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平
語言是人類交流的重要工具,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在人們傳統(tǒng)的認識中,翻譯是一種簡單的語言轉(zhuǎn)換活動,只要精通兩門語言,整個轉(zhuǎn)換便可輕易進行。但是,翻譯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它的內(nèi)涵十分豐富。種種客觀因素的差異會導致翻譯中出現(xiàn)不完全等值的現(xiàn)象,譯者應了解這些差異所導致的翻譯困境,從而找到可應用的方法和技巧。
一、翻譯的定義
在翻譯的歷史上,人們對翻譯的概念,即“什么是翻譯”做了許多不同的論述,而在眾多的論述中,蘇聯(lián)的費道羅夫在1953年就明確提出了“等值”論:翻譯的等值,就是表現(xiàn)原文思想內(nèi)容的完全準確和作用上、修辭上與原文完全一致。后來,在英國的卡特福德對翻譯的定義中寫道:“用一種等值的語言(譯語)的文本材料去替換另一種語言(原語)的文本材料”。在后者的定義中使用“替換”二字,而這與“等值”之間有著邏輯的聯(lián)系,翻譯既然可以等值,當然只是一種替換行為。然而,縱觀許多翻譯研究的語言學派的主要人物,會發(fā)現(xiàn)他們做過很多嘗試,總是想使原文與譯文無論是在內(nèi)容上、形式上還是風格上達到完全一致的對等,但卻總是達不到這樣一種理想狀態(tài)。因此,翻譯中是不可能達到完全等值的。
二、不完全等值現(xiàn)象的原因
(一)文化背景的差異
語言作為人類發(fā)展進程中一個重要的工具,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同歷史共同發(fā)展的,因此不同的語言中就會蘊含著不一樣的文化,這就迫使翻譯過程中不能形成完全等值。
以“龍”為例子,在華人世界里是有龍的情節(jié)的,大多人都把龍作為一種最為榮耀的動物,并且華人都把自己叫做龍的傳人。然而,在英語里的“龍”是罪惡的象征,并且形象令人感到恐怖。這來源于圣經(jīng)中的故事。圣經(jīng)中與上帝作對的惡魔撒旦(Satan),就被稱為the great dragon,因此,在基督教美術(shù)中,“龍”總是代表著邪惡。 由此可見,漢語的“龍”和英語的“dragon”不是完全對應,也不是大同小異,而是大異小同了。
(二)說話時語境及習慣用語的差異
翻譯可分為筆頭的翻譯及口頭的口譯,特別是在做口譯的時候,譯員的任務是非常艱巨的,要準確地傳達說話者的意思,就不僅要對說話者的背景、活動主題等有系統(tǒng)的了解,還要時刻關(guān)注口譯現(xiàn)場所發(fā)生的一切動態(tài),而這個時候,譯員所做的翻譯就不可能實現(xiàn)完全的等值。
許多年前,一位朋友在非洲一家中國的白糖工廠做口譯員。一次,他陪同營銷部的人員到一個客戶家中推銷白糖,當時他們帶了一麻袋的白糖來到客戶家中,一見面推銷經(jīng)理就說:“小小禮物,不成敬意”。殊不知這樣一句中國的客套話讓當時年輕無太多經(jīng)驗的朋友手足無措,心想這么一大袋的白糖,用“small gift”來翻譯實在是說不通。如果這個時候也采用這種等值翻譯的話,不僅會讓客戶不明白,更不能很好地傳達說話者的來意。因此,就可以將它意譯為“This is a gift which prepares carefully for you , I hope you will like it .”這樣就能更好地傳達話中的意思了。
這樣的例子很多,但總的來說,譯員做翻譯不能僅局限于字面意思,而是要做好溝通橋梁的作用,使交流更順利進行。這就要求譯員挖掘深層次的意思,而不是進行等值翻譯。
(三)譯員個人理解差異
翻譯是一種人為的腦力活動,面對同一段文字,由于不同譯員的背景、生活經(jīng)驗或是知識層面的不同,會導致不同的譯文。當理解尚不可完全避免偏頗的情況下又如何能夠達到等值翻譯呢?
例如,面對同一段文字“目前我國社會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沒有創(chuàng)造出大量的白領崗位可供大學生選擇”,很多譯員將之簡單地譯為“At present,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 can not creat many white-collar jobs for university graduates to choose .”表面上,該譯文忠實原文,按著原文做了對應的翻譯,但如果把這句話給以英文為母語的人看,他們真的明白嗎?首先,“structure”為什么能夠創(chuàng)造崗位?其次,“white-collar jobs”又是代表著什么?其實,我們認真研讀原文,就會發(fā)現(xiàn),應該是結(jié)構(gòu)的不完善才導致不能創(chuàng)造崗位,并且“白領崗位”實際上就是指“高薪崗位”。因此,將原文譯為“Due to the setback of the structure of our economy , we could not creat enough high-pay jobs for university graduates at this time”這樣就更易于受眾理解。
三、翻譯的方法
(一)直譯
直譯是既保持原文內(nèi)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或翻譯文字,是翻譯的基礎。如cold war譯為冷戰(zhàn),black market為黑市,one country, two systems為一國兩制等。
直譯是一種比較重要的翻譯方法,簡單易懂。但直譯又有局限性,有時會使譯文冗長啰嗦,晦澀難懂,容易造成誤譯。
(二)意譯
意譯是指根據(jù)原文的大意來翻譯,不做逐字逐句的翻譯,即“自由翻譯”,就是說不
用原文的表達方法,對原作句子的結(jié)構(gòu)進行較大的變化和調(diào)整。如拳頭產(chǎn)品可意譯為competitive product,五湖四海譯為all corners of the country,老馬識途譯為sense comes with age等。
實際上,直譯是基礎,意譯是補充。在翻譯時要采取先直譯,不能直譯再采取意譯的原則。
四、總結(jié)
文化背景的差異、說話時語境及習慣用語的差異和譯員個人理解上的差異都造成了翻
譯不能達到完全的等值。因此,譯員要認識并深刻理解各種文化差異,采取可應用的方法和技巧,靈活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思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應該片面追求等值,從而才能提高翻譯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