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霞
不知從何時起,“課改”便成了教育工作者日常工作時不可回避的話題,似乎也是評價一位教師教學是否合格的標準之一。而語文教學作為“課改”的前沿陣地,改革的熱浪,更是一浪蓋過一浪,至今都還沒有停息。改來改去,“復古”傳統(tǒng)派有之,“電教”新潮派有之,“感性”崇洋派有之,“理性”國學派有之。時間一久,倒讓我們這些語文教師,越教越摸不著北,越改越糊涂。即使有過數(shù)年教學經(jīng)驗的“老字輩”也感同身受??偸歉杏X自己費盡心血、耗盡精力的去嘗試,去改革,卻還是在原地踏步,似乎總也擺不掉“新瓶裝老酒”“換湯不換藥”的怪圈。
其實,教改是一種探求,一種嘗試,本就沒有固定的模式與評價標準。他是一種對新方法的挑戰(zhàn)與認可,只要這種新方法對學生掌握知識有幫助,就是值得提倡的。而如今的課改,不管是教材改、教具改,還是教法改,都只是形式上的變化。而只有教師改才是教改的根本,才是一劑良藥,才是成功的捷徑。
就說如今的高考吧,失去了過去全國統(tǒng)一考試的壟斷性和權威性,只有一個“考綱說明”,教育部把主動權下放到各省、市、自治區(qū),因而不管是統(tǒng)編教材也好,還是權威地區(qū)的“聯(lián)考卷”也好,都發(fā)揮不了“精確”命中的作用了,這是其一。其二,高考試卷模式也已發(fā)生重大變革。上海多年的語文高考試卷只考讀和寫兩大部分的模式,已經(jīng)得到了專家們的認可,這種模式大有推而廣之的可能。哪怕是像古代科舉考試一樣,只考一篇作文又如何,因為地方有這個自主權。既然考試都沒有了固定模式,那么教學還何談固定框架。由此可見,教師如果還抱著老傳統(tǒng)教學,已經(jīng)不適合教育的發(fā)展,教改歸根結底還在于師改。
一、師改在于轉換觀念
轉換觀念就是給教師“洗腦”。教師的語文教學一定要走出和數(shù)理化學科一樣的“題?!惫秩?,樹立大語文觀念。在生活中學語文,在活動中學語文,在影視中學語文,在報刊中學語文,在古籍中學語文,在網(wǎng)絡中學語文,在交往中學語文。總之語文知識無時不在,無處不有,決不能限制在一堂課里或一冊課本里。換句話說,學生語文成績的提升,不全是老師“講”出來的,“練”出來的,“考”出來的,而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地吸收語文營養(yǎng)成分,充實自己,然后厚積薄發(fā)。教師只不過是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起一個“解惑”的作用而已。當然這一觀念的轉變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學生的安全問題,學校的紀律要求,高考的指標、升學率等,太多的無奈,使得很多教師不一定沒有想過更新觀念,而是想到了也不敢輕易去變化,生怕出點意外影響學生的成績,成為學生人生路上的“千古罪人”。
二、師改在于培養(yǎng)興趣
我曾經(jīng)利用課下時間和一些學生聊天,發(fā)現(xiàn)重視語文的學生不是很多。重點班中只有一半的人對語文感興趣,平行班中僅幾個人而已。原因并不是老師講得不好,而是很多學生認為語文課學不學、聽不聽都一樣,反正考試及格上下是沒有問題的,這樣就不會給自己拉分。還有的學生認為,自己學習語文,成績也沒提高太多,倒不如補習數(shù)理化,做出一道大題,就能提高很多分。正因如此,學生不重視,沒有興趣,課堂上或看課外書,或做其他學科的作業(yè),如此課堂,惡性循環(huán),又何談的興趣呢。老實說,這種現(xiàn)象絕非個別,頗具普遍性。俗話說,興趣是第一老師。教師的責任就是要把學生學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起來,讓他們知道語文的重要性不只局限于分數(shù)。完全可以這樣說,有興趣才有語文,有興趣才有成績,有興趣才有能力。為此,語文老師可以在課改時,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嘗試一些新方法,利用手中的先進設備,把學生帶出沉悶而又枯燥的課堂,讓其置身于大自然中,像李白那樣感受祖國的山山水水;可以把學生引進卷帙浩繁的圖書館或閱覽室,遨游于書的海洋中,可以把學生安坐于多媒體的教室中,捕捉時代信息、廣交天下朋友、目睹遠程教學中名家的風采;可以與學生同樂于影視劇院中,集思廣益,百家爭鳴,求同存異,還可以舉辦故事會,主題會,演講會,辯論會,朗誦會等。讓他們知道語文的重要性不只局限于分數(shù),它存在于生活之中,是一門實用學科。
當然,這些想法,真正實行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但盡其所能,幫助學生培養(yǎng)語文學習的興趣,總會有適合我們的道路。
三、師改在于授予學法
在體育競賽活動中,除了必備的智和力外,少不了競技因素,否則教練就該統(tǒng)統(tǒng)下崗了。好的教師就是一個出色的教練,對學生應“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具體來說,我們不妨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授予“讀法”,無論怎樣的閱讀,手邊或案上都要有一本字典或詞典,隨時翻查遇到的生字、生詞。其次理解他寫了些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再次品嘗它哪寫的最好或最不好,并且摘錄或寫下一段品評文字,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樣日積月累,學生就能自然慧通,激活了思想,訓練了寫作,可謂一箭多雕。二是授予“說法”,每個人都能說話,但要把話說好,說得動聽就難了。必備的條件是談說對象、場合、內容。說,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膽識和口頭表達能力,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社交能力。三是授予“寫法”,作文雖說沒有什么秘訣,但還是講一定的技法,比如,怎樣的立意才算新穎,怎樣選材才能表達主題,怎樣擬題才具有吸引力,怎樣表達才有文采,怎樣做到承上啟下,首尾照應等。這樣,日積月累,學生逐漸掌握捕魚方法,任這葉小舟漂流到哪,也不用擔心其生計問題了。
當然,教師長期形成的習慣、思維,要更改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然而社會在發(fā)展,教育在發(fā)展,人同樣也在發(fā)展,因循守舊,抱著老黃歷過日子,終究會被時代的大潮吞噬。當然,我們強調課改,絕不是否定傳統(tǒng)的一切,那些習慣、思維,有很多也是很好的教學經(jīng)驗,而是要在繼承傳統(tǒng)精華的前提下,融入新的思維、新的形勢。因此,要適應變化發(fā)展的教育形式,課改之中,師改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