分明顯為幾百到幾千U/L,因此CK可作為檢測骨骼肌損傷最重要的生化指標之一[9]。與此同時,心臟損傷可引起ALT、AST、CK的含量變化,但是會同時伴有心臟受損的征象及CK-MB/CK的顯著變化。而單純的骨骼肌損傷會同時引起CK、AST、ALT的升高。
雖然該次研究的結果與其他相關研究的結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是該次研究對象的例數尚且不足,仍然欠缺準確性和廣泛的適用性,因此骨骼肌疾病患者血清轉氨酶和肌酸激酶測定的診斷意義還需要作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林蜻嫻,韓春錫,廖建湘,等.血清轉氨酶和肌酸激酶測定在診斷骨骼肌疾病中的意義[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14):83-85.
[2] 李永杰,王朝霞,高旭光,等.程序化細胞死亡分子5及其他凋亡調控蛋白在線粒體病患者骨骼肌中的表達[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9,89(23):1593-1596.
[3] 譚寶玲.心血管病急診患者心肌標志物升高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9):36-37.
[4] 陳紅, 楊明秀.急性腦血管病患者血清肌鈣蛋白I的檢測及臨床意義[J].柳州醫(yī)學,2009,22(1):9-10.
[5] 胡靜.骨骼肌疾病的診斷基礎[J].現代實用醫(yī)學,2011,23(5):481-484.
[6] Van den Hout HM,Hop W,van Diggelen OP,et al.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Late-onset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Ⅱ[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s,2012,20(4):367-371.
[7] 馮學威,高歡,李鈺,等.長期氧療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骨骼肌代謝影響的研究[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2,41(3):302-305.
[8] 陳丹,黃行芝.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肌功能鍛煉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教育,2009,6(12):564-567.
[9] 徐昌水,高云,梁尚棟.骨骼肌P2受體的功能與疾病[J].中國藥理學通報,2010,26(2):144-147.
[10] 陳勇.血清心肌肌鈣蛋白Ⅰ與肌酸激酶同工酶檢測在小兒病毒性心肌炎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29):90-91.
(收稿日期:2014-04-25)endprint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整理分析該院經檢測血清轉氨酶和肌酸激酶含量升高的123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并選取40例身體健康者作為對照。以上163例臨床標本可分為骨骼肌損傷組(41例),包括男21例,女20例,年齡在23~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0.57±3.29)歲,其中包括輕度損傷21例、中度損傷11例、重度損傷10例;心肌損傷組(42例),包括男23例,女19例,年齡在22~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9.87±5.01)歲;肝細胞損傷組(40例),包括男20例,女20例,年齡在24~6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0.98±4.72)歲;健康對照組(40例),包括男22例,女18例,年齡在24~6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8.97±3.74)歲。骨骼肌損傷組、心肌損傷組、肝細胞損傷組及健康對照組4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4組患者于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為了避免發(fā)生溶血,及時地分離出血清。使用連續(xù)監(jiān)測法測定轉氨酸酶包括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參考區(qū)間為5~40U/L;使用酶比色法檢測肌酸激酶(CK)參考區(qū)間為10~65U/L。
1.3 觀察指標
患者血清中AST、ALT、及CK含量的變化。
1.4 骨骼肌損傷程度判定標準
重度:短時間內出現大面積的組織受損;中度:慢性或隱匿存在的肌營養(yǎng)不良;輕度:小面積微損傷,如痙攣等[4]。
1.5 統(tǒng)計方法
統(tǒng)計分析時采用SPSS17.0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用(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χ2檢驗計數資料。
2 結果
2.1 4組患者血清中AST、ALT、CK的含量及陽性率
經過統(tǒng)計分析,心肌損傷引起的AST變化最大,陽性率為73.16%,明顯高于另外骨骼肌損傷組、肝損傷組、及健康對照組的陽性率,39.02%、45.00%、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肝損傷組的ALT含量變化最大,其陽性率為80.00%明顯高于其余各組的31.70%、28.57%、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骨骼肌損傷組引起的AST、ALT、CK含量變化都較為中等,其中CK的陽性率為80.95%高于其他各組的36.59%、5.00%、0.00%。見表1。
2.2 不同程度的骨骼肌損傷患者血清中的CK的含量變化
根據實驗研究結果,輕度、中度、重度骨骼肌損傷可使得CK的含量達(876±572)、(9875±3420)、(20341±4597)(U/L)明顯高于無損傷的正常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相關研究表明,轉氨酶在骨骼肌、心肌及肝臟中都有廣泛的分布,含量豐富。骨骼肌疾病可以引起血清中轉氨酶含量的變化。但是根據該次研究的結果,心肌損傷引起的AST變化最大,陽性率為73.16%,明顯高于骨骼肌損傷、肝損傷、及健康的正常人的陽性率,39.02%、45.00%、0.00%;肝損傷者體內的ALT含量變化最大,其陽性率為80.00%明顯高于其余情況的陽性率31.70%、28.57%、0.00%;而骨骼肌損傷組引起的AST、ALT、CK含量變化都較為中等,其中CK的陽性率為80.95%高于其他各組的36.59%、5.00%、0.00%。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ALT在肝臟細胞中的濃度比血清中的1 000~3 000倍還要高,哪怕只有僅僅1%的肝細胞發(fā)生損害,血清中的ALT含量立刻增加一倍。AST在肝臟中的活性也不低,但還是主要集中于肝細胞線粒體中,可作為反應肝細胞損傷程度的靈敏指標,由此可知肝臟細胞的損傷非常容易引起AST及ALT在血清中的含量增加。另外,心臟疾病也可引起AST、ALT含量的升高,以AST升高為主,最高可達正常上限的10倍。另外,CK不僅存在于骨骼肌,在心肌、腦組織等部位也有分肝細胞結構布,也就是說心肌及腦組織損傷也會導致CK含量的變化。同時,心臟損傷也可以導致CK及AST的含量變化,ALT又是肝臟損傷的重要指標,所以骨骼肌損傷會經常被誤診為心及損傷或肝損傷疾病[10]。那么針對這一問題我們該如何解決呢?
對此,我們只能通過酶活性變化來推測,如:肝臟損傷可以使轉氨酶含量顯著升高,但是CK的含量變化并不明顯,CK主要集中在亞細胞結構的上清部分[7]。肌細胞膜孔直徑為3~40 nm,而酶蛋白分子的直徑在50~200 nm之間,直徑大于肌細胞,所以肌細胞結構不受破壞的情況下,只有很少的CK會從細胞膜中透出。CK由M和B兩個亞單元組成,是一種二聚體,可以形成CK-MM、CK-MB、及CK-BB3個亞型[8]。其中,約占CK94%~96%的CK-MM分布于骨骼肌及心肌中;CK-MB的含量小于CK的5%,主要分布于心肌中。CK—BB的含量極少,主要分布于腦及前列腺等組織中。骨骼肌損傷是導致CK水平升高的主要因素,并且不同程度的骨骼肌損傷可引起CK含量的不同變化,重度損傷可是CK含量上升至幾萬U/L,中度損傷可使CK含量上升至幾千到幾萬U/L,而輕度損傷CK含量上升不十分明顯為幾百到幾千U/L,因此CK可作為檢測骨骼肌損傷最重要的生化指標之一[9]。與此同時,心臟損傷可引起ALT、AST、CK的含量變化,但是會同時伴有心臟受損的征象及CK-MB/CK的顯著變化。而單純的骨骼肌損傷會同時引起CK、AST、ALT的升高。
雖然該次研究的結果與其他相關研究的結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是該次研究對象的例數尚且不足,仍然欠缺準確性和廣泛的適用性,因此骨骼肌疾病患者血清轉氨酶和肌酸激酶測定的診斷意義還需要作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林蜻嫻,韓春錫,廖建湘,等.血清轉氨酶和肌酸激酶測定在診斷骨骼肌疾病中的意義[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14):83-85.
[2] 李永杰,王朝霞,高旭光,等.程序化細胞死亡分子5及其他凋亡調控蛋白在線粒體病患者骨骼肌中的表達[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9,89(23):1593-1596.
[3] 譚寶玲.心血管病急診患者心肌標志物升高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9):36-37.
[4] 陳紅, 楊明秀.急性腦血管病患者血清肌鈣蛋白I的檢測及臨床意義[J].柳州醫(yī)學,2009,22(1):9-10.
[5] 胡靜.骨骼肌疾病的診斷基礎[J].現代實用醫(yī)學,2011,23(5):481-484.
[6] Van den Hout HM,Hop W,van Diggelen OP,et al.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Late-onset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Ⅱ[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s,2012,20(4):367-371.
[7] 馮學威,高歡,李鈺,等.長期氧療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骨骼肌代謝影響的研究[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2,41(3):302-305.
[8] 陳丹,黃行芝.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肌功能鍛煉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教育,2009,6(12):564-567.
[9] 徐昌水,高云,梁尚棟.骨骼肌P2受體的功能與疾病[J].中國藥理學通報,2010,26(2):144-147.
[10] 陳勇.血清心肌肌鈣蛋白Ⅰ與肌酸激酶同工酶檢測在小兒病毒性心肌炎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29):90-91.
(收稿日期:2014-04-25)endprint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整理分析該院經檢測血清轉氨酶和肌酸激酶含量升高的123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并選取40例身體健康者作為對照。以上163例臨床標本可分為骨骼肌損傷組(41例),包括男21例,女20例,年齡在23~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0.57±3.29)歲,其中包括輕度損傷21例、中度損傷11例、重度損傷10例;心肌損傷組(42例),包括男23例,女19例,年齡在22~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9.87±5.01)歲;肝細胞損傷組(40例),包括男20例,女20例,年齡在24~6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0.98±4.72)歲;健康對照組(40例),包括男22例,女18例,年齡在24~6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8.97±3.74)歲。骨骼肌損傷組、心肌損傷組、肝細胞損傷組及健康對照組4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4組患者于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為了避免發(fā)生溶血,及時地分離出血清。使用連續(xù)監(jiān)測法測定轉氨酸酶包括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參考區(qū)間為5~40U/L;使用酶比色法檢測肌酸激酶(CK)參考區(qū)間為10~65U/L。
1.3 觀察指標
患者血清中AST、ALT、及CK含量的變化。
1.4 骨骼肌損傷程度判定標準
重度:短時間內出現大面積的組織受損;中度:慢性或隱匿存在的肌營養(yǎng)不良;輕度:小面積微損傷,如痙攣等[4]。
1.5 統(tǒng)計方法
統(tǒng)計分析時采用SPSS17.0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用(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χ2檢驗計數資料。
2 結果
2.1 4組患者血清中AST、ALT、CK的含量及陽性率
經過統(tǒng)計分析,心肌損傷引起的AST變化最大,陽性率為73.16%,明顯高于另外骨骼肌損傷組、肝損傷組、及健康對照組的陽性率,39.02%、45.00%、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肝損傷組的ALT含量變化最大,其陽性率為80.00%明顯高于其余各組的31.70%、28.57%、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骨骼肌損傷組引起的AST、ALT、CK含量變化都較為中等,其中CK的陽性率為80.95%高于其他各組的36.59%、5.00%、0.00%。見表1。
2.2 不同程度的骨骼肌損傷患者血清中的CK的含量變化
根據實驗研究結果,輕度、中度、重度骨骼肌損傷可使得CK的含量達(876±572)、(9875±3420)、(20341±4597)(U/L)明顯高于無損傷的正常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相關研究表明,轉氨酶在骨骼肌、心肌及肝臟中都有廣泛的分布,含量豐富。骨骼肌疾病可以引起血清中轉氨酶含量的變化。但是根據該次研究的結果,心肌損傷引起的AST變化最大,陽性率為73.16%,明顯高于骨骼肌損傷、肝損傷、及健康的正常人的陽性率,39.02%、45.00%、0.00%;肝損傷者體內的ALT含量變化最大,其陽性率為80.00%明顯高于其余情況的陽性率31.70%、28.57%、0.00%;而骨骼肌損傷組引起的AST、ALT、CK含量變化都較為中等,其中CK的陽性率為80.95%高于其他各組的36.59%、5.00%、0.00%。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ALT在肝臟細胞中的濃度比血清中的1 000~3 000倍還要高,哪怕只有僅僅1%的肝細胞發(fā)生損害,血清中的ALT含量立刻增加一倍。AST在肝臟中的活性也不低,但還是主要集中于肝細胞線粒體中,可作為反應肝細胞損傷程度的靈敏指標,由此可知肝臟細胞的損傷非常容易引起AST及ALT在血清中的含量增加。另外,心臟疾病也可引起AST、ALT含量的升高,以AST升高為主,最高可達正常上限的10倍。另外,CK不僅存在于骨骼肌,在心肌、腦組織等部位也有分肝細胞結構布,也就是說心肌及腦組織損傷也會導致CK含量的變化。同時,心臟損傷也可以導致CK及AST的含量變化,ALT又是肝臟損傷的重要指標,所以骨骼肌損傷會經常被誤診為心及損傷或肝損傷疾病[10]。那么針對這一問題我們該如何解決呢?
對此,我們只能通過酶活性變化來推測,如:肝臟損傷可以使轉氨酶含量顯著升高,但是CK的含量變化并不明顯,CK主要集中在亞細胞結構的上清部分[7]。肌細胞膜孔直徑為3~40 nm,而酶蛋白分子的直徑在50~200 nm之間,直徑大于肌細胞,所以肌細胞結構不受破壞的情況下,只有很少的CK會從細胞膜中透出。CK由M和B兩個亞單元組成,是一種二聚體,可以形成CK-MM、CK-MB、及CK-BB3個亞型[8]。其中,約占CK94%~96%的CK-MM分布于骨骼肌及心肌中;CK-MB的含量小于CK的5%,主要分布于心肌中。CK—BB的含量極少,主要分布于腦及前列腺等組織中。骨骼肌損傷是導致CK水平升高的主要因素,并且不同程度的骨骼肌損傷可引起CK含量的不同變化,重度損傷可是CK含量上升至幾萬U/L,中度損傷可使CK含量上升至幾千到幾萬U/L,而輕度損傷CK含量上升不十分明顯為幾百到幾千U/L,因此CK可作為檢測骨骼肌損傷最重要的生化指標之一[9]。與此同時,心臟損傷可引起ALT、AST、CK的含量變化,但是會同時伴有心臟受損的征象及CK-MB/CK的顯著變化。而單純的骨骼肌損傷會同時引起CK、AST、ALT的升高。
雖然該次研究的結果與其他相關研究的結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是該次研究對象的例數尚且不足,仍然欠缺準確性和廣泛的適用性,因此骨骼肌疾病患者血清轉氨酶和肌酸激酶測定的診斷意義還需要作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林蜻嫻,韓春錫,廖建湘,等.血清轉氨酶和肌酸激酶測定在診斷骨骼肌疾病中的意義[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14):83-85.
[2] 李永杰,王朝霞,高旭光,等.程序化細胞死亡分子5及其他凋亡調控蛋白在線粒體病患者骨骼肌中的表達[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9,89(23):1593-1596.
[3] 譚寶玲.心血管病急診患者心肌標志物升高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9):36-37.
[4] 陳紅, 楊明秀.急性腦血管病患者血清肌鈣蛋白I的檢測及臨床意義[J].柳州醫(yī)學,2009,22(1):9-10.
[5] 胡靜.骨骼肌疾病的診斷基礎[J].現代實用醫(yī)學,2011,23(5):481-484.
[6] Van den Hout HM,Hop W,van Diggelen OP,et al.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Late-onset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Ⅱ[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s,2012,20(4):367-371.
[7] 馮學威,高歡,李鈺,等.長期氧療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骨骼肌代謝影響的研究[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2,41(3):302-305.
[8] 陳丹,黃行芝.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肌功能鍛煉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教育,2009,6(12):564-567.
[9] 徐昌水,高云,梁尚棟.骨骼肌P2受體的功能與疾病[J].中國藥理學通報,2010,26(2):144-147.
[10] 陳勇.血清心肌肌鈣蛋白Ⅰ與肌酸激酶同工酶檢測在小兒病毒性心肌炎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29):90-91.
(收稿日期:2014-04-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