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鳳俠
72例猝死患者院前急救的臨床分析
修鳳俠
猝死是指急性癥狀發(fā)生后即刻或者發(fā)病1 h內發(fā)生的意外死亡, 是臨床上最緊急的危重癥。發(fā)生原因多種多樣、發(fā)生機制復雜、但處理方法大致相同。猝死患者能否搶救成功, 及時有效的心肺復蘇(CPR)是搶救猝死的最重要措施。故及時迅速準確判斷且抓住心跳、呼吸驟停5 min搶救的最佳時間,是提高心肺復蘇成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院前猝死發(fā)病急驟, 病死率高, 往往得不到及時救治, 如何提高猝死的搶救成功率是院前急救工作者的當務之急?,F(xiàn)將本中心72例心臟驟?;颊咴呵凹本冗M行分析, 以進一步提高成功率。
院前急救;心肺復蘇;猝死
1.1 一般資料 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急救中心院前出診現(xiàn)場搶救的猝死患者中隨機抽取72例, 其中男40例,女32例;年齡20~82歲, 平均年齡52.6歲。其中49例(68.1%)既往有器質性心臟病(包括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各種心律失常), 8例(11.1%)腦血管病, 6例(8.3%)呼吸道疾病, 6例(8.3%)為藥物中毒、溺水、電擊傷等, 2例(2.8%)既往健康者, 1例(1.4%)為車禍傷。
1.2 猝死的診斷標準[1]①患者突然發(fā)生意識喪失, 對聲音和周圍環(huán)境無反應;②皮膚蒼白或紫紺;③在短暫的嘆息樣或短促痙攣性呼吸后呼吸停止;④瞳孔散大;⑤大動脈(頸動脈 股動脈)波動消失, 心音消失。其中突發(fā)意識喪失, 伴大動脈波動消失, 特別是心音消失, 是心臟驟停的主要診斷標準。
1.3 搶救措施 救護車到達現(xiàn)場后, 迅速把患者轉移到安全地帶, 按照2005年《國際心肺復蘇指南》操作規(guī)程進行院前急救, 心臟驟停一經診斷, 立即胸外心臟按壓、開放氣道、氣囊面罩人工呼吸或者氣管插管接氣囊人工呼吸、體外直流電除顫、心電監(jiān)護儀連續(xù)監(jiān)測、建立靜脈通路、酌情使用腎上腺素、胺碘酮等復蘇藥物。自主循環(huán)恢復后及時糾正電解質及酸堿失衡及進行腦復蘇。
1.4 搶救成功的判斷標準 自主心臟功能恢復(心音恢復,觸及大動脈波動, 血壓恢復);面、唇由發(fā)紺轉為紅潤;瞳孔回縮變??;出現(xiàn)自主呼吸或機械通氣下心跳恢復正常。
現(xiàn)場心肺復蘇后, 72例猝死患者中, 死亡63例, 占87.5%, 有效9例, 成功4例, 占12.5%。
3.1 猝死的定義、病因 猝死是指自然發(fā)生、出乎意料的死亡。是院前急救常見的最嚴重的病癥。發(fā)病急驟, 病死率高。我國每年約有180萬人口猝死, 院前猝死的患者復蘇的成功率低于2%, 根據猝死患者既往病史獲知, 心源性猝死占大多數, 達68.1%。而心源性猝死患者當中, 以冠心病患者居多,這與冠心病的流行病學特點相符[2]。此外, 呼吸系統(tǒng)疾病,腦血管疾病所致猝死也極為常見。因此, 平時應積極治療和干預原發(fā)病, 才能減少猝死的發(fā)生率。另外, 學習工作壓力大,勞動強度大, 精神長期處于緊張狀態(tài), 也可發(fā)生猝死。
3.2 影響復蘇成功的因素 縮短到達現(xiàn)場時間的重要性猝死患者的起病急驟, 患者的病死率高。因此, 縮短發(fā)病到開始搶救時間是救治的關鍵。有研究指出, 人的腦組織在常溫缺血缺氧下只能耐受4~6 min, 超過這個時限, 腦細胞將發(fā)生不可逆的損害。超過6 min復蘇者成功率僅為4%, 超過10 min幾乎不能成功。因此, 心跳驟停5 min內是搶救的黃金時間, 黃金3 min內成功率40%, 每延長1 min成功率減少10%, 在進行心肺功能復蘇后這一時間可以延長到20 min。通常認為腦組織儲存的三磷酸腺苷和葡萄糖耗竭的最大時間為8 min, 因此個體在循環(huán)中斷8 min后容易出現(xiàn)神經組織學病變和神經系統(tǒng)缺陷的不可逆的改變。因此爭取復蘇的時間是心肺復蘇成功的關鍵。2例復蘇成功病例均在3 min內開始搶救。
3.3 醫(yī)務人員實施心肺復蘇時操作規(guī)范 培養(yǎng)一支高效有序的急救隊伍, 有效的心肺復蘇, 持續(xù)胸外按壓, 早期識別室性心律失常及早除顫提高室顫轉復, 并熟練規(guī)范氣管插管操作, 除顫儀使用以提高猝死的搶救成功率。有文獻報道連續(xù)的急癥監(jiān)護記錄觀察到85%~90%的患者在心臟驟停前的數分鐘內出現(xiàn)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因而早期電除顫復律對搶救猝死具有重要的意義[3]。本組病例中復蘇成功的2例患者在救護車到達時給予電除顫。
3.4 普及急救知識 早期啟動生命鏈, 早期心肺復蘇。幾乎所有的臨床研究都表明“第一目擊人”在患者心臟驟停后立即進行心肺復蘇, 對患者生存起著重要作用。及時的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可部分維持心臟功能, 為電除顫治療爭取時間。所以平時要有目的地培訓群體 , 提高第一目擊人, 特別是公安、消防、服務行業(yè)人員等的急救水平, 極為重要。加強對高危人群預防指導和醫(yī)學監(jiān)護, 提高高危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識, 以預防和減少院前猝死事件的發(fā)生。
總之, 目前在我國構建一個家庭自助急救、社區(qū)干預急救、120專業(yè)急救、醫(yī)院高級急救“四位一體”的院前急救模式可大大提高猝死的搶救成功率。
[1] 葉任高, 陸再英.內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4: 226-223.
[2] 傅偉強, 余桂健, 易文楓, 等.中青年猝死臨床與搶救分析.實用全科醫(yī)學, 2007, 12(5):1055.
[3] 何明豐, 梁章榮, 張英儉, 等.自動體外除顫器在院前急救中的應用.嶺南急診醫(yī)學雜志, 2004, 9(3).
2014-07-08]
110003 沈陽急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