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娟
中年級作文教學是小學作文訓練的過渡階段,它既要以一、二年級的說話、寫話為基礎,又要為高年級篇章的寫作搭橋鋪路,其重點項目是練習寫作內容比較具體的片段。但是學生動起筆來普遍存在內容空洞,雜亂無序的毛病,如何引導他們把一個片斷寫得具體生動,條理清晰呢?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個體的學習一般總是由模仿學習逐漸過渡到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無論是模仿還是創(chuàng)造,都是獲得知識、能力或技能的重要途徑。教師應充分發(fā)揮教材中典型句段的范例作用,引導學生研究其寫作特點,借鑒經驗,進行仿寫,這是從閱讀文本到獨立寫話過程中的一種有效的訓練手段,它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模仿段落結構,把片斷寫得有序
《廬山的云霧》一課,第二自然段先用一句話總寫廬山的千姿百態(tài),再從山頭、山腰、山谷、山峰四個方面具體描繪了廬山云霧各種各樣的姿態(tài)。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總起分述”的寫法。在研讀了這段話的表達方式后,便可讓學生仿照這種形式描寫景物,要求先總介景物的特點,再從各個方面詳細敘述,學生就容易將一段話寫得具體而又有條理了。
再如《珍珠鳥》描寫珍珠鳥雛鳥的句子:“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只是后背還沒有生出珍珠似得圓圓的白點。它好肥,整個身子好像一個蓬松的球兒?!边@段話由部分到整體,寫出了珍珠鳥雛兒的美麗可愛的外形特點,這是指導學生有順序地寫好動物外形的一個很好的例子,不應輕易放棄學生仿寫的機會。
類似的還有從整體到部分,先分后總,并列式、遞進式等段落構造形式,只要堅持不懈地結合這些段落,有意識地進行習作指導的滲透,讓學生悟出方法,多加練筆,就一定能使學生受到啟發(fā),獲得能力,從而實現(xiàn)行文“言之有序”。
模仿精彩句式,把片斷寫得具體
如何把話寫得生動、形象、優(yōu)美,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精彩片段中作者遣詞造句的方法,再進行仿寫,將一段話寫得有血有肉,真正做到“言之有物”。
教學《三顧茅廬》時,在學生充分欣賞文中描寫隆中優(yōu)美山色的句子后,就讓學生觀察景物,用“來到……只見……”的句式描寫景物,進行模仿實踐;在《荷花》一文的教學中,對描寫荷花形態(tài)的句子“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都展開了,露出嫩黃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進行重點朗讀、賞析,讓學生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寫一種花,效果很好?!痘ò觑h香》對話生動活潑,極具特色,有的提示語在前,有的提示語在后,有的提示語在中,有的則省去了提示語,讓學生模仿這些句式寫一段對話,就能避免學生描寫對話時形式單一機械,缺少變化的毛病。
模仿修辭手法,把片斷寫得生動
《西湖》這篇優(yōu)美的散文中有很多比喻句:“西湖,就是鑲嵌在天堂里的一顆明珠?!薄肮律綎|邊的白堤和西南的蘇堤,就像兩條綠色的綢帶,輕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苯虒W中首先帶領學生邊讀邊想象,體會西湖的意境美;然后認識比喻詞,弄清比喻句的構成,體會比喻句的妙處;最后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用比喻詞練習說話,寫景狀物,就可使句子更加形象鮮明。
有一些課文把物當做人寫,賦予物以人的想象、情感、活動,語言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如《北大荒的秋天》:“成片的搖動著的豆莢,發(fā)出了嘩啦嘩啦的笑聲;挺拔的高粱揚起黑紅黑紅的臉龐,像是在樂呵呵地演唱?!边@里把本來不會笑、不會唱的大豆、高粱擬人化,表達出了豐收的喜悅。學生受到觸動后,就可引導他們仿寫身邊的花草。
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寫作技巧?!苯處熞朴诓蹲狡鯔C,借助課文中經典的語段進行作文教學的指導,適時地進行片段模仿訓練,讓學生更快、更直接地掌握寫作的規(guī)律和要領,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神”。
責任編輯 林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