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環(huán)
創(chuàng)新是科技時代競爭的核心,創(chuàng)新教育是新時代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F代教學的重要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改變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室為中心的單一而封閉的教學模式,要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整合多種教學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營造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激起學生主體參與意識,讓學生展開主動而積極的探究,在探究中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形成能力,提高自學能力,增強問題意識,讓學生成為一代創(chuàng)新型人才。現筆者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淺談如下幾點體會。
一、確立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主體意識
以學生為中心這是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是對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徹底挑戰(zhàn)。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不是一個外加的技能,而是一個建立在學生主體參與基礎之上,不斷激發(fā)內在潛能的過程。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下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只是機械地接受知識,學生根本就沒有思考與消化的時間,這會逐漸淡化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得小學生逐漸喪失原來的天性,而變成接收知識的容器。為此,我們要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體,讓教堂能夠真正成為學生的學堂,這樣學生才能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用自己的方式來進行思考與學習,學生內心潛藏著巨大的學習熱情與學習潛能,才能被充分地激發(fā)出來,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要對師生角色進行重新定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是共同的學習參與者,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從而使傳統(tǒng)教學的一言堂變成為群言堂,變學生的被動接收為主動構建。
二、開發(fā)校本課程教學資源,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傳統(tǒng)教學以教材為唯一的教學資源,嚴格地照本宣科,只是機械地進行書本知識的灌輸,學生往往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是死記硬背、機械運用,是典型的以教材為中心、死學知識、學死知識,這樣的學生只會是機械地運用,而根本談不上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因此,我們要改變封閉的教材觀,要立足教材,以教材為中心,開發(fā)與整合多種教學資源,引入生活的源頭活水,實現多種教學資源的重組,開發(fā)校本課程教學資源,這樣才能使得教學更加貼近生活,不僅可以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與飽滿的學習熱情,更能夠促進學生調動知識與生活經驗來參與教學,讓學生能夠真正將學習與運用結合起來,這樣才能達到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理解與掌握。為此,教師不能只是閉門造車,而是要將數學教學的眼光伸向寬廣的現實生活,在生活與教學之間找到結合點,將數學知識以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與現象結合起來,實現教學資源的重新開發(fā)與組合,這樣更能讓學生貼近生活實際,貼近學生認知水平,這樣更能激起學生更為強烈的學習熱情,滿足學生的心理與情感需求,從而使學生處于最活躍狀態(tài),這樣更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
三、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創(chuàng)新是學生自身具有的一種意識和能力,是教師無法用言語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一種能力。想要在數學課堂中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教師就必須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索,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提高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為此,教師必須要重視教學方式的改革,積極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去探索新的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新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出適宜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讓學生在特定的學習情境中積極主動地運用自己的能力和知識來獲取豐富的數學知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凝聚學生所有的注意力,快速有效的提高數學教學課堂的效率。如合作型的學習模式,通過科學有效的分組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讓學生借助團隊的力量一起來探索數學知識,通過大家的交流和討論得到豐富的知識,體驗到團隊精神的偉大之處,同時也能讓學生之間彼此促進和彼此感染,共同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教師除了可以利用這種交互式的教學模式之外,還要在課堂教學中善于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和教學儀器,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加形象和直觀的數學知識,促進學生形象思維方式的建立。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更能夠開拓學生的眼界,讓學生能夠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式,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形成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提高。
四、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學以致用是新課改的重要目標。對于知識的運用不能只是讓學生用于做書本練習題,而是要通過為學生設計綜合實踐活動,將學生的眼光引向寬廣的現實生活,要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最終也要服務于生活、回歸生活。我們可以為學生設計一系列富有較強實踐性的數學習題,讓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知識來解決現實問題,這樣將學與用結合起來,更能讓學生在不斷的探索中進行發(fā)現與創(chuàng)造。同時也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生活、走向社會,讓學生進行一些數學調查實踐活動,如生活中的負數、統(tǒng)計家中收支情況等等。這些活動都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形成對數學的正確認識,這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將所學創(chuàng)造性地用于實踐,提高學生實踐水平與創(chuàng)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