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汪淑娟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互聯網技術和傳統金融相結合,形成了互聯網金融。由于其互聯網特性,導致它所面臨的風險比傳統金融行業(yè)要復雜得多。本文梳理了互聯網金融所面臨的幾種主要風險,并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措施
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產生了互聯網金融,它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會成本,提高了效率,但是由于互聯網的虛擬性、技術性、跨國性等等特性,使互聯網金融面臨的風險管理問題更加復雜,對于金融監(jiān)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互聯網金融的發(fā)展現狀
互聯網金融這個概念是由謝平教授提出的,它是指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移動支付、云計算、社交網絡和搜索引擎等,將對人類金融模式產生根本影響。簡而言之,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技術與金融相結合的新型金融模式,目前在我國主要以兩種形式體現出來:第三方支付和網絡借貸。
第三方支付是指在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的第三方獨立機構提供資金保管、資金清算和信用擔保等服務。自2011年5月26日,支付寶獲得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國內第一張《支付業(yè)務許可證》起,至今央行已經發(fā)放了五批支付牌照,持有牌照的單位已經達到269家,其中還包括一些外資公司。
網絡借貸即通常所說的P2P,是指借款人和借出人在互聯網平臺上實現資金借貸。從2007年中國第一家P2P平臺拍拍貸成立以來,至今我國的P2P平臺數量已經接近1200家,用戶合計累計為63萬人,其中借款人數接近19萬人,投資人數約為44萬人,而且平臺數量呈現加速上升的趨勢。
二、互聯網金融所面臨的風險
1.技術風險。在互聯網金融中,信息的傳輸都是通過互聯網系統進行的,計算機網絡系統的缺陷構成了互聯網金融的潛在風險。由于網絡通訊系統的開放性,在密鑰系統不完善的情況下,黑客很容易在客機向服務器傳輸數據的時候對網絡進行攻擊,而TCP/IP協議的安全性較差,很容易使數據在傳輸的過程中被截獲或窺探,進而威脅到交易主體的資金安全。
另外,如果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技術創(chuàng)新跟不上時代的發(fā)展,出現了效率低下的現象,或者互聯網金融機構為了降低運營資本而使互聯網技術受限,都可能出現滿足不了要求而中止服務,造成互聯網金融機構和客戶錯失交易機會。
2.操作風險。互聯網金融業(yè)務過程中的操作風險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互聯網金融系統自身設計的風險,二是交易主體操作失誤造成的風險。
從互聯網金融系統自身設計方面來看,互聯網金融存在賬戶授權使用系統、風險管理系統、信息交流系統等等,如果這些系統的設計存在缺陷,就有可能引發(fā)互聯網金融的操作風險。從交易主體操作失誤方面來看,如果交易主體對于互聯網金融業(yè)務的操作規(guī)范缺乏了解,或者交易主體有意違反互聯網金融業(yè)務的操作要求,都有可能造成資金的損失,形成操作風險。
3.信用風險。我國的信用體系建設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信用評級系統非常不健全,對于電子商務中的失信行為缺乏約束力。而且,互聯網金融系統目前無法接入到央行的征信系統當中,互聯網金融公司只能靠自身的審核系統對借款信息進行審核,各公司之間也不存在信息共享機制,導致各互聯網金融公司在獨立獲取借款人信用信息和財務信息時出現時滯,從而誘發(fā)惡意騙貸、借新債還舊債等現象。
4.法律風險?;ヂ摼W金融的法律風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交易主體違反相關法律法規(guī),這與傳統金融的法律風險并無本質區(qū)別。二是互聯網金融在立法方面比較落后和模糊,導致交易無法做到有法可依?,F有的《商業(yè)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票據法》等都是基于傳統金融機構設立的,不能適應互聯網金融的發(fā)展要求。
三、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措施
1.完善互聯網金融信息技術。建立互聯網金融技術標準,規(guī)范互聯網信息技術,同時要及時與國際上關于計算機網絡安全的標準接軌,增強互聯網金融系統內的協調性,便于風險的監(jiān)測和控制。在互聯網金融的運行環(huán)境方面,不僅要加大對硬件安全措施的投入,增強計算機的抗病毒抗攻擊能力,而且可以用分級授權和和身份認證登陸的方式對非法用戶登陸進行攔截,保障互聯網金融運行環(huán)境安全。在數據管理方面,可以用過數字證書的方式為交易主體提供安全保障。同時應該重視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開發(f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技術,大力開發(fā)密鑰管理技術、數字簽名技術、互聯網加密技術等,降低技術風險。
2.完善市場準入控制。加強門檻準入,是防范操作風險的有效手段。具體來說,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嚴格限定準入條件。目前,除第三方支付企業(yè)以外,我國其他形式的互聯網金融機構都未有相應的準入限制。應該根據互聯網金融企業(yè)申報經營業(yè)務的不同,檢查其資本充足率、流動性、交易系統安全等,避免客戶因為相關主體退出產生損失。二、分類管理網絡金融業(yè)務。規(guī)定完善的分類標準,根據資信能力、風險承擔能力制定開展互聯網金融業(yè)務的權限。
3.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能夠減少交易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是防范信用風險的有效手段。
應該以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為基礎,全面收集信用信息,建立客觀全面的互聯網金融企業(yè)和個人的信用評級系統和電子商務身份認證系統。同時,制定專門的互聯網金融業(yè)務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嚴格規(guī)定交易過程中的權利義務關系、信息披露及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問題。
4.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guī)。法律風險是互聯網金融存在的較大風險,必須及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加大立法力度。盡快對網絡信貸和眾籌等新型互聯網金融模式建立全面規(guī)范的法律法規(guī),保障互聯網金融業(yè)務的進行能夠做到有法可依。二、修訂現行的金融法律法規(guī)?,F行的金融法律法規(guī)大多都是針對傳統金融形式的,應該修訂其中不能滿足互聯網金融發(fā)展的內容,增加關于互聯網金融規(guī)范的內容。三、制定網絡公平交易規(guī)則。在保護個人信息、明確交易主體權利義務、識別數字簽名、保存電子交易憑證等方面做出詳細的規(guī)定,保證互聯網金融的業(yè)務能夠規(guī)范進行。
參考文獻:
[1]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2]楊群華.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特殊風險及防范研究[J].金融科技時代,2013(7).
[3]周小娟.我國互聯網金融面臨的風險及應對措施[J].時代經貿,2013,22(1).
[4]馮靜生.網絡金融風險:我國的監(jiān)管狀況及完善對策[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