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成
美國克伯屈經典教育言論中說:“所有富于思想而有意義的生活,都是教育?!边@顯然對假期的意義給出了詮釋。
教育對于生活應該是一個終生建設的過程,而不是功利化的敲門磚。調查顯示,我國中小學生的假期時間70%以上被各種補習、訓練班占用。假期,儼然成了孩子們的“第三學期”。盡管教育機構每年適時發(fā)出“不許補課”的警示,但仍然沒有根本性的改變。事實上,學校早就該引導家長就孩子假期的價值做一定的改變,做好加法和減法:減掉孩子過多過重的課業(yè)特別是做習題的負擔,增加孩子興趣的發(fā)展與社會參與,開拓視野,發(fā)展能力,認識自己,做好定位。
美國的學生沒有假期作業(yè),但是他們都注重閱讀。
假期初始,孩子們領一張讀書計時表,要求每天讀書半個小時,或者聽大人讀書半個小時。到開學的時候,孩子們的計時表填滿了,這時就可以領到一份可愛的獎品。由于沒有課業(yè)任務,學生們可以有大量的時間參加文體活動,發(fā)展個人的興趣愛好。游泳、棋牌、音樂、表演、廚藝、雕塑等等,應有盡有、五花八門。 美國的高中生沒有專攻課本,比較獨立的他們在暑假大都參加社會活動,有做義工的,有做小時工的,也有做實習生的。除了自己賺到一些零花錢,更重要的是他們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得到了鍛煉,豐富了閱歷,增長了才干,為將來步入社會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近來,網絡上有個帖子列出了美國小學生暑假要做的100件事,這100項內容是:1.出去玩;2.寫日記;3.去野營;4.去游泳;5.體育運動;6.去海邊;7.去釣魚;8.去圖書館;9.去旅行;10.踢足球;11.吹泡泡;12.登山;13.打網球;14.去游樂場;15.跟朋友玩;16.去公園玩;17.去看電影;18.去度假;19.玩跳房子;20.玩滑輪;21.去溜冰;22.去水上樂園;23.跳繩;24.開個晚會;25.讀書;26.去動物園;27.玩捉迷藏;28.去朋友家玩;29.放風箏;30.騎自行車;31.去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家玩;32.帶著微笑做家務;33.吃冰淇淋;34.睡午覺;35.畫畫;36.種植點什么;37.寫封信;38.和寵物玩;39.去野餐;40.下國際跳棋……其他活動還有開睡衣晚會、去休斯敦太空中心、烤餅干和蛋糕、做個香蕉圣代等。
專家曾建議一定要改變中國孩子們“不會玩”的現(xiàn)象,讓孩子通過“玩”親近大自然。具體有:選擇長途或短途旅游,或者僅僅認真去了解一下自己城市的景點; “玩弄”自己的興趣愛好,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自主選擇好書,愉悅閱讀是一種好玩法;常常跑一跑電影院、博物館,關心一下話劇、文化新聞和高品位報刊……
讓假期像個假期,讓孩子像個孩子!雖然暑假過去了,但這話還得絮叨,因為明年還有假期。