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研究型閱讀”,要求學生在閱讀和鑒賞教材中的經典作品時,自覺地去發(fā)現(xiàn)、收集與之相關的各種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整理、鑒別和合理的運用等,以期達到解決某個問題的目的的閱讀方式。教學時,引導學生運用研究型閱讀法閱讀鑒賞教材中的諸多經典作品,可以引導學生迅速提高閱讀、鑒賞能力。
一、質疑式閱讀法
在經典作品的閱讀、鑒賞過程中,學生常常把自己所閱讀的作品置于神圣的地位,除了如饑似渴地閱讀、鑒賞和吸取其中的精華之外,極少對之主動提出質疑。學生這種建立在知識型閱讀階段背景中的將經典作品神圣化的做法雖然無可非議,但是不應該總是停留在這個階段,而應該逐步升發(fā)到研究型閱讀階段,即在閱讀、鑒賞任何經典作品時,都應該持一定的懷疑態(tài)度,都應該在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等對之進行合理的質疑:質疑其觀點是否正確、質疑其采用的論據(jù)是否可靠、質疑其得出的結論是否有據(jù)可依、質疑其描寫的自然景物是否失真、質疑其抒發(fā)的情感是否真實等。因為“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比如,教學荀子的《勸學》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質疑文章所論證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是否準確精練,論證的思路是否條理清晰,論證的結構是否縝密嚴謹,論證的方法比如大量的比喻論證等是否精妙等。
二、聯(lián)想式閱讀法
高中學生在對經典文學藝術作品閱讀鑒賞處于知識型閱讀階段時,出于記憶知識的需要,往往將作品中出現(xiàn)的語文知識比如李密《陳情表》中的古代漢語知識——通假字、古今異義字、詞類活用、特殊句法以及李密在《陳情表》中委婉含蓄、外柔內剛的陳情藝術等加以分門別類地歸納和記憶。而對《陳情表》中諸如古代漢語知識中的通假字與古今異義字或與詞類活用等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對李密的《陳情表》與諸如諸葛亮的《出師表》等之間的異同這類問題,學生往往極少主動加以思考。因為學生在知識型閱讀階段,對經典作品的閱讀、鑒賞的目的還比較單純,就是增加語文基礎知識。但是,教學時,如果我們能夠引導學生進行研究型閱讀和鑒賞,學生對閱讀、鑒賞的目的性就會相應加強。學生閱讀、鑒賞李密的《陳情表》時,不僅會自覺地將《陳情表》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字等諸多古代漢語基礎知識和李密在《陳情表》中高妙的陳情藝術等納入腦海中,還會自覺地將李密的《陳情表》與此前學過的諸葛亮的《出師表》等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進行聯(lián)想式或者比較式閱讀鑒賞。
三、讀寫結合式閱讀法
運用研究型閱讀鑒賞法閱讀、鑒賞任何經典文學藝術作品,都應該是一個從作品中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過程。換言之,閱讀與鑒賞經典文學藝術作品的過程其實就是發(fā)現(xiàn)問題的過程,而讀寫結合就是解決在閱讀與鑒賞中發(fā)現(xiàn)問題的思維活動過程。從這個角度而言,閱讀、鑒賞經典文學藝術作品與學生的寫作訓練是緊密聯(lián)系的。學生高品位的寫作訓練,必須擁有足夠的寫作素材,必須擁有流暢、生動、鮮活、簡潔、準確的寫作語言,必須具備清晰的寫作思路。凡此種種,我們都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鑒賞經典作品時通過借鑒或者模仿的途徑而獲取。以教學郁達夫的《江南的冬景》為例,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深刻理解課文內涵、深切體味作者對江南冬景的無比熱愛和無比贊嘆之情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在作品中為了突出江南冬景的美麗和可愛而運用的將江南的冬景與北方的冬景、與閩粵的冬景進行對比描寫的寫作方式;學習作者為了贊美江南冬景的美麗和可愛而運用的擬人修辭手法等。學完《江南的冬景》后,可以引導學生借鑒、模仿《江南的冬景》一文的表達方式,以《____的冬景》或者《_____的春景》等為題寫一篇800字左右的寫景抒情散文。
在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諸如荀子的《勸學》、李密的《陳情表》、郁達夫《江南的冬景》、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等課文,均因具備意蘊深邃、語言鮮活、表達真切、結構完美等諸多美學特質,而成為當代高中學生愛不釋手的經典文學作品。教學時,引導學生運用研究型閱讀法閱讀、鑒賞上述諸多作品,不僅可以達到引導學生熏陶美好心靈的目的,還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引導學生模仿和借鑒作品中的寫作技巧進行隨堂寫作訓練,以便迅速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的目的。
(作者單位:豐縣宋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