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潘雁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的具體語段譯文,比較了兩個譯本在翻譯方法和翻譯風格方面的差異,并對新一代文學翻譯工作者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卡拉馬佐夫兄弟》;翻譯方法;翻譯風格
一、概述
《卡拉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小說之一,在國內已有多種譯本??紤]到譯本的影響和比較研究的需要,筆者選取了兩個不同年代具有代表性的譯本作為研究對象,其中,耿濟之譯本(以下稱耿譯)是最早在中國面市的,而榮如德譯本(以下稱榮譯)則是目前國內是最受讀者歡迎的。
二、翻譯方法的對比分析
直譯和意譯是翻譯過程中最常用的兩種方法。直譯是指在忠于原文內容的基礎上,力求使譯文與原文在選詞用字、句法結構、形象比喻及風格特征等方面無限接近的翻譯方法。意譯也可稱為自由翻譯,它是指在保持原文內容的前提下,不拘泥于原文結構形式與修辭手法的翻譯方法,盡可能符合譯出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審美心理。[1]但在翻譯實踐的過程中,采用單一方法進行翻譯是不可取的。下面筆者選取第一卷第四章舉例分析。
首先看第四章標題“ТРЕТИЙ СЫН АЛЕША”,耿譯“幼子阿遼沙”,榮譯“老三阿遼沙”,原文有11段,耿譯11段,榮譯17段。
例(1):
原文:был он просто ранний человеколюбец.
耿譯:他只是一個早熟的博愛者。
榮譯;他只不過早早地有了一顆仁愛之心。
例(2):
原文:Впрочем я не спорю, что был он и тогда уже очень странен, начав даже с колыбели.
耿譯:其實,要說他在當時就已經十分奇特,甚至從搖籃時代起就不同于常人,我也并不反對。
榮譯:我不想爭辯,他這人當時就已經怪異的很,這甚至從襁褓中邊開始有所表現了。
例(3):
原文:Да и все этого юношу любили, где бы он ни появился, и это с самых детских даже лет его.
耿譯:大家全都喜愛這個青年人,無論他出現在什么地方,甚至從他的兒童時代起就是這樣。
榮譯:其實,凡是阿遼沙所到之處,人人都喜歡他,從他很小的時候起一直是這樣。
通過以上的比較研究,可以看出,兩個譯文均能準確的表達原文內容,耿譯以直譯為主,如例(1)中將“ранний человеколюбец”譯為“早熟的博愛者”,無論在章節(jié)段落設置還是句子結構排列,力求忠實于原文,譯文簡潔、莊重。而榮譯則更多采用意譯,像“早早地有了一顆博愛之心”,他更注重譯文內容的連貫性,符合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兩種譯文各有千秋,不分伯仲,但僅從《卡拉馬佐夫兄弟》的風格和結構來看,前者的譯文似乎更勝一籌。
正如錢歌川先生所說,翻譯沒有固定的規(guī)則和方法。[2]耿譯在譯標題時也采用了意譯,“ТРЕТИЙ”是俄語中的序數詞,意為“第三”,阿遼沙是老卡拉馬佐夫的第三個兒子,耿濟之將其譯為“幼子”,榮如德將其稱為“老三”,均遵循了中國人的稱呼習慣,耿譯莊重一些,榮譯則更口語化。因此,在翻譯實踐過程中,也要仔細揣摩直譯和意譯之間的關系,正確領會到什么時候該用直譯,什么時候該用意譯,才能翻譯出高水準的作品。
三、翻譯風格的對比分析
譯者翻譯風格主要體現在目標語文本中表現出來的在詞匯、章法、語法以及修辭等方面的具有個性區(qū)分作用的系統(tǒng)性特征,同時又受制于意識形態(tài)、詩學、民族心理、時代風尚等語境因素。[3]
通過對比分析兩種譯文,耿濟之的翻譯選詞充分表現了五四時期慣用的直譯法,如例(2)中提到的“搖籃時代”,也并沒有運用“這”“此”類似的指示詞,在句子結構方面,機械的從長句譯長句,對現代人來說確實有些晦澀難懂。榮如德的譯文注重句子切分,語言富有時代感,更符合現代漢語的閱讀習慣和用詞習慣。從譯作整體風格來看,耿譯帶有明顯的時代特點,譯文不刻意雕琢,樸實簡潔,使得譯文整體明快練達,與原著一致,卻略顯粗糙生硬。但在缺乏工具書幫助的年代里,偶有瑕疵也是在所難免的。榮譯則帶有明顯的個性,譯文中不乏活靈活現的成語運用,生動活潑的口語使用,讀起來妙趣橫生,將人物之間針鋒相對的對話情景展現的淋漓盡致,字里行間頗有原作者的大家風范。
四、結論
通過對《卡拉馬佐夫兄弟》兩個譯本的對比分析,筆者得出如下結論:在評價譯作價值時要將譯作放入當時社會大環(huán)境之內,結合歷史背景、語言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切勿主觀臆斷。耿濟之先生的作品在今天讀來或有晦澀難懂之處,但卻傳神再現了原作的精髓。榮如德先生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前人的缺失,整體風格也與原作較為接近,為廣大讀者所喜愛。分析對比前人的譯作,有助于后來者學習、借鑒前人得失,從而更好地提高翻譯水平。而現代新人在占有大量工具書和網絡新媒體資源的情況下,在運用恰當的翻譯方法的同時,本著為讀者負責的態(tài)度,發(fā)揮前人精神,加強文學素養(yǎng),定能譯出超越前人的作品。
參考文獻:
[1]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錢歌川.翻譯的技巧[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11.
[3]張今.文學翻譯原理[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