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鳳梅
綜觀近年來政治主觀性試題,題型多樣,而且通常以國內外形勢和社會重大熱點為背景材料,有情景式和圖表式等多種形式,題目活,分值大,信息量大,綜合要求高。怎樣答好政治主觀性試題是所有政治教師和學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下面筆者就如何答好政治主觀性試題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仔細審題,獲取和解讀信息
審題包括兩方面,一是審材料,二是審問題。
(一)審材料
在審材料時,要善于從題目的文字和圖表中解讀有效信息,提高整合信息的能力。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①通讀材料,分清材料層次,讀懂每層材料的大意。有時材料并沒有明顯的段落或層次,這就要求考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礎上自己分層。②從材料中概括出隱含的觀點。③把握每層材料的內在聯系。通過審材料,為后面組織答案要點,選擇有關理論知識提供依據。
(二)審問題
首先,要審準試題提供的解題角度、范圍、要求等。
必須明確,問題是屬于哪一類型的問題(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等);是運用哪一模塊問答(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還是哲學);是什么樣的主體(國家、黨、企業(yè)、個人等)。善于找準設問的角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
① 帶有“說明了什么”“反映了什么”“體現了什么”等屬于“是什么”角度。這考查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 帶有“理由”“原因”“意義”等屬于“為什么”角度,要回答出原因和意義。這考查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
③ 帶有“如何”“怎樣”“啟示”“建議”等屬于“怎么辦”角度,要回答出具體的措施、方法或途徑。這考查學生能否對問題進行必要的論證。
④ 帶有“如何認識”“如何理解”等字眼的則需要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三個角度共同回答。這考查學生的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明確設問主體,提高解決問題的針對性。
相同的材料、知識范圍、角度,如果設問的主體不同,則答案相差甚遠。如對于“為什么要關注民生”這一熱點問題,如果知識范圍是政治生活,設問的角度是為什么,設問的行為主體若是政府,那么運用的則是國家性質、國家職能、國家機關組織活動原則等知識;設問主體若是中國共產黨,則需要用黨的性質、領導方式、執(zhí)政方式等知識回答。在設問中,常見的行為主體有國家政府、中國共產黨、經營者、勞動者、企業(yè)、個人等。
二、調動和運用知識,組織答案要點
就是利用已經獲取的信息調動出解決問題需要的知識,明確答題要用教材哪些單元、課、框的內容。這樣才能縮小思考范圍,恰如其分地引用知識組織答案要點。調動知識要穩(wěn)、準、快,這實際上是個搜索過程,是有目的的思維加工過程。
三、答題
主觀性試題的答案要突出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具體體現為理論加材料的模式。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講清有關的理論觀點、理論依據
第一步:運用概念、原理分析問題。這是答案的主體,理論聯系實際,分析闡明問題的能力在這一步得到體現。這一步的層次由理論依據的層次而定。要遵循由遠及近,由共性到個性,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則,層層剖析。
第二步:聯系重大時政。主要是聯系黨的方針、政策和中心任務,聯系一年來國內國際發(fā)生的重大時事加以說明,主要是指黨代會、人代會通過的決議,重要領導人的重要講話等等。
第三步:用事實證明。答題不僅要有理,而且要有據。新教材特別注重由基本事實引出基本觀點。因此這一步切勿忽視,答題時要寫上“事實(實踐)證明”。
第四步:表明態(tài)度或簡述自己的認識和體會。表態(tài)既要聯系實際,又要扣緊題意,不要空喊口號。
(二)規(guī)范答題語言
在答論述題過程中語言要規(guī)范,要使用政治術語,而不能使用自己創(chuàng)造的語言及社會、家庭流行的俗語。
如何答題涉及考生的能力問題。答題能力不是天生就具備的,必須通過反復訓練才能逐步提高。在日常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一方面要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一方面要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并將平面知識結構提高到立體結構上來。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布置一些材料題和問答題,同時引導學生學會審題、分析材料、選擇答題的要點、使用政治術語,并能掌握答案的邏輯性。
(責任編輯袁 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