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未林
課堂提問作為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關鍵手段之一,對學生的學習具有直接的影響。教師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能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讓教師及時地獲取課堂反饋信息,有利于教師對教學程序進行調控,促使課堂效率得到提升。有效的課堂提問對于初中數(shù)學教學而言,具有無可取代的作用,它是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精髓。本文試從初中數(shù)學課堂提問的現(xiàn)狀出發(fā),介紹了提問的作用與具體實踐,期待對教師能有所幫助。
一、初中數(shù)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課堂提問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受到啟發(fā)而進行思考,并借助對問題的分析與思考,尋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與答案,從而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但是,相關調查顯示,還有部分教師在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是課堂提問缺乏目的性。盡管我們的教師都會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設計出課堂問題,但是有的教師為了追求問題的“花俏”,結果導致問題缺乏目的性,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或者與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或生活經驗相去甚遠,無法激發(fā)起學生探索新知的興趣,使課堂問題激不起學生的思維浪花,讓課堂變得沉悶,最后只能是教師自問自答圓場。
二是課堂提問準確性不足。盡管很多教師清楚問題的指向性必須要準確,否則將影響學生的理解,使之無法獲得正確知識。但確因有些教師平時不很注重鉆研業(yè)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又不進行及時的總結與反思,導致提出的問題隨意平淡,以至于在課堂提問時產生語義模糊不清的現(xiàn)象,致使學生無法準確作答。
三是課堂提問新穎性缺失。對于提問的新穎性,很多教師都知道它的作用,但在實踐的時候卻往往會忽略這一點,或是有這一意識但卻心有余而力不足無力改變。因此,一些教師的課堂提問變得索然無味,讓學生意興闌珊。
二、初中數(shù)學課堂有效提問的作用
促進師生情感交流。其實,課堂提問就是教師與學生間進行互動的活動。這一活動展示了數(shù)學教師的課堂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態(tài)度,是教學反饋的重要手段。師生互動、生生交流,這是師生間言語溝通的過程,也是師生思維交流的過程,更是師生情感溝通的過程。
啟迪學生思維活動。通過提問,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逐步培養(yǎng)學生內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進而提高課堂效率。數(shù)學教師應將問題作為“導火索”,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火花,推動學生思維活動的有序和有效,從而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有效課堂。
有效反饋學習信息。實際上,教和學二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新課標中要求教和學做到協(xié)調一致,實現(xiàn)和諧、共進。借助課堂提問,學生進行作答,教師理答后再提問……通過這樣一系列的問答過程,教師能夠明確地得到反饋信息,并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狀況,恰當?shù)貙φn堂教學內容及提問方式進行調整,以更好地適應學生的發(fā)展需要,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三、初中數(shù)學課堂有效提問的舉措
1.精細設計提問,激發(fā)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給學生強大的學習動力,促進學生自主探索和發(fā)展。傳統(tǒng)的課堂上因單一的教學方法和提問方式無法激起學生探索欲望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因此,對于課堂提問,教師一定要精心設計,抓住學生的興趣愛好,注重提問的啟發(fā)性、梯度性,通過提問給學生造成懸念,激發(fā)學生的質疑,從而喚醒對新知識、新方法的探索欲望。
比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全等”時,教師進行了這樣的提問:
師:同學們,老師不小心打碎了家中的一塊三角形玻璃,它碎裂成了三塊。老師打算重新配置,請同學們猜一猜,要帶哪塊去,才能配置出一模一樣的玻璃出來呢?
學生聽了老師提出的問題,興趣濃厚,進行大膽猜想,紛紛舉手回答:
生1:我認為帶①去,因為①比較小,攜帶方便;
生2: 我覺得帶②去,因為②大一些,配玻璃的師傅可以照著樣子補全;
生3:我覺得帶③去,因為③保留了原來的2個角,可以求出缺的那個角的度數(shù)。
師:老師發(fā)現(xiàn),選①、選②、選③的都有。如果老師要準確地知道帶哪一塊去,有什么辦法呢?今天就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一起來學習“三角形的全等”。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由生活入手,創(chuàng)設猜想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主動思索,大膽說出想法,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在新課伊始就感受到新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勾起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濃厚探索欲。事實證明,本堂課后,學生很快地進入對新知的探索中,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
2.語言規(guī)范準確,避免模棱兩可
課堂提問首先應該重視的便是教師教學語言的精準性。教師只有將問題表述準確,學生才能進行有效的作答,才會有正確的解題思路與答案。只有這樣,學生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才不會繞太多的彎路,才會加快學生學習的步伐。如:已知AB ⊥ AC,只要能夠推斷出∠BAC=90°,那么便能推出△ ABC是一個直角三角形。就這一結論而言,教師可以結合實踐讓學生思索這樣的問題:“什么條件得到了滿足,才能得到這個結論?要證明這一結論只需證明什么?”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詞不達意、模糊不清,或者用語含糊、模棱兩可,都有可能導致學生邏輯與思維上的混亂。如:把“垂線”說成是“垂直向下的線”;把“軸對稱”與“對稱軸”混為一談等。同時教師課堂問題的提出應該做到言簡意賅,將問題的要害直接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這不僅可以節(jié)省時間,突出教學重點,而且可以讓學生明確問題的目標,在進行問題解答的時候能有的放矢,增強了數(shù)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反之,課堂提問語言啰唆,學生聽得云里霧里,那不僅會增加學生的學習難度,而且也不利于學生智力和能力的發(fā)展,教學效果也將差強人意。
3.把握提問時機,提升思維能力
把握合理的提問時機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法寶之一,也是問題解決的關鍵。教師可在學生學過數(shù)學相關概念及原理之后提出問題,但是這里的問題并非是指教師在講解完之后問的“大家明白了嗎?”“你們聽懂了嗎?”等類似無思維價值的問題,而是結合已學習的內容,提出相應的促進學生思維的問題,目的在于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內化,實現(xiàn)學以致用。如:在教學“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時,有這樣一道例題:已知點D、E分別在△ABC的邊AB、AC上, CD⊥AB, BE⊥AC,垂足分別為D、E,∠EBC=∠BDC,求證△ABC是等腰三角形。這題學生一般能想到的是利用兩個三角形全等來證明AB=AC,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定義得到三角形ABC是等腰三角形,此時教師可適時提問,還有沒有其他方法證明△ABC是等腰三角形?學生會想到剛學的在一個三角形中等角對等邊的知識,于是把問題轉化到如何證明∠ABC=∠ACB,通過討論得到兩種證明角的方法:一是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二是利用三角形內角之和為180度得到兩個角相等。教師適時提問讓學生思考,不僅把各個知識點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而且也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4.注重回歸生活,樹立實踐意識
生活是課內知識的延伸與拓展,教師可以將學生難理解、抽象的知識轉化為生活中的實踐活動。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的提問氛圍,如此學生才會在課堂提問的刺激之下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開放的“生活式”情景的創(chuàng)設,可以利用課程的知識概念,也可以是一些練習題,這樣有助于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數(shù)學知識。
如:有一農民伯伯準備搭建一個三角形的鴨圈。鴨圈準備采用鐵絲網綁在插入地里的樁子而圍成。其中,沿鴨圈各邊的樁子間距相等。等寬的鐵絲網綁在等高的樁子上。這位農民在本子上做的記錄如下:面對倉庫邊的鐵絲網的價錢為10元;面對水池邊的鐵絲網的價錢為20元;面對住宅邊的鐵絲網的價錢為30元;他買鐵絲網時用的全是10元面額的鈔票,而且都不需要找零。他為鴨圈各邊的鐵絲網所付的10元鈔票的數(shù)目各不相同。在他記錄的三個價錢中,有一個記錯了,你認為這三個價錢中哪一個記錯了呢?對于這一問題,學生第一感覺就會認為很有意思,給他們眼前一亮之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在參與問題解答的過程中又讓學生們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提升。其實,繁重的學習任務有時會讓學生犯困,在課堂上出現(xiàn)開小差的現(xiàn)象,無法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師應巧妙地設計日常生活中一些既實用又益智的問題,使學生在愉悅的學習氣氛中增強分析、辨別的能力,體會到智力角逐的樂趣。
總之,課堂提問可以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課堂提問也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學習的主要手段。教師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欲望,提高初中數(shù)學課堂的效率,從而使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不斷地得到提升。
(作者單位:浙江紹興市錫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