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苗
摘 要:《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倡導要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谶@個目標,本文著重就如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展開探討。
關鍵詞:信息技術 教學研究 培養(yǎng) 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6(a)-0188-01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chuàng)建新型的教學結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學習能力,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教學環(huán)境,下面就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進行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談談我個人做法。
1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苯逃桥囵B(yǎng)人的活動,因此,教師要充分誘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動機,從而自覺自愿地投入,真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1.1 創(chuàng)設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時刻保持良好的學習心境
學生還是孩子,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尊重和表揚。課堂上要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人格,更要多鼓勵學生。比如課堂上學生提出想玩電腦游戲,我不急于拒絕學生,而是引導和鼓勵他們完成課堂作業(yè)后可以玩適量的智力游戲、打字游戲等,學生欣然接受了我的意見,做題很認真,而我特別關注這些想玩游戲的學生,更多地給與幫助和鼓勵,當他們取得一點點進步時,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雖然很多時候,學生剛完成作業(yè)就下課了,但他們卻體會到了與游戲不同的喜悅。同時我又及時地給與這些同學以表揚,激勵他們下次做得更好,慢慢地學生的精力被課堂的內容所吸引。通過課堂上對學生及時正面的評價,融洽了師生關系,活躍了課堂氛圍,激發(fā)了創(chuàng)造熱情,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1.2 精心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激發(fā)學習趣味
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有兩種:主動的學習和被動學習,要讓學生由“強學”變?yōu)椤皭蹖W”,這就需要充分抓住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創(chuàng)設他們喜愛的且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景。例如講授《初識Powerpoint2000》一節(jié)時,不急于給學生講課而先給學生欣賞集聲音、動畫、視頻為一體的多媒體演示文稿,讓學生沉浸在美妙的多媒體體驗中,然后簡明扼要地講解PPT的作用和如何創(chuàng)建演示文稿,這樣課堂教學就變得有形有聲,有滋有味,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被激發(fā)出來,學生就會自覺地學習,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效果。
2 采用多種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學習信息技術
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學過程應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尋求教與學的最佳結合點。在教學過程中,我較多地采用了“分層教學”“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
2.1 分層教學和自主學習
在針對一個班學生信息技術基礎差異的問題上,我們大可以采用“分層教學”和“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來解決差異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學生有著自己的獨特特點,他們文化基礎參差不齊,發(fā)展不均衡,學習能力差異大。信息技術實際教學過程中顯現(xiàn)更為明顯,有的家里有電腦,有的小學就學過……這樣如果在教學中仍然采用“一刀切,齊步走”的教學模式,就會造成優(yōu)等生“吃不飽”,中等生“提不高”,后進生“吃不了”的局面,這樣勢必加大兩極分化。這就為信息技術教學的分層教學提供了基礎。
例如:設計七年級下《文字處理》教學時,如果按部就班地從第一節(jié)開始這樣順序學習,就會造成一些學生上課時不想聽,上機時無事可干。因此,在設計“任務”時,就要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來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精心組織教學內容,設計基礎題和挑戰(zhàn)題,使學生能順利地完成“任務”,掌握技能,學生的學習能力也進一步提高。
具體辦法是:對于一些基礎差的學生,我讓他們學做一個課程表,通過自主制作課程表這個任務,學生就掌握了如何進行文本輸入和編輯,如何創(chuàng)建和編輯表格等一系列簡單知識。對于那些電腦的“高手”,我要求他們各自設計出一張主題電子板報,并選出優(yōu)秀作品放到校園網(wǎng)和打印出來張貼到“學習園地”欄里。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僅輕松完成這一章節(jié)的學習任務,而且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和想象力,培養(yǎng)了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
2.2 個性化小組合作教學,全面提高學生整體水平
常言道: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為了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所收獲,教學中我安排一個水平好的同學和另一個差的同學同組,進行“師徒”結對,讓師傅帶動徒弟互動學習,而且在每個班中尋覓幾個操作能力強、肯熱心幫助同學、有極好自我控制能力的同學,作為“小老師”。只要學生一舉手,就先由“小老師”幫助解答,對于共同性的難題,則采用集體講解。
經(jīng)過分組教學實驗后,學生們在信息技術課堂的表現(xiàn)有了明顯上升,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當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學生們會首先詢問周圍的同學,而周圍同學受到這種良好氛圍的影響,也十分樂于為別人解答問題。通過同學們的互動學習,樹立了學生自信心,學習積極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大幅度提高。
3 理論聯(lián)系實際,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信息技術不僅只對課堂教學,在課堂內讓學生學到真功夫,而且還應延伸課外活動,通過一些課外活動、社會實踐讓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為了促進學生學好技能,可適時地進行相關的比賽。比如在學習文字錄入時,進行打字比賽;學習Word時進行電子板報比賽、賀卡設計比賽等,并把優(yōu)秀作品打印出來張貼到學生的“學習園地”欄里。通過比賽,不僅調動了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和操作技能的興趣,而且大大強化了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和操作技能的掌握。同時,我還鼓勵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引導學生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搜集學習信息;鼓勵學生在我校校園網(wǎng)發(fā)表自己的作品、想法,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應用能力。在實踐中學生自身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得到了充分的應用與提高,激發(fā)了學生探索進取的欲望,真正達到自主學習的效果。
總之,在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有想去學的沖動,要教學生如何去學的方法,正確引導學生,激發(fā)其對信息技術學科的興趣,使信息技術課成為學生培養(yǎng)興趣的樂園,讓學生學習能力得到提高,讓信息技術成為學生展示才能的平臺。
參考文獻
[1] 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教育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S].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